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蘩漪、菊豆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生活阶层。本文试图从婚姻的现象上的合理性看两位女性悲剧的必然走向,从而揭示其社会性;从偶然因素的介入看两位女性悲剧层次的升华,从而展示其个性。  相似文献   

2.
鲁明  白瑜 《神州学人》2002,(1):30-33
自古以来以求书、藏书为乐者大有人在,而鲜有以赠书为乐者。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先生即是这样一位以赠书为乐的令人尊敬的老人。这位84岁的爱国老人,20多年来,不辞辛苦,劳心劳力,求书、购书、赠书,奔波于海峡两岸,为国家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据统计,他赠书的价值已超过4亿元。石先生自己坦言:“我能以赠书的方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贡献我的绵薄之力,我感到万分兴奋和欣慰!”“我赠书还有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海峡两…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写了一个又一个淫纵的场面,字里行间又都透出两个可怖的字眼-死亡。纵欲与死亡,是《金瓶梅》全部情节所努力说明和最终体现出来的主题。这是一个永远新鲜的、以生命的代价不断予以证实的人类生存的主题,从中给人们以生命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世界和平问题是每一个关注国际政治的作者都要涉及的问题。追溯和平问题的源与流,康德和威尔逊是两位典型代表。本文拟从人性论、战争观、实现永久和平的方式、现实性程度等多个角度出发,对二者的“和平观”进行比较,从而对二者的思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认清把一国政制与和平与否关联起来的观点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对同时代的乔伊斯未作任何评论,然而其对话理论显然可用于对乔伊斯小说的分析。通过比较巴赫金关于小说家应当处于“超位”的观点与乔伊斯的非个人化理论,可以看出两之间有契合之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叙述话语与人物话语之间的关系表明两之间存在着平等的对话关系。斯蒂芬心灵成长这一实例可以印证他话语进入说话主体,逐渐被说话掌握,并促成其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该小说与《基督山恩仇记》在结构上的一致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对话性。  相似文献   

6.
丁玲的《阿毛姑娘》和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揭示出不同的时空中,社会转型期间,受到现代都市明吸引,觉醒的乡村女性对于幸福的苦苦追寻,和这一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窒息的独特的生命形态。两位作不同的情感态度,鉴照出两位女性主人公所生存的典型环境,性格深层的差异。一个是对“自我的他”的审视,一个却恪守无动于衷的原则,追求着“神圣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张继楼是我国一位卓有成效的儿童诗人。母亲以苏南儿歌抚慰他幼年的不幸,诗的种子从此扎根心灵并在巴蜀大地长成大树。1959年至1964年是他儿童诗他作的第一个丰收期,作品为新生中国的少儿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新时期是他儿童诗创作的第二个丰收期,在固守传统的同时,他充当“爱的传播”和“明传承人”。90年代的创作更多了几分变化的美,体现了他求新求美的坚进气概。在朝新世纪前进的同时,他也酝酿着第三个丰收期。  相似文献   

8.
多年以前,在荷兰一个小渔村里,一个勇敢的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全世界的人们懂得了无私奉破的报偿。  相似文献   

9.
肖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其五幕传奇喜剧《卖花女》描写了一位有声望的语言学家息金斯教授用五英磅买了一个出身贫寒的街头卖花女伊莉莎作试验、作赌注,企图想改变她的语言,包装她的外表,让她变成一位似乎出身于豪门贵族的小姐,但是出身贫寒的伊莉莎不愿过着这种受人摆布的生活和精神虐待,要求重返原来生活,从而表现了作“尊自尊,贱自贱”不可逆转的费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陈海英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3):30-32,,42,
在当代文坛上,汪曾祺是独特的,他的作品平淡恬静,和谐温馨,显现了一位人间到爱者的博大爱心。童年的幸福,父亲的教诲,老师的影响,再加上曲折的生活经历,无不影响了他的处世、作文章的态度-对世人的爱。而这表现在创作中就是汪普祺为我们编织了一个个温馨的世界,其中的人物都具有着博大的爱心,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都显得那么地和谐。即使是偶有风雨,也是尽量平静、平和、尽量“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相似文献   

11.
南宋诗人杨万里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散文与骈文作家,其《诚斋集》132卷,一半多是散文与骈文,数量众多,众体兼备。在艺术上,其散文集中地体现了唐宋古文的优秀传统,是唐宋古文革新道路的延伸;其骈文流动潇洒,是北宋四六文中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派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当下汉语散文在其发展形态上存在很多问题,复兴汉语散文,就必须重建汉语散文的新思维。本文结合女性散文的具体特征,从汉语散文的文体意识、宏观意识、语言的文化意识、性别意识与修辞系统等多个方面具体论证汉语散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秦牧、杨朔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位各具特色的散文家 ,一个以宏博精微著称 ,一个以清新隽永见长。本文基于上述两点认识 ,对两位作家在构思、联想、抒情、描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作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叶紫短暂的一生饱受人世的苦难,他以自己的传奇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包含血与火的战斗檄文,超越小我的苦难,探寻大我的生存出路,为我们留下了超越时空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5.
孙犁的晚近散厚积薄发,深刻永。其特点犹如鲁迅的杂,内容广泛,题材多样;以小见大、言近旨远,是新时期学中的散精品。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抒情散文创作是首屈一指的,既高瞻远瞩,激荡着时代的风云,包含着深刻精湛的社会内容;又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内容与时代与作者的思想有着深刻、密切的内在联系,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变幻,透露着社会的世态人性,表现了作者迂回再进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唐文坛重要人物,陆贽对六朝以来的骈文形式进行了改革,"骈中求散",努力改变六朝以来文章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现象,将繁复的骈文化解为简单的骈文,改变了原来六朝骈文"抽黄对白"的局面,不再追求辞藻的华美,代之以一种平易朴实的语言,继承并发展了六朝骈文以来的"潜气内转"的传统,将文章的气势一以贯之,成为新型的骈文。  相似文献   

18.
两宋之际文章发展变化延续了北宋中期以来的传统,骈散进一步分流。汪藻四六承袭北宋欧苏以来的变化,在句式上更进一步,变成长句长联,使四六的风格再次发生巨大变化,其私人记述文章以及部分奏章则又采取散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骈散分流。同时文人也都在这一方向上作出了一定的榜样。由于骈文的发展得到强化,也就带来了南宋中期的骈散相争。  相似文献   

19.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提倡“人生艺术化”、“人生情趣化”。朱光潜的散文观是“吐肚子直书”,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他的散文创作体现了情与理、思与言的统一及针对性强的特点。朱光潜的创作与学术活动始终围绕着“人生趣味化”而展开,创造出了人生化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