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几年。有两位老先生的文章很走红,一位是张中行先生,一位是季羡林先生。两人的文章,我都看过一些,张先生写的,说是散文,更近于随笔。起初我是服膺张先生,不那么服膺季先生的。比如留德十年,只写了那么薄薄一本小书,就让人觉得遗憾。最近看到季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是怀念汤用彤老先生的,说自己所以能得到淡泊名利的美誉,乃是受到汤先生的关照。汤先生在不同的时期,都将最高的职称  相似文献   

2.
戈公振先生是旧中国一位杰出的爱国新闻工作者;又是一位流芳后世的新闻学学者,对我国新闻业史作出了开创性研究;同时,他还是一位在我国早期从事新闻教育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人。戈公振先生集名记者、学者和教授于一身,三位一体,相互促进。今天,我只就他如何把三者密切地结  相似文献   

3.
1987年8月,我参加了书海出版社组织的“《编辑之友》学术讨论会”。那时我仅有四年编龄,和所有与会者都是初次相识,看到其他人大多是旧友重逢,好象有说不完的话,多少感到孤独。会议第一天,大家都巳进入会议室,戴文葆先生、吴道弘先生等人匆匆从车站赶到会场。从主持人安排的座次,人们对戴先生的敬重和戴先生的讲话中,我认定这位精神矍烁的出版界前辈是位知识渊博、事业卓著、受人爱戴的先生。这  相似文献   

4.
《辞源》修订本主编、商务印书馆编审吴泽炎先生离开我们多年了。每当看到四大卷的《辞源》修订本,总会想起吴老一丝不苟伏案审稿的情景。几十万张卡片就是他和其他两位主编黄秋耘先生和刘叶秋先生一张一张审定的。有件事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5.
胡山源先生是江苏省江阴市人,他以91岁高龄离开人世已一年了。他的音容笑貌、高大身材,仍屹立在我的面前;他的几十本著作(包括翻译作品),仍在我的书架上。他不独是一名驰名中外的作家、教授,而且是一位令人难忘的编辑。胡山源先生的编辑工作是做得很出色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一个关于“年”的来历的故事。传说古时候,天上的玉皇大帝看到世间百姓整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决定派一位神仙下凡去管理人间,并且下令说:“你必须把世间管理得井井有条,让百姓们每天都能吃饱、穿新衣服、不用工作、玩得开开心心。如果管理好了,我就会给你封官加爵,如果管理不好,那就提头来见。”这位神仙知道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他来到人间后,整日忙碌着治理国家,整夜冥思苦想。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没有达到玉皇大帝的要求。就这样,第一位神仙被玉皇大帝判了死刑。玉帝又派了另外一位神仙去治理人间,这第二位神…  相似文献   

7.
林鸥 《档案与史学》2005,(11):33-35
前年,一位朋友托我寻找过去的五一节时,中国一些老百姓怎么过节的情况,我翻了十几本我收藏的无主日记,找出了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过五一节的记录,看到当时的真实情感,也有了意外的发现,并对那些老档案、那些无意青史留名的百姓们写下的东西,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是独家报道 1998年12月21日中午,我接到深入、详细报道钱钟书先生的任务。 我即与钱先生生前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闻办联系。这个时间根本找不到人。我赶紧呼了平时联系较多的一位朋友,他不在,是一位叫孙海泉的同志回的电话。  相似文献   

9.
徐鲁 《出版科学》2006,(4):15-17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年前,1996年秋天.1996年前后,我正在协助徐迟先生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先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先生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一是严老的第一本童话集<南南同胡子伯伯>,是在1941年被人从延安带到重庆,由设在重庆的"美学出版社"印行的,当时徐迟先生也参与了美学出版社的编辑事务.二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初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徐迟,在燕京大学英文系借读期间,悄悄地、却也是十分狂热地爱上了同系的一位美丽的女生--一位当时也已经有诗作发表的女诗人,她英文名字叫"玛格丽特",本名严文庄,是严文井先生的堂妹.  相似文献   

10.
李德复 《传媒》2001,(1):40-41
我是新闻出版界的湖北省政协委员。 每当我走进湖北政协大厦,踏上黑色大理石的级级台阶,坐在庄严的常委会议厅里;每当我下乡下厂采访,看到基层干部和百姓投来期望的眼光时,在我的潜意识里——一方面有一种神圣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很不自信地问自己:我真的迈进了参政议政的神圣殿堂了  相似文献   

11.
题字与书法     
我常常想,每个人,总有一些天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后天的充分开掘,以致被埋没了。比如我自己,中学时曾被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老师认为音质很好,在声乐方面有“本钱”,但后来学习、工作繁忙,未得名师指点,始终只是一个非常业余的自娱自乐者。又比如我在儿时就喜欢练字,小学毕业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名师(颐人先生,时年十九),习篆刻,练书法,颇历年所。在上海中学,也一直参加书法小组,指导我们的老师何式愈老先生,过去是叶裕虎(恭绰)先生的秘书,他曾说:“你的正楷已经不错,可以开始练行草了。”于是我就开始临摹孙过庭《书谱》。但后来颐人先生的其他几位弟子都成了书画家,我则仍停留在业余水平,在相隔多年以后见到颐人先生,先生嘱我赶快回去临写《九成宫》,否则字要不像话了。而我写了一段时间,终于又未能坚持下去。现在,周围同事也有称赞我的字写得好的,但我自己很清楚,仍是业余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5月12日,我接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Ann Gilliland教授发来的邮件,告诉我一个不幸消息——加拿大著名档案学家特里·库克因病逝世。闻听这一噩耗,我既震惊又难过。震惊是因为库克先生年未逾70;难过是因为国际档案界失去了一位重量级学者,我也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师长。5月18日,我接到《上海档案》编辑的电话,约我写一篇介绍库克先生的专稿。因时间  相似文献   

13.
贺莉丹 《青年记者》2012,(31):16-17
在凤凰县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前,我看到了那句著名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墓碑背面,是一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为张充和撰。这是2010年的春天。天微雨,山花烂漫,好一个春。跟我一起站在沈先生墓碑前的还有吴文忠老师,这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乡村代课老师那时讷讷地说了一句:"直到我到了凤凰县城念书的时候,我才知道,沈从文就是我们凤凰人呐!"吴老师的神情,是一贯的憨厚。  相似文献   

14.
在我组稿责编的图书中,书稿已经出版而作者与责编未曾谋面的,迄今为止,只有《智民之师·张元济》。还在1997年春天,我到古城南京为我社《名人照相簿》丛书组稿,《书与人》编辑部的宋吉述先生建议将张元济收入该丛书。他认为张元济不仅是一位出版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化巨人,适合入选《名人照相簿》丛书。张元济是商务印书馆的元老,属文化名流,我过去见过他与一些  相似文献   

15.
在一间到处都堆放着各式各样图书的卧室,我见到了一位满头白发、半身瘫痪的八旬老人。他,就是蜚声中外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沈从文,湖南省凤凰县人,是一个只有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新华网的数据新闻发展情况之前,新华网数据新闻部副主任马轶群播放着酷炫的ppt动画,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位是新闻先生,一位是数据小姐。新闻先生是一个知识丰富、行动迅速但是有些传统的人;数据小姐是一个看似杂乱无章,但是严谨起来常常会给人带来惊喜的人。  相似文献   

17.
严文井先生     
严文井先生走了。孩子们永远地失去了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我永远地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前辈和老师。我对严文井先生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喜欢他的童话,也不仅因为景仰他的为人;我怀念严文井先生,还因为在我前进的路途上,曾经得到他的帮助。他不止一次地给过我支持和鼓励。1978年夏天,我所在的研究室(国家出版局设在版本图书馆内的审读处)解散。老同志各自归口到原先所在的文化、新闻或出版机构,而我们一些从大学分配来还没有几年的年轻人,则面临一个重新找工作的问题。在这个岔路口上,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因说来也很简单:还…  相似文献   

18.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翻天覆地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然而在王菲生子引发的媒体大战中我们却看到了许多记者的另外一种抉择.  相似文献   

19.
舒旷 《出版参考》2010,(12):41-41
结识翁图先生,纯属偶然。2004年春,一日我到北大三教附近的图片社去冲洗照片。偶见一老者,手里拿着一张与泰国诗琳通公主的合影,正与店员聊天。我以前看到关于诗琳通公主来燕园研习书法的报道,而且知道诗琳通公主的书法导师正是北大的书法家张振国先生。我猜想这老者必是张先生无疑了,遂趋前与先生攀谈。  相似文献   

20.
钱君匋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是一位集篆刻、书法、绘画、装帧诸多艺术于一身的多面手.由于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从事中国近现代书籍整理编目工作,几乎天天在小说、散文、诗歌以及文艺论著上看到人称"钱封面"的钱君匋先生设计的封面,故对他早已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