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作学习一般把它定位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并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传统教学虽然也时有教师集体备课的活动或形式,但并没有将之纳入教学的流程之中加以统合.合作学习则不同,它将师师互动作为教学的前导性因素纳入教学系统,扩大了教学系统的外延,并将之视为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是一种创新.合作学习理论认为,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有重大差异。即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所教授内容的互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标.本文想就如何加强跨学科教师间的合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2.
1.师师互动。师师互动作为教学的前导性因素纳入教学系统,将扩大教学系统的外延。它应该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为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问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在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3.
协作反思是指以协作研究为形式,以从事教学的在职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为主体,以分析研究共同的教学问题、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标准,通过平行沟通、集体反思、相互切磋、群体记忆以实现共同提高的教学和研究方式。由于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有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门课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通过自我审视、同行切磋,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作为互动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诱导下形成交际能力是英语学科的教学目的,而教学互动活动的开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途径。简单的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策略运用等能力;形式化的合作不能实现学生相互挑战、激励与共进等。本文拟采用观察、归纳和分析的方法,运用英语课堂互动的"三动"原则,探讨互动活动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冯平 《考试周刊》2015,(30):52-53
<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师生双方间的相互承认,意味着师生在互动机会上的均等、权利和道德上的平等."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改变教学过程.1.设置的问题难易适度教师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动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而互动递进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以  相似文献   

6.
师生冲突是指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具体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对抗。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历史的、现实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界对师生冲突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指的是在师生互动所营造的良好课堂氛围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切磋,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兴趣、情感、意志、思维等方面的交流,并不断地使这种互动交流超越或达到一致的状态。生生互动的类型是多方面的,无论何种互动形式,要实现良好的互动效果,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组织课堂互动,争取实现课堂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8.
梁明 《甘肃教育》2020,(4):61-61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说课、讲课、听课、评课、反思为内容的"六课"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能激活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有效激发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专业成长。一、设计好一堂课1.教学目标要科学。目标要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相互渗透,具体适度。2.教学方式要适合学情。围绕重点、难点,有效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合理设计作业量和知识的拓展等。  相似文献   

9.
"口语交际"是表达类课程,表达类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它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实现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智慧交流,使学生产生情感沟通,达到和谐交往的目的。教师在开展小组互动前,必须对学生的分组进行研究设计,适时介入学生的互动活动,引领小组的互动活动向前推进开展,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互动的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技能,将合作交际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正>在小班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策略的应用,旨在改善教学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交往潜能,形成师生、生生的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1.教师面带微笑进课堂。"面带微笑进课堂,课堂从微笑开始",这是教师必须营造的微笑课堂氛围,这才能给学生最大的心理安全和思维自由。  相似文献   

11.
所谓的教学,是指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一项活动。在当代的教育领域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越来越被教育者所关注,有效的师生互动应当包括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相互认知、行为互动等,将情感的互动及有效的认知互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及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教学主要强调的便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统一起来,使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本文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师生互动课堂的有效性为中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1 背景 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这里的"意外"当然也包括"错误".教师课前预设的文本方案必然会遭到缘自"互动"的强劲挑战.学生由于已有经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其课堂反馈必然丰富而复杂.其间"错误"是每位教师必然遇到的且需直面的学情信息.  相似文献   

13.
新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列和谐而又高速运动的动车组,双方在互动中不断探究,不断反思,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师和学生同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双方的有效互动,建立"物理即生活"的创新理念,在课堂教学、实验探究、作业体系等方面强调互动,让学生综合素质在互动中发生质的变化,教师也得到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英语教学大致有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和互动教学和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本文谈到的教学是以"互动"为中心的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论述师生互动的必要性,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师生互动在实际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沈秋萍 《学子》2015,(6):53-54
互动教学是一种基于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交互作用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教师通过各种鲜活、有趣的课堂游戏及语言情景来使学生在"玩中学"和"学中用",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互动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互动教学的含义所谓"互动"英语教学模式,就是把英语教学看作是师生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通过互动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而思维的碰撞可以闪现智慧的火花.师生互动是“生成”的动力,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现、思考、探索、创新、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般做法是:讲练检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预设时不能先入为主,要给学生的思维发展留空间;要舍得留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都能"跳一跳,摘到桃";课堂交流中要将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互动教学是指在各门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合作,促进师生情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互动教学的含义、互动教学的应用、"思维互动"教学三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翻转课堂是包含教学媒体、教师、课程、学生要素的结构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三个子系统,即"教师-媒体-课程"的课程设计系统、"学生-媒体-课程"的学生学习系统和"教师-学习问题-学生"的主体互动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都存在着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有效的翻转教学需要教师理解深层结构的价值和意义,超越表层结构运行中容易出现的技术控制、知识取向、浅表互动等问题,实现学科思维方法的掌握、积极的情感交流与体验、批判反思意识的塑造等深层的学生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