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学会描写     
读了今年第三期《新闻业务》上三篇笔谈基本功的文章后,我也感到很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讨论讨论,这对提高记者的业务水平和改进报道工作都很有好处。因此,我也在这里谈一点个人的浅见,希望得到指正。我很同意第三期《新闻业务》上余方同志的意见,调查研究是记者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但是,我认为,写作技巧也是记者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新闻的写作技巧如何,往往直接影响稿件的质量和效果。有了好的材料,还要表现得好,才能成为好新闻。要  相似文献   

2.
近来,新闻摄影队伍里越来越多的同志谈论起基本功来,并在实践中努力加强基本功的锻炼,或者打算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但是基本功的含义如何,包括那些内容,怎样上提高?对于这些,大家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为了和同志们交换意见,特表示以下个人对摄影记者基本功的见解。什么是摄影记者的基本功呢?有人说,摄影记者的基本功,就是拍摄出思想性、艺术性兼优的新闻照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五年三月,解放军报在北京召开了记者工作会议,讨论在新形势下记者工作如何进一步贯彻四个第一的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同志在这次会议上就记者工作问题讲了话。刘志坚同志首先肯定了去年解放军报记者工作的成绩。他说,领导和群众对我们的报纸都有好评,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和鞭策。报社同志要特別注意,不要骄傲,要一分为二,谦虚谨慎,看到自己还有很多不够的地方。我们的报纸办得比较好,首先是由于有来自上面的很多指示,还有全军各级党委、政治机关和广大干部、战士的支持。当然,也由于报社全体同志的努力,其中记者同志也作了很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些情况: 名利记者得,错误推给通讯员。有些记者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了情况和书面材料,既不作进一步采访,也不核实,马上挥笔直书,照摘照抄,快速见报。报道失实了,记者不作自我批评,反怪通讯员“提供材料有误”。  相似文献   

5.
国庆五十周年前夕,记者向穆青同志提了一个问题:您在几十年新闻生涯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他想了想回答说,“最重要的”其实说起来也是最简单的:当记者一是要把握大局,二是要关心群众;还有一条是如何做人。记者说五十年大庆快要到了,正是需要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的时候,请您就这个问题给我们的读者谈谈吧。穆青同志欣然应允,作了一番语重心长的长谈,对年轻一代期望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下面就是这次谈话的速记:  相似文献   

6.
这是作者学习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一篇体会文章。文章对加强调查研究的认识,对新闻工作者也有很强的针对性。进入信息时代,随着采访手段的现代化,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调查研究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的观念,在有些编辑记者脑中也淡漠了。本刊登载周年丰同志这篇文章,意在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在新华社举办的青年记者读书班上,穆青和郭超人同志就青年记者在现有基础上如何不断提高、怎么成才的问题,同参加学习的同志进行了推心置腹的座谈。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语重心长地讲了一些看法和体会,穆青同志说:“我看成才不成才有一个先决条件,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如何做人。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郭超人同志说,要当好记者,  相似文献   

8.
一个农民因查问上交的电费被村支书挪用而造成供电局停电无法浇麦问题,被乡党委书记纠集一伙人活活打死。乡党委书记当负主要责任,但还有谁是主犯?记者调查前对县里同志说:“我先写封遗书,如果遇到什么生命危险的话,一切后果自负。”经过艰难的采访,记者查明了最后打人致死的主犯。法院的同志说;记者的调查比法院还要细。  相似文献   

9.
当新闻线索贫乏时有些记者、通讯员,常常为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而伤脑筋。对此,已故总理周恩来同志曾有过一针见血的回答。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向周恩来同志请教为何新闻线索贫乏,写不出为广大读者欢迎的稿子时,周恩来同志说:“当你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论什么,想什么”,并具体点拨说:“重庆街头不是常见到从战区流浪的儿童替人擦皮鞋吗?还有嘉陵渡口的船夫和市内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不是常同我们接触吗?可以同他们细致谈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愿望,写一点别开生面的新闻报道,也许…  相似文献   

10.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我想睡它三天;棋手聂卫平战胜日本高手后,有记者问,你是怎么想的。聂卫平说,什么也没想,下棋时只想下棋。口头访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基本功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1984年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12.
搞新闻,免不了要写述评,尤其是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述评写作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一项必备的基本功. 述评写作有什么诀窍吗?细想想,诀窍还是有一些的,那就是,无论写什么内容,首先须从结构入手,把握好三段式或者说三部分,把这三部分吃透了,写好了,你这述评也就成功了.哪三部分呢?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图书馆在四化建设中能起什么作用呢? 有的人说:“图书馆不过管几本书,借借还还而巳,除此还有什么作用?!”说这种话的人,显然是因为他对图书馆缺乏了解,不足为怪。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搞组织和人事工作的同志,也认为图书馆的工作“简单”、“轻松”,随便派几个人去应付一下门面就行了。因此,常把体弱多病或不好安排在其他部门工作的同志,往图书馆派,派去以后又很少过问,不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和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出版事业,从建国时算起;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但时至今日,出版社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单位,尚无定论。有的同志说出版社是事业单位;有的同志则认为是企业单位;还有的同志认为是事业单位,但要进行企业化管理。这个问题非同小可,因为它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办出版事业,也关系到以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方法来管理出版事业。因此,很有必要总结几十年来的经验,对它作出明确而又科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大有必要去年岁尾,随江苏记者团赴粤采访二十多天。有的同志问我:“此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不加思索地回答:地方记者易地采访,大有必要。古人把文人成才的诀窍归结为两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至今,讲起记者的素质,离不开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而这些能力之提高,又离不开广闻博见。据此,地方记者易地采  相似文献   

16.
当记者要做到“六勤”.即腿勤、眼勤、耳勤、嘴勤、脑勤、笔勤。“六勤”是记者的基本功,但现在有些记者已经淡忘了。他们据文件写稿。凭电话找线索,坐着小车采访,大宾馆内写稿。因此,重温记者的“六勤”,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三日,人民出版社一编室的同志访问了胡耀邦同志,胡耀邦同志对出版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胡耀邦同志说,二十八年来,出版战线的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感到有些问题需要研究改进。 (一)出版工作既要把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放在首位,又要加强计划性。听说苏联出了《列宁全集》第五版,还有《列宁文  相似文献   

18.
受河南日报社领导委派,我随出席党的十五大的河南省代表团赴京,作采访报道工作。省委领导同志向代表们介绍代表团工作人员,在谈到我这个省内惟一与会记者时说:“这是一位有经验的老记者。”做记者有二三十年了,如果说“老记者”尚可的话,“有经验”就不敢当了。跑一般会议的经验自然是有的,但进京采访如此重大的会议对我还是第一次。10天忙下来,9月19日我向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辞别,并祝贺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他亲切地说:“也祝你胜利完成任务。”我把此作为领导同志对一个普通记者的勉励和鞭策。 观察·接近·思考 观察事物,接近采访对象,结合思考一些问题,这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大型会议,由于任务繁重,对象繁多,这方面功夫的养成和提高,尤显重要。 9月9日晚,我随代表团乘火车赴京。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起因是这样的:最近有些刚进报社的年轻同志被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由于没有新闻实践经验,远离编辑部,他们中的不少同志感到茫然,不知采写些什么是好。当看到一道来报社被分配到编辑部同志的名字接二连三地在报纸上出现时,他们又焦躁不安。内心无不有一种艳羡之感:在编辑部做记者多好啊。有这种想法的同志,我只能说他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十分了解,还没有看到驻站记者的优势,还没有体会到驻站记者在新闻一线的乐趣。本人在编辑部呆过,也驻了一段时间的站,两者比较,我还  相似文献   

20.
好党员刘衡     
“我象回到大地的安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前夕,人民日报社党委会和编委会要求各支部评选出一批好党员。在记者部的会上,大家一致推选刘衡同志。人民日报记者部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重建的,四十多个记者中,既有新闻界熟知的老记者,也有写过不少好新闻的中年记者,还有一部分年轻力壮的记者。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推选刘衡同志为好党员呢? 1979年,刘衡同志错划右派的问题得到改正。她向党组织提出:“回到记者部,重新当记者”。当时,有些同志有顾虑。因为她已经57岁,超过了女干部退休的年龄,坐坐办公室还可以,当记者下去采访很辛苦,耽心她不能再四处奔波了。从1957年开始,她始终拒绝承认自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