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芳芳终于熬过了 “十月怀胎”的艰苦岁 月,迎来了“一朝分娩”的良辰吉日.看着怀里的小宝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先彩 然而,笑脸很快就”晴转阴”原来,她与其他不少产妇一样遭遇到了产后的第一件尴尬事儿——尿不出来,医学上把这一现象称作排尿因难 产妇为何易与排尿障碍挂钩?又如何走出产后排尿障碍的困境呢?在此为有同样困扰的读者解惑释疑。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如果借用来写文章,积累材料就是“十月怀胎”,这个过程是很长的,要好好地“孕育”。至于动笔写文章,那就如“一朝分娩”,快速成文。善为文者必善积累。我在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见教于大方之家。 一、善于观察 鲁迅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先生的经验之谈,也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遗训。学生要想  相似文献   

3.
幽默公园     
懒小孩儿子:爸爸的袜子您在洗,我的袜子比他的还小,为什么您不洗小的而洗大的?妈妈:爸爸工作忙,你也该自己做点事了。儿子很快洗好袜子。妈妈:你没洗净,应该这样洗.......儿子:这次洗净了,下次您洗什么呢?乌龟我有一个小外甥。一次,他从医院看病回来后,一直带着哭腔说:“我要变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但十年寒窗,却未必保证一朝留学。难道留学比生孩子创造生命还难吗?从某种意义上说,还真如此。现实生活中,在寻求出国留学之路上,多少英雄垂泪,美梦难圆,抱恨终身,就是明证。之所以难,究其原因在于前者是“纯科学”,有着客观规律可寻,而后者则是“科学+艺术”,凡事有了“艺术”的成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有没有在课堂上被老师揪起来一问三不知的糗事呢?呵呵。那么“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从何而来呢?“三不知”是指哪三个呢?《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有文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青溪暇笔》中也说:“俗谓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知,所谓“一问三不知”,是指向某人问某件事,而被问的人对此事的开始、经过和结果都不知道。后人便通俗地把什么都问不明白,不清楚的人称为“一问三不知…  相似文献   

6.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创造发明家。他有一个儿子,脑瓜聪明,就是不爱劳动。儿子长到15岁时,鲁班问儿子:“你想干什么活儿?”儿子说:“种田。”鲁班于是送儿子去干农活。只干了一年,儿子回来了。鲁班问他:“怎么不干了?”儿子说:“种田太累。”第二年,鲁班征求儿子的意见,又送儿子去学织布。只干了一年,儿子又不干了。鲁班问他:“为什么又不干了?”儿子说:“织布这活儿,把人给忙死了。”鲁班问儿子:“你究竟想干什么呀?”儿子想了想说:“跟您一样,当木匠吧!”鲁班把儿子交给他的大徒弟当学徒。不料,儿子只干了一年,又不干了。鲁班问…  相似文献   

7.
十月怀胎打破了女性身体里的内部环境:营养储备、内分泌……样样都为了孩子而改变。因此,月子里的调养对于每个新妈妈未来的健康都至关重要。如何建立身体内部环境的新秩序,重新储备营养,是每个新妈妈都要面对的问题。但过度进补不但对健康有害,还会让自己变成“肥婆”。那么,怎样才能补得健康,补出活力呢?素食也许可以帮你这个忙。  相似文献   

8.
儿子从幼儿园跨入小学,我最注重的是孩子的情感体验,经常问他:“老师喜欢谁?”他会扬起小脑袋不假思索地说:“我!”但时间长了,情况就有了一些变化。有一次,我从学校接出儿子,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谈。我问:“今天班里发生了有趣的事吗?”儿子嘟囔着:“没什么有趣的事,今天老师批评我们了!”“为什么呀?”“忘了。老师叽里呱啦说了那么长时间,我一句也没记住,真烦人!”“你喜欢老师吗?”“不喜欢!”儿子和老师闹别扭了!我没有急着和孩子争辩,我说:“小杰,你记不记得你上幼儿园时,不小心尿湿裤子,是老师找来干净的裤子帮你换上,并把尿湿的裤子洗…  相似文献   

9.
人类生育的原理说起来并不复杂:成熟的精子和卵子在女性的输卵管内会合受精,受精卵着床于子宫而发育成胚胎,经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个新生的婴儿便来到了人间。可并不是所有男女婚后都能顺利完成受孕这一过程,于是便有了占育龄夫妇相当此例(中国大陆为2~6%)的不育夫妇。  相似文献   

10.
儿子的爱心     
我的儿子陈臻如今5岁半了,他聪明,活泼,还有一颗对他人的爱心。这晚,在儿子睡前,我们母子进行了一段动人的对话。儿子问:“妈妈,乞丐到底要不要睡觉?”我说:“乞丐不用睡觉。”儿子说:“不是的,乞丐也是人,也会睡觉的,不过是在脏地方睡觉。”儿子又问:“妈妈,乞丐吃不吃饭?”我说:“不吃,没饭吃。”儿子说:“妈妈,以后见到乞丐把他们带回家,帮他们洗干净手脚,换干净衣  相似文献   

11.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准爸爸准妈妈们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迎接宝宝的到来?是传统的阴道分娩?还是现代科技支持的剖宫产?选择权在你手中,但其中利弊你需知晓!  相似文献   

12.
写在开栏     
儿子对父亲进行了一次“心理测验”。 忙完一天工作的父亲,疲惫地回到家里,十岁的儿子抬头望着父亲说:“我爱你,爸爸。”父亲不知该说什么。 好一会儿,父亲只是站着,看着儿子,终于似有所悟地问:“你想要什么?” 儿子笑了,说这是老师让我们对父亲做的心理测验。  相似文献   

13.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蒲公英》一文中,“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和“像孩子似的儿子”的说法有错误吗?许多师生对此提出质疑,其原因是:蒲公英移植在“我”院子里“已经八年了”,而当初刚满周岁的小男孩“比蒲公英迟一年”来到“我”家,如此算来,那么作者写此文时,那个小男孩刚好是八周岁,毋庸置疑,他仍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孩子。然而作者为什么偏要称他是?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像孩子似的儿子”呢? 我认为这并非作者的笔误,而是作者的妙笔。我们家乡讥讽人常爱说这样一句话:“你今儿怎么变得人似的?”那意思是说对方过去坏得简直不成人样子。《蒲公英》一文中的小男孩,刚满一周岁就被战争夺去了父母,有着蒲公英一样的不幸命运,蒲公英失去了抚养它  相似文献   

15.
“你已经10岁了,要学着自己洗衣服。”母亲没有接儿子递过的脏衣服。“我们班上的小朋友都是他们妈妈洗的衣服,”儿子撅着嘴说,“为什么你不给我洗衣服?”  相似文献   

16.
不“像样”的母亲 在五常市某幼儿园空荡荡的教室里,一个小男孩企盼而焦急地朝门口张望着。眼看天快黑了,他的眼神逐渐被失望和委屈笼罩。过了好一会儿,一个熟悉的身影终于在夜色中匆匆地赶来。男孩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他朝着那个身影扑了过去:“妈妈,你以后能不能不迟到,我好怕!” 刘东霞老师知道,对自己的儿子来说,她实在是一个不太“像样”的母亲。学校工作累,冬天天短,每天天不亮,她就得把儿子从热被窝里拽出来。班级的工作从早忙到晚,晚上班级里所有学生都走了,她才能离校,去接她的儿子。那次,儿子出水痘,发着高烧,幼儿园不让送。  相似文献   

17.
生死抉择     
新房里,一对“新人”相对而坐。这本是热闹欢快的气氛,然而一切都被沉寂黯淡的氛围所取代。烛台上,两支红蜡烛“嗤嗤”地发出声响,似乎在流泪,在歌唱生命的可贵。人生在世只要活得有价值,活得辉煌,那么他的一生也应该无怨无悔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再过几个小时天就亮了,新的一天也就要开始,新的生活也将要开始。但这一切都取决于今天的晚上。“他们”觉得这一夜是那么的难熬而又是那么的漫长或者是多么的短暂。“天快亮了,抓紧时间吧,不然就来不及了。”“新郎”终于忍不住先开口,“新娘”抬起她那早已泪流满面而又俊俏的脸庞喃喃地说:“…  相似文献   

18.
我15岁了,15岁的我,有15岁的梦想……漫长而短暂的15年,我学会了许多东西,但我似乎失去了一件很重要的东西,它的失去使我陷入深深的苦恼,它是什么?它在哪儿?我不知道,但我要去寻找,寻找失去的过去。  相似文献   

19.
涩室友     
“涩”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一、像明矾或成熟的柿子那样使舌头感到麻木干燥的味道;二、摩擦时阻力大,不滑润;三、(文句)不流畅、难读、难懂。那么,“涩室友”中的“涩”又符合哪种解释呢?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说友七日不见,仿若七世之隔,更得用另一眼光细细视之。刚拎着大小书囊踏进宿舍,我便迫不及待问友:国庆七天,乐之乎,或哀乎?友呲牙笑曰:皆寄之于《粉红女郎》也。哦,原来这家伙足足看了七天的肥皂剧,成绩斐然,终于赶在放假前看完了大结局!这还能不让我“另眼相看”么?之后的某一天,我和友席地而谈。我轻描淡写地对她说:“《涩…  相似文献   

20.
Jim的父亲出去的时候穿错了鞋,一只鞋底厚,另一只鞋底薄。走起路来很是不舒服,因为一只脚比另一只脚紧些。他觉着很奇怪,就说:“我的腿今天出毛病了?为什么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位妇女告诉他穿错了鞋。他朝脚下看,发现的确如此。他让儿子回家去拿另一双。一会儿,他儿子两手空空地跑回来了。“根本不需要换,”儿子说,“家里那一双也一样,一只鞋底厚,另一只鞋底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