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抗战文学研究承接着新时期以来的活跃态势,不仅研究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在研究史料的新开掘方面,纸质史料的新开掘包括抗战时期期刊介绍、文献目录与书目提要、抗战时期期刊汇编、史料丛书与档案披露、抗战文学的作家全集与丛书出版、抗战时期作家佚作发掘整理;而抗战文学史料的数字化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抗战文学研究视野的新拓展呈现出令人可喜的新局面,突出表现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抗战文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战文学、抗日战争与区域文学以及报刊传媒与抗战文学等几个方面。新世纪以来抗战文学研究理论话语的新收获突出表现为,研究者在新语境下对于抗日战争和抗战文学社会性质的重新体认,其中大多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反思,以及对于抗战文学审美特征的重新界定。在史料的开掘、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理论话语探讨方面皆有众多有待深入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骆宾基是东北作家群的后起之秀,是抗战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创作紧随时代步伐,深刻地多角度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色人等的心路历程,为读者提供了别开生面的抗战文学作品和脍炙人口的阅读兴趣。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颇有深度和独具特色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活在民族生存史上的文学 1937年冬季,冀中平原是动荡不安的.秋季,发了一场洪水,接着,就传来日本人已攻到保定的消息.每天,有很多逃难的人,扶老携幼,从北面涉水而来,和站在堤上的人们,简单交谈几句,就又慌慌张张往南走了.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抗战文学的蓬勃兴起,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的鼓舞、激励和推动作用。它所形成的内容的、形式的、地域的创作风格,在全国抗战文学的发展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回顾了抗战文学研究的历史,概括了其各研究分期的主要特点,并对各时期的研究成果作了较具体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力求梳理出抗战文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对抗战文学研究作一次较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检索近十年来关于郭沫若与抗战文化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能回避其中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遗憾,更多的论文远远没有达到深入挖掘郭沫若自身精神立场的高度。当然,这些遗憾也与中国抗战文化与抗战文学研究本身的困难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本刊与天津市孙犁研究会联合组织了这次笔谈,邀请本市四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者,对革命前辈、文学大师孙犁的抗战题材小说进行再解读,旨在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一步繁荣文学艺术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实施了罪恶的慰安妇制度,中、韩、日等国数十万妇女作为日军的性奴隶惨遭蹂躏。中国抗战文学中有一批慰安妇题材的作品。就作者而言,既有作家,也有学者、记者、高级将领等各色人等;就文体而言,既有小说,也有旧诗、纪实文学和歌剧等多种样式;就内容而言,既有慰安妇血泪生活的写照,也有慰安妇反抗与觉醒的礼赞;就思想倾向而言,既以民族主义为主导,又与国际主义、人道主义适度结合;有的作品还坚守着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  相似文献   

9.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更名为陪都,作为全第22卷第2期李蕾: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一跃成为与伦敦、莫斯科齐名的国际大都市。而华北地区的大片领土沦陷,北京、上海等地的文人作家们纷纷南下  相似文献   

10.
抗战文学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台湾当局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三十年代作品的禁锢,造成台湾学者对这一段文学研究的空白。1979年“七·七”前后,由于台湾地区有关学者的努力,这一禁区才被突破,从而推动了抗战文学的开拓性研究。随着这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台湾学术界比较能够用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对待这一领域的研  相似文献   

11.
文学在抗战时期顺应历史潮流,宣传抗战促使抗战达到全面动员;这同时也促使了文学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全面而整体的结合,走向现实主义,实现了抗战文学建国与建立新文艺的双重目标。由此,文学与抗战的结合充分显示了文学在抗战时期的作用和功能,展示了文学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作用,同时,也为文学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表现空间,使文学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塑造新人是抗战学的一个热点。新人不仅是一种形象类型.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理性的编码方式。抗战学对苏联学塑造新人相关的学思想、艺术手法和创作经验等.进行了广泛的选择、吸收和转化,推动了抗战学的发展.同时.塑造新人方面所固有的一些弊端.也给中国学的发展带来了困扰。  相似文献   

13.
雾原本是重庆的一个地域自然现象,成为战时作家们最受青睐的意象。对于雾,作家们有欣赏它保障生命安全的一面,也有促进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戏剧和长篇小说创作繁荣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作家们也厌恶雾对人的压抑,并上升到雾和国民党腐败统治的象征关联。对于雾这一意象的全方位分析,有助于理解抗战时期文学与重庆政治中心地位及地域文化复杂性关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文艺大众化”是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抗战初期的认识逐步深化,并付诸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全民抗战救亡文艺运动深入发展。作者根据自己新发掘的资料,分五个方面作了初步论述,认为茅盾在理论上的建树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丰富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内容,具有了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突破以往研究中将浪漫主义局限于二、三十年代的“社团”“思潮”的传统,以宽泛的理解认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中的诸多浪漫主义因子,进而将对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延伸进四十年代,勾勒出别一种抗战文学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是一个成就与问题并存的领域。它从一开始便将自己的学术起点置放在对研究对象的“正名”当中,这里显然存在着对于学术活动的认识上的某种误区;如何发掘抗战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化启蒙、文化自省的相互关系,依然是一个值得展开的话题;同时,中国抗战文学也不是左/右、进步/反动、爱国/卖国的简单对立,而是中国作家在自身生存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之时复杂的精神选择的综合表现,作为研究者,可以从多方面发掘和阐释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萧红作品中抗战文学的文化蕴含为着眼点,分析萧红小说中抗战文学文化蕴含的表现及其存在原因,揭示出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19.
以往抗战文学研究对正面战场文学缺少应有的关注,且多有与文学史实相悖的判断。实际上,抗战文学以浓墨重彩正面表现正面战场,从前线战况到战局的发展,从战争细节到整体战略方针,从战事的惨烈到官兵的爱国胸襟和牺牲精神,从战场写实到哲理性的深思,展开了广袤而深邃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七月》与抗战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月》作为抗战时期的文学刊物,它以顽强的生命意志抗击着国统区的恶劣环境,成为抗战时期的一个文学堡垒。《七月》上所发表的大量优秀作品,不仅体现了《七月》在价值取向和文学追求上的个性特征,也为抗战文学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切实的努力。同时,《七月》还以务实求新的思想和作风培养了一大批年青有为的作者,对于丰富抗战文学的历史内容并扩大其社会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