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建起“名言路”,布置“文化长廊”,使学生于耳濡目染中不断得到强化;在各班级中设置图书角、卫生角、科技角、明星榜和行为评价专栏,通过不断地激励,督促学生奋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通过组织军乐队、舞蹈队、围棋组等开展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2.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通过和谐育人、和谐教学、和谐活动以及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发展个性,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确立科学的育人理念是和谐教育的前提。教师要确立“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好每一位学生”的理念,要无微不致地关心学生,形成一种民主、尊重、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要…  相似文献   

3.
对32位江苏省首届“十佳导师”候选人事迹材料的文本分析显示,“好导师”主要分为三种角色类型,分别是作为“启迪者”的学术育人型,作为“服务者”的实践育人型以及作为“关爱者”的情感育人型。“好导师”的角色类型与其师德特征之间具有相互“形塑”的关系,上述三种角色类型分别对应着以“勇于创新”“责任担当”“关爱学生”为各自核心师德品质的三种师德特征。研究的建议为:在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时要注意其角色类型与师德特征的契合,并在实践中实现师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学生人生导航行动”是学生人生指导工程的有效平台,它紧紧围绕发展是主题,导航是主线,探索新形势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径、新方法。“学生人生导航行动”让教师发掘自身的潜能,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身心、学业、人格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从而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形成师生和谐、校园和谐的校园氛围。  相似文献   

5.
张侠 《教师》2010,(12):124-124
阳光体育是体现阳光育人精神的体育理念。“阳光育人、和谐发展”要求学生和教师拥有阳光的心态,以自信开朗、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主动追求和实现和谐发展。阳光育人的精神实质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文明的行为、宽厚的胸襟、和善的心态、自强的精神,拒绝平庸、不断挑战自我、有选择追求卓越。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研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科研育入内涵丰富,涵盖了“关于科研的育人”、“通过科研的育人”、“为了科研的育人”、“科研工作者的育人”等方面.科研育人特征鲜明,科研理想教育具有方向性特征,科学道德教育具有规范性特征,科学精神教育具有认知性特征,科研方法指导具有实践性特征.科研育人的实践方略为:以科研理想教育铸魂,以...  相似文献   

7.
西晋思想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到“近末者办,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重要性。一个好的环境会培育出一批人才,而一个差的环境则会带坏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我们这些基层教育者有必要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设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要想创设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我们必须先了解班级文化。  相似文献   

8.
“一站式”学生社区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对新时代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思政课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协同理论出发,分析“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出现的协同问题并提出治理策略。目前,“一站式”学生社区存在协同育人共识不强、育人资源共享不够、育人机制共治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加强党委领导实施育人协同、坚持党建引领建立组织协同、进行多方整合实现资源协同、借助科技赋能打造信息协同的协同治理策略。这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探索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9.
民主管理是管理者在“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科学地将管理思想进行传播,协调各组织的各种行为,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创建和谐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学校以和衷共济、内外和顺、协调发展为核心,优化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使内部各系统运转通顺,外部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好工会的民主管理对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高建平 《教师》2014,(9):16-16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坚持“以人为本”,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好的教育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而自尊心、自信心则是幸福人生必备的“通行证”。我们把学校畜人理念概括为:“我们的学校应当构建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民主、包容、彰显个性的育人氛围,弘扬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尽量照顾学生差异,尽力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需求,用科学精神与校园文化滋养师生身心,提高全体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大力倡导创建和谐社会的执法中,创建和谐校园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和谐校园并非是“你好我好”的一团和气,也不是搁置问题,掩盖矛盾的“虚假和谐”。和谐校园是由学生、教师、领导和教职员工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组织体系;和谐校园具有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和谐的干群关、和谐的教师队伍、和谐的同学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校园具有和谐的学校教育、和谐的家庭教育、和谐的社会教育;和谐校园是以和衷共济、团结协作、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型教育范式。 创建和谐校园,不仅是创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刊本期编发来自“省级重点高中”——吉林省东丰县第二中学校长宋福善关于创建与营造和谐校园的理论文章,以飨广大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干部在学院整体工作中起着组织、领导、管理和带头作用,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求真务实切实解决好“六事”,积极营造“三个育人”的良好环境,建设和谐校园,推动“三个文明”建设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牢记历史使命构建和谐社会——浅谈大学和谐校园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红英 《文教资料》2006,(11):21-22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本文从和谐校园的内涵、特征的几个方面阐述了大学和谐校园的创建。  相似文献   

15.
李根 《辽宁教育》2023,(8):90-93
“生·动”班集体是实现班级育人价值的重要载体。这样的班级组织形式充分调动班级内部的教育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和利用,着力打造高效的班级育人场域。基于学校德育实际,结合班情,紧扣学情,从班级层面展开的“生·动”班集体建设路径的探寻与思考,依托班级公约的制定、管理团队的培养、班级活动的组织、家校合作的加强,促进民主管理、彰显和谐班风、助力班级凝聚、创建优秀集体,实现“生·动”班集体建设的育人价值,促进班级学生德性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应正确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应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关系,更加关注学生发展;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育人的关系,更加关注育人工作;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加关注学校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7.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各级高校党委的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必须以和谐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师生、教师与学生等方面关系,扎实做好“发展、文化、育人、稳定”四篇文章,大力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校园,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笔者所谓的“两室”。是指“教室和寝室”。“两室”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加强学生“两室”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创建和谐校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东昱 《教书育人》2006,(11):22-24
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苯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如何为“和谐校园”建设增添活力,拓宽途径,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是新时期高等学校工作亟待探讨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学生资助是一项普惠工程,是社会主义高等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其自身蕴含着“真、善、美”的价值哲学.因此,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以“有困必助、有助必依、资助必严、违助必究”为依据,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资助育人目标,彰显和谐资助、和谐教育、和谐育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