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可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以小说创作著称的茅盾,也是一位中国新文学杰出的评论家。“五四”以来,他写下了数百篇光彩夺目的文艺评论,评论了鲁迅、王鲁彦、庐隐、冰心、许地山、王统照、田汉、徐志摩、丁玲、叶紫、肖红、曹禺、臧克家、沙汀、赵树理、峻青、马烽、管桦、杜鹏程、 相似文献
2.
杜一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评论落后于创作”的呼声由来已久了。近年来评论界虽正日见活跃,专门性的评论报刊也逐渐多了起来,但是,评论落后于创作的总体状况却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而且人们比较热衷的是议论创作,对于评论本身却委实研究得太少。其实创作固然是一种艺术,评论又何尝例外?阅读一篇思想深刻、文采斐然的文艺评论,应当说同样是一种莫大的艺术享受。更 相似文献
3.
钟桂松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4)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制造环境气氛,作家可以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运用色彩艺术,特写艺术,雕塑造型艺术,绘画艺术,园林建筑艺术及音响艺术等各种不同艺术手法,来达到刻划人物性格,构思小说布局,制造小说环境氛围.所以,小说家的艺术天地是艺术家中最为广阔的.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的茅盾,在小说创作中,同样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创造茅盾小说的艺术天地,来丰富茅盾小说的艺术世界.其中,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不同音响艺术来刻划人物性格,展示环境氛围,突出作品主题,是茅盾小说艺术世界里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4.
徐越化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2)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宗师.他们以各自的创作业绩,反映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与不同的特征.茅盾的小说,标志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与四十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实绩,鲁迅的小说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厚固基石.两位作家的创作思维与美学追求,有相同与相异之处.他们创作互补的璀璨光华,照亮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史册,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屈正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鲁迅和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面大旗,他们都是在为人生的旗帜下,从事小说创作活动的。鲁迅为人生的文学活动,多表现在创作实践上,两眼注视着社会下层的被压迫者,小说具有明确的启蒙目的。茅盾是为生派的理论代表,理论上阐述较多,和鲁迅一样,也着眼于下层社会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的为人生的文学观,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的作品描写的重心不同,鲁迅多以非重大题材写乡土破败、停滞的景象;茅盾则以重大题材,反映都市被时代政治浪潮激荡下动态的人生。鲁迅和茅盾都是开放型的现实主义者,顺应时代潮流,吸收中外传统艺术的精华。他们的经验,表现了艺术互通互补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6.
谢咏涛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4,(6):83-84
鲁迅是文学革命的先驱者,茅盾是革命文学的代表者。他们的小说存在着两种现实主义:一种是伴随着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鲁迅小说是这种形态的杰出代表;一种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茅盾小说在这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中起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吏上。这两种形态小说从来是彼此交织、相互联系的。本文从题材选择、叙述风格和对理想爱情的认识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两人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阿Q不是国民劣根性的文学裁体和阿Q主义的形象符号。阿Q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不朽典型。不把准小论的美学特征和《阿Q正传》的创作实际,就不能说明鲁迅刻画阿Q的深刻与伟大。《风波》以心理透视法,写出了张勋复群的历史基因和社会心态及其必然失败的现实结局。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贯串全篇,更是得鲁迅“所见者真.断知者深也”。酿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是她的灵魂绞杀。其武器便是私有观念的伦理表现——寡妇主义。鲁四老爷又是寡妇主义最坚决最残忍的维护者。《祝福》把祥琳嫂的悲剧心理、性格、命运集中于鲁四老爷祝福条典的活动中来到画、展开,其全部奥妙就在于此。“我”的形象揉进《祝福》的结构中,使之成为祥林嫂悲剧帝运的见征人和叙述者,更具浓烈的深沉的悲剧意韵。 相似文献
8.
王廉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6)
最早评论鲁迅小说的人●王廉官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1919年11月吴虞在《新青年》六卷六号上发表了一篇《吃人与礼教》的文章,最先对鲁迅小说进行评价,吴虞也就... 相似文献
9.
徐越化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3)
茅盾是“五四”以来卓越的文学评论家.在他的大量的文学评论中,不论是作家论、作品论,还是综述、漫评或偶记等,在社会学的美学批评方面,具有典范性意义.其中关于许地山的一些评论——《落华生论》①,通过小说、散文小品论述作家及其创作特色;《论许地山的小说》②,侧重小说的创作方法论;《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③,在综述第一个“十年”小说发展的概况与文学的主要倾向的背景上,论及许地山的创作主体意识——独特,深邃,开阔,在现代文学评论史的某方面,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茅盾几部小说的比较,分析了茅盾小说创作在艺术虚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环境及心理等方面的成就,以期对中学生提供写作指导。 相似文献
11.
钱大宇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4,(2)
小说命名是一种艺术,是全部艺术构思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还有独特的揭示作品内涵的作用.好的篇名,往往是在简明、贴切、生动、形象、含蓄、富有诗意和哲理性中,概括了作品丰厚的思想内容,或揭示了主题蕴籍的内涵,并给读者以艺术的感染力和美的享受.茅盾小说的命名大部分都有一种艺术魅力,渗透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关于茅盾小说命名的主要特色,试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2.
鲁迅、茅盾的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代精神凝聚了一个时代的基本价值取向,有使命感的作家必然要加以关注。但作家对时代精神的理解须与感性直观的经验结合在一起。鲁迅基于感性的经验形成了对启蒙主义时代精神的理解,并通过创作加以折射,他的小说既具思想穿透性,又有艺术感染力。而茅盾的《子夜》等小说体现了革命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左翼文学的高峰。他用革命的理性规范作品的主颞和人物.隐去了自我.写得比鲁迅正确.但在艺术性上存在一些缺憾。 相似文献
13.
茅盾的《读〈呐喊〉》及时、中肯地对《呐喊》进行了评论。他肯定了《狂人日记》反封建、反礼教的“总宣言”的历史地位,肯定了通过阿Q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最重要的是揭示了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肯定了鲁迅在形式上的探索,肯定了鲁迅小说对青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孙登高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138-139
鲁迅多方面的综合创造,尤其是在小说上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极其宽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其深邃的思想深度、敏捷的洞察力,赋予小说表现深切的特点,独特的小说样式则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另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5.
史锡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5)
传统的修辞学著作以及评论作家和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著作或文章谈到词语选用和词语锤炼时,多谈动词和形容词等实词,一般都忽视了虚词。虚词在汉语中既有重要的语言结构上的作用也有重要的表达上的作用,因此虚词的选用很值得研究。作为运用语言的巨匠、精于造句的大师鲁迅先生虚词就选用得非常好,鲁迅的著作“表现了我国现代语的最熟练和最 相似文献
16.
小说创作不是统计报表,不能靠数字去图解主题。就是在论文中,数字用多了,也会使文笔干瘪枯燥,减弱读者的阅读兴致。何况作为形象思维产物的小说创作,更忌填塞大量的统计数字。然而,决不能由此认定小说创作与数目字如水火不容,如同诗歌创作巧用数字——象陆游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会使诗增加形象性,使祖国的壮丽河山更加清晰如画一样,在小说创作中适当运用数字,会有利于刻划人物的鲜明个性和突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在史学领域的不断探索——读瞿林东著《史学与史学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培华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史学与史学评论》是瞿林东教授的史学评论集,汇集了作者80年代以来撰写的一些评论文章,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二十年作者对当代史学的许多思考认识,以及在史学领域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对传统史学现代价值的思考,提倡史学评论的研究和实践,以及认真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展望未来史学前景等,都是作者在史学研究过程中自觉意识的具体体现。正是作者不断追求的自觉意识,促成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深化了对历史、史学及其理论和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