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雎景臣,元散曲家。字景贤,扬州(今属江苏)人,大德间在世,生卒年不详。钟嗣戚在《录鬼溥》中,放在“方今才人”篇,并说“大德七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作品今(?)高祖还乡》一首,以大胆辛辣之笔,嘲弄封建帝王的尊严,颇具讽刺文  相似文献   

2.
3.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一篇套曲。作者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在世。他曾写过三个杂剧,今已失传,现存作品仅有散曲套数三支及残套数一支。《高祖还乡》是其代表作,而且一向被公认为元代散曲中最有价值的代表作之一。明·钟嗣成《录鬼薄》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这里道出了此套数之所以成为当时曲中上品的原因。作为一代帝王的刘邦,威加海内,尊严至上,做了黄帝后衣锦还乡,其排场声势远非文人士子及第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4.
姓名:刘邦,字季(一说原名季) 籍贯:沛郡(今江苏沛县) 相貌: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相似文献   

5.
自学提示1、《高祖还乡》的历史依据和生活基础.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曾衣锦还乡,《史记·高祖本纪》有过一段绘声绘色的生动描述,说他“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高唱“大风歌”.十多天后“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元曲中写刘邦的甚多,白朴有《高祖归庄》张国宾有《歌大汉高祖还乡》.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新意,作者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  相似文献   

6.
作者小传景臣,后字景贤.大德七年(1306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心性聪明:酷嗜音律.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钟嗣成《录鬼簿》)睢景臣之词如风管秋声.(朱权《太和正音谱》)史学家笔下的汉高祖(高祖)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相似文献   

7.
《高祖还乡》是元代曲家睢景臣的代表作。钟嗣成《录鬼簿》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那些同时写作的同题套曲都没有留存下来,而睢景臣的这一篇却卓荦独存,流传至今。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这,大概就是因为她“制作新奇”吧!那么,它究竟新在哪里、奇在何处?  相似文献   

8.
9.
睢景臣的《高祖还乡》这首曲子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两个方面的独创性:一是在散曲中运用了戏曲"代言体"的形式;二是主题以古喻今,借古讽今,把矛头直接指向至高无上的皇权,而且敢于直露地斥骂皇帝,是对君权神授的挑战和天子至尊的抨击。  相似文献   

10.
元代曲家睢景臣的代表作[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套曲,借乡村庄户人家的眼光、口吻、心理,对封建最高统治者作了辛辣的嘲讽和鞭挞,可谓制作新奇,构思巧妙。作品篇幅不长,却有人物,有场景,有故事,讽刺入木三分,诙谐令人喷饭,堪称元曲中的珍品。本文拟就其突出的讽刺艺术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散曲中杰出的作品之一。作者睢景臣因创作此曲,而被列入优秀散曲作家之列,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钟嗣成,在他的《录鬼簿》中说,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那么其"新奇"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从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立意新颖,讽刺辛辣综观全曲,《高祖还乡》主要艺术特色是立意新颖,讽刺辛辣。所谓新颖,就"新"在否定皇权至上的立意  相似文献   

12.
《高祖还乡》之所以成为一篇佳作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作者独特的视角选取。首先 ,作者以一个乡野村夫之眼和口为视点 ;其次 ,寓嘲讽于乡民的憨态俚语之中 ;再次 ,语言通俗流畅、明快 ,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 ,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元人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一套立意新奇、作法独特的散曲。他没有像维杨诸公那样,把刘邦当作具有崇高美的英雄歌颂;而是通过对刘邦的揶揄和嘲弄,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元朝统治者的反抗情绪和不与之合作的民族感情。他也没有像一般正史那样,用恭敬肃穆之词去赞美刘邦“威加海内”的辉煌业绩和人格崇高,而是通过一个乡民之口,揭露其微贱时的种种恶行。这种新奇和独特的构思,使散曲妙语盘篇,趣画叠呈,洋溢着喜剧的色彩和魅力。现在我们就  相似文献   

14.
中学、中师的语文课本都把元曲《高祖还乡》作为必修课文选入。但教材的注释有几处很值得商榷。(一)[社长排门告示]……社,古代地方区域的单位,或以二十五家为一社,或以六方里的地方为一社,社长相当于村长。按周制,说以二十五家为一社,对。但是说“以六方里的地方为一社”,则不对了。《周礼》:“方六里为社。”《管子·乘马》也说:“方六里,名  相似文献   

15.
高中六册《语文》课文《高祖还乡》结尾处写道:“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对此,“思考和练习(三)”,指出,“有的话写得不合理”,要求“指出并说明”。笔者认为,这里对活人称庙号,今人看似“不合理”而其实不然。兹浅述如下: 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如汉高祖。照此,帝王在世时是不会有庙号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要求得正确理解,还须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的目的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一般教学参考书上大致确定为以下两点:(1)使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里人才遭受压抑和摧残的不合理现实;(2)了解设喻说理的写法.上述提法是完全正确的,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从开头两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出发,认为本文主要是论证了人才的重要性。这个看法值得商榷.我们承认,开头那两句话确实有总领全篇的作用,提出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它是文章的议论出发点或理论根据,而不是结论.文章的结论是结句中“不知马”三个字.谁“不知马”呢?当然是封建统治者,是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目的有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通过对樱花的赞美,热情颂扬日本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在斗争中结成的友谊。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运用象征手法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一是要指点学生悉心领会作者是如何熟练运用清丽丰富,饱含深情的词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从各个角度赞颂樱花,从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是一篇神话,是从长篇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中节选来的。神话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丰富的想象,二是故事性强。过去因为科学不发达,人类事实上做不到的事,只好凭借想象力来征服它,这就产生了神话,所以神话和想象是密不可分的。神话要吸引人,就得有故事情节;故事跌宕起伏,才能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所以神话的故事性强。这又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课文塑造了勇敢无畏、智慧灵巧的美猴王形象。因此,认识这个形象的特点,分析美猴王的性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两首诗在课本上和郭沫若的《雷电颂》(《屈原》中的一段抒情独白)编为一个诗歌单元。三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的关注,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教学目的可定为: (一)学习诗人关心祖国人民命运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一)课文以金斗坪广大的翻身农民,在党支部书记于长水的带领下,响应政府的号召,群策群力,开渠抗旱,终于战胜了灾荒的故事,表现了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蕴藏在广大农民身上的极大的生产积极性,正是由于党的领导才得以充分发挥的主题。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安排,把“开渠”和“求雨”这两件截然对立的事件交错铺叙,使我们看到:在整个开渠进程中,每一个困难的克服,每一个胜利的取得,都是翻身农民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向多年来束缚农民思想的旧意识、旧习惯有力冲击的结果,从而表现了赞颂新社会胜利的深厚感情。这是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的。 (二)于长水是一个带领广大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持把党的利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农村党员干部。课文对他并没有多少叙述性的直接介绍,而是放置在“开渠”过程中,在与自然界和人们头脑里的旧思想的斗争中,通过他的行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来展示他的性格、刻画他的形象的。可以说,作者在于长水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党教育农民的巨大作用和翻身农民发扬出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因此,如何刻画、描写于长水这个人物,揭示他的思想品质,则是教学本课文的重点。至于开渠的反对派、贫农于天佑这个人物,课文是作为当时农村中的消极面、落后思想典型来描写的。由于农民身上的这些旧思想、旧意识是几千年统治阶级对人民精神毒害的残留,因此,作者对于天佑的这种批判是善意的帮助,而不是轻蔑的嘲讽。于天佑的思想变化,是令人信服的,从笃信“真诚”到怀疑“真诚”,直到最后丢弃了龙王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