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信”字条义项“书简信件”后,所举的三个例证,全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对于《汉语大字典》来说虽属罕见,却实在是不该出现的,今辨析如下: 例证一 晋·王羲三《杂帖》:“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津琥按:《汉语大字典》所引此条不惟与义项不合,且标点亦误。四库本《东观余论》卷上《法贴刊误下》:“朱处仁帖在十七帖间。其中有云:‘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昔尝得其书,而信人竟不取报书耳。而世俗遂误读为‘往得其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自连下语,非今所谓书信也。”其说极是。大抵六朝文献中,收到书简一般说“得书”,而不说“得信”,更不会说“得书信”。这一点,张示言先生在《两晋南  相似文献   

2.
赵艳东 《教育文汇》2008,(3):48-48,55
一个多世纪以前,28岁的美国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筑木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成就了不朽的名著《瓦尔登湖》。这是本适合心灵阅读的书,也正如徐远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静、恬静、智慧的书。”  相似文献   

3.
<正>席勒与美育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协调。席勒认为,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使社会和个人之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是用文言文写的古代百科全书,是文化资料的宝库,现代孙殿起录的《贩书偶记》和《贩书偶记续编》(均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著录了《四库全书总目》以外的书目,这应视为《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这些著录的书也是文言写的.要进入古代文化的书山翰海,我们就要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体地说,探索祖国历史的风貌,离不开《史记》《通鉴》出土的书简;探讨地理沿革,要爬梳《禹贡》“专志”;学医的要读读《内经》《本草》《伤寒论》;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读叶老《语文教育书简》,我体会到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书简》中收集了三十六封谈语文教育的书信,几乎每篇都反映了这一观点。如《书简·六》中有云: 此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书简·一五》有云: 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  相似文献   

6.
【路子对你说】最近,包里一直装着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二种》,坐公交车的时候也不忘拿出来翻一翻。有一天,读到书中夏丐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序》里的几句话,不禁莞  相似文献   

7.
林超然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F0002-F0002
《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以下简称《书简》)作为席勒美学的立法纲领,迄今魅力不减,甚至历久弥香。《书简》贯穿着一条不可动摇的主线:每个人都有可能去实现理想的人性。审美教育是针对各个民族,每一单体的泛教育、大教育、谁都无法绕开。《书简》中未脱情世颜色,陈述中多了一种急切和悲壮。但席勒不是遁世而是入世,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振臂提醒,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上海普及出版社在桂林出版的《当代作家书简》,收录"致艾芜"的书简三封,即张天翼的《如果印一份这样的复信》、臧克家的《灵魂底拥抱》以及田涛的《设计长篇"多地层"的报道》。此三简,不仅对写信人的生平与创作研究有所补益,对受信人艾芜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书市出了好几本被称为“留学生文学”的畅销书,旅居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推出长篇的纪实性异域生活报道。这些书也源源不断地流传到美国。在美国的留学生对于留学生文学自然有一份了解的兴趣。留学生文学也可算是九三年留美学生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些书描绘了五光十色的异国  相似文献   

10.
朱关田先生1986年在《书法研究》(沪)发表署名文章,对自来认为是怀素草书代表作的《自叙帖》进行了详细考证.朱文认为,《自叙》系后人伪作.在此之前,启功先生从“书”的角度,说今存《自叙帖》墨迹本自身留下了多处作伪痕迹,但并未怀疑帖的文字,帖的书迹.看过朱文,也想谈点看法.并向朱关田先生及海内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四年,郭沫若东渡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他从外邦寄回了许多家信。一九八○年,四川省乐山市文管所的同志从中挑选了六十多封信,辑为《樱花书简》一书。其中许多地方涉及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那些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论述,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教育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说文》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丰富宝藏.它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词义,集中反映了汉代学者对文字音形义的研究成果.它首创部首检录法,“合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但是由于“其书多古言古义,往往有不易得解者,则又或以其难通而疑之”.在长时间内它并未能充分地为人们所认识.可以说到了清朝,情况才完全大变,“我朝文明大启,前辈往往以是书提倡后学,于是二徐说文本学者多知珍重”.研究《说文》风行一时,“《说文》专家多至数十人,如果连稍有研究的人也计算在内,则多至一二百人”.其中以段桂王朱四家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13.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育的第一部宣言书。他从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审美教育书简》不仅是席勒最主要的美学著作,也是他的美育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体现。他在其中对美育目的的探索、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以及对美和艺术的体悟等一系列思想主张,对我们今天培育全面发展的个体和构建和谐的社会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武涛 《现代语文》2004,(10):7-7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生于安徽桐城。幼年时在其父的私塾读书,随后进入新式学堂学习,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并被选送进香港大学学习。毕业后在中学教书,不久赴英国读书。赴英之前,写下了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笑》。在留学英国期间,发表《悲剧心理学》。1933年回国后,发表《诗论》,进入北京大学任教,1936年发表《文艺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继续翻译黑格尔《美学》一书,并编写《西方美学史》。1979年又发表《谈美书简》。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第一人,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相似文献   

15.
书简与东坡的学个性相结合,使其书简散成为整个苏“真、精、妙、达”的高度艺术风范的缩影,由于献传存中的差错等原因,东坡书简涉及到的一些人和事至今往往不太清楚,给后人充分理解其书简带来一定的困难,经考证,《与张君子五首》中的张君子应是张君予;《与江惇子秀才》中的江惇子为江端礼;《与孙志同三首》中的受主当是孙志举。  相似文献   

16.
书简与东坡的文学个性相结合,使其书简散文成为整个苏文“真、精、妙、达”的高度艺术风范的缩影。由于文献传存中的差错等原因、东坡书简涉及到的一些人和事至今往往不太清楚,给后人充分理解其书简带来一定的困难。经考证,《与张君子五首》中的张君子应是张君予;《与江察子秀才》中的江惇子为江端礼;《与孙志同三首》中的受主当是孙志举。  相似文献   

17.
漫谈读《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人把《论语》看作“圣经”,认为是孔子的格言警语,我们华人更把《论语》奉为治国平天下的“宝书”,抬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其实,这部书乃是未经分别章节,未经编辑的孔子及其一些弟子的混杂语录。所论涉及的诸多方面,概未叙明缘起情况,显得飞跃飘忽行踪不定而上下文之脉络更是散乱无序。这也许是秦始皇焚书后,汉儒仅凭记忆而写出之故,或因书简断线错乱所致。我们知道,西汉时代的书,既不是“纸”,也不是“帛”,而是刻在竹简上的,大部的书就用一条线串接起来,若是线断了,书简就难免错串。《论语》的传本,在汉代有《齐论》、《古论》、《鲁论》的不同,前二种早已亡佚,现在流行的是《鲁论》。全书共20篇486章。内容包含甚广,涉及  相似文献   

18.
英国散文家、文艺评论家、词典编撰家塞缪尔.约翰生的《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可谓书简中经典之作,然其中译本为数甚少。罗珞珈女士和高健先生的译文各有所长,然笔者拙见,罗译用词稍过,偶有误译。高译略显拘谨。笔者针对此书简翻译中的重点难点,比较分析两者译文,并试译之。  相似文献   

19.
唐辛子 《留学生》2014,(20):47-47
正日本作家五木宽之在随笔集《日本人的心》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京都:"京都是日本国中的异国,是日本最前卫的都市"日本作家五木宽之在随笔集《日本人的心》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京都:"京都是日本国中的异国,是日本最前卫的都市"。五木宽之在文童中这样解释他如此描绘京都的理由:"为什么说京都很前卫呢?去看看京都的‘祗园祭'就知道了。在众人心目中,‘祇园祭'是  相似文献   

20.
从史源学角度考证,史籍中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个制作“神臂弓”的人是党项李宏而不是李定.“李宏”说出自《宋会要》,该书是“神臂弓”一事记载的总源头,具有原始性、可靠性,其余诸书记载莫不或多或少取材于此.“李定”说出自《梦溪笔谈》,是沈括的误记.观宋代诸种官私记载,多持“李宏”说,唯有《事物纪原》一书引用《梦溪笔谈》“李定”说,也反映出当时宋人的态度:“李定”当为“李宏”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