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议对外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琳 《中国广播》2009,(6):67-70
国家形象是某一国家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它直接并有力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外交与商业活动。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文化影响力。对外文化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途径。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徐春玲 《新闻界》2012,(1):54-56
电影作为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是跨国传播潜力最丰富也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该立足本国文化基础,尊重电影传播规律,柔性塑造国家形象.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增强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责任感,找到中国电影准确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亟需构建一个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国家形象的型塑问题,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结合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就国家形象战略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对中国国家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下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从国家战略视角对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论述以及建构理想国家形象的路径选择进行梳理,试对习近平国家形象战略论断做出系统性阐释。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以提高软实力为核心的国家形象构建和声誉管理成为诸多国家重点关注的一个课题领域,根据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的界定,软实力是"当一个国家使得其他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的同化权力",这种权力由文  相似文献   

5.
冯霞 《新闻界》2008,(2):79-80
本文认为,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变迁与文明演进的共时性过程,它实质上是一种透过传播认知体育文化、认知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过程,具有跨文化传播和数字媒介传播等性质。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对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塑造和平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产生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综合国力的真实反映,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议题。中国作为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其国家形象的建构成为国内学者广泛热议的话题。在西方媒体掌控国际舆论话语的前提下,日益壮大的中国也试图在国际传播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领域,进行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2011年1月,中国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向世界展示了富有活力与生机的中国,也宣告着国家公关时代的到来,而姚明作为国家宣传片中的核心人物,被赋予丰富的中国色彩。  相似文献   

7.
"熊猫外交"被纳入国家形象提升范畴,不仅改善了海外公众对中国的整体形象认知,也改善了他们对中国政府形象的认知,树立了中国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和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榜样"形象,因此应该充分肯定"熊猫外交"对于中国国家形象改善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刘琛 《现代传播》2013,35(7):43-46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逐渐得到重视,并由此推动了相关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化。然而,本领域研究中专门针对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系统研究相对匮乏,难以适应近年来此类传播形式迅速发展的态势。此外,直接以亚洲国家为对象,且以服务于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为目的的研究更处于空白。为此,本论文以2007年,马来西亚形象宣传片Truly Asia为代表性案例,根据跨文化传播学理论框架,从文化主题、文化意象和文化涵义等三个方面对片中展示的国家文化形象进行传播效果分析,并据此提出可供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如何有效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的课题之一。中国目前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仍有偏颇之处,这迫切需要我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对外传播,塑造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和谐的发展氛围。  相似文献   

10.
11.
在促进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文章围绕朱永新的“阅读三问”,即“阅读为什么重要”“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以及“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剖析了朱永新“新阅读观”的人文内涵;并就《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一书涉及的全民阅读理念基础和阅读话题,探讨了名著阅读的深度与国民素质的文化高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以全民阅读的深化提升国民素质水准、以中外名著的深阅读建构文化自信、以共读—分享方式提升学习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