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1932年3月1日,日本政府扶植清末皇帝溥仪于中国东北的长春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伪满政权共持续14年。在这14年间,伪满政府遵照日本的旨意,以日本国内的模式为原型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造。由于日本政府的控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清末近代学堂开展品德教育的历史背景,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从德育宗旨、德育教材编写、德育课程内容、德育考核等方面对清末近代学堂品德教育的实践进行梳理,以正确认识和评价清末近代学堂的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张明水 《大观周刊》2011,(41):38-38
清末民初时期,许多学堂出现了具有启蒙性质的学堂乐歌,大部分反映了近代女权运动或妇女解放的思想。这些学堂歌曲集中反映了清末民初以来,我国的女权运动,如批判封建礼教、提倡婚姻自由、改变生活习俗、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和要求解放独立等。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是在清末新政中产生的,并形成了公共图书馆运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新学堂的不断创建,加快了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苏曼殊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艺家和翻译家,也是一位有爱国思想的革命者.他一生浪迹天涯,孤苦飘零;他热爱祖国,向往民主革命,当革命受到挫折后,他孤吟自叹,悲观失望;他早年看破红尘,出家为僧,既出世又人世,三十五岁英年早逝.他素以"诗僧、画僧、情僧、革命僧"著称于世,日本文学家佐藤春夫称他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之一彗星",南社创始人柳亚子誉之为"举世公认的天才",他的启蒙老师和挚友陈独秀毫不掩饰地称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真是所谓‘天才’".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保定军事教育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研究比较薄弱.《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一书如实地再现了这一时期保定军事教育的历史面貌,客观地评述了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揭示了保定军事学堂(校)及其毕业生对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国内出版信息网站分三类:其一,是由国内半官方的国字号研究机构,如中国出版科研所主办的大型出版信息网站;其二,是由各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或省级出版集团主办的出版信息网站;其三,是个人办的出版信息网站。下面对上述三类出版信息网做一介绍。所列网站排序,以网站网址字母为序。  相似文献   

8.
清末,近代学堂在中国兴起。自1898年省垣开封拟设大学堂,到其后各地学堂的铺展,学堂的文献藏用始终是河南学务无法回避的一大命题。从各级各类学堂到河南学务官员,都在为破解这一命题进行着各自的探求。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美术工具如毛笔等乃研究的缺失所在。从清末到民国二三十年代,钢笔对毛笔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随着毛笔丧失一统天下的局面以及钢笔的由弱走强,二者并峙,并引发社会热议,学生的用笔呈现多样化。民国时期毛笔的被边缘化,表现之一是毛笔行业、造纸业的凋敝;之二是舆论界对毛笔的颓势多有报导,40年代报导毛笔的衰败主要集中在学生的使用状况方面。无论是从毛笔业、纸业,还是舆论报导看,均可认定民国时期毛笔有一个逐步被边缘化的过程。这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至于民国时期出现了拯救毛笔的风潮。其一是政策方面的刚性制约;其二是舆论界的倡导、吁请;其三是从技术层面上改良毛笔,改良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推广自来水毛笔。当时社会各界之所以致力于挽救毛笔,还包含抵制洋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清末警政兴办过程中,一方面清政府向日本派遣了大量警务留学生;另一方面鼓励官绅赴日游历,考察警务;再一方面,国内警务学堂聘请了大量日本警务教习、顾问。因此,清末警政深受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任娟玲  刘长亮 《兰台世界》2013,(16):133-134
<正>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始于清末,其翻译西书数量达200部,这样的成就在清末译介西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从1862年起洋务派开办了多所新式学堂,此时需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教科文献,于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翻译西书。当时除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外,还包括北京同文馆、益智书会和"广学会"。北京同文馆创建于1862年,其创建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向中国传播和中国体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许多历史人物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些历史人物既包括一些外国人,如旅居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军人、商人、外交人员;也有许多中国人,如驻外使节、出访人员、华侨、留学生等.其中,留学生是与中国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群体.在清末的留日学生群体中,较早地出现了体育专业留学生.在这些负笈东瀛的留学生中,徐一冰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徐一冰生平简介徐一冰生于1881年,原名益彬,又名逸宾,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人.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喜诗文,21岁中秀才,入南浔高等小学,正式接受学堂教育.平时威武而严肃,又喜武事,常习射、角力.1903年,为响应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兴办"养蒙学塾",发展地方新式教育.1905年远涉重洋,赴日本大森体育学校专攻体育,并加入同盟会,"极力鼓吹革命".1907年学成归国,先后担任上海爱国女校、湖州旅沪公学、民立中学、中国公学等学校体操科教师.  相似文献   

13.
佛教在日本的地位非常显赫,上层一向参与国家政事,僧人可以出任大僧正、大僧都、大臣禅师等重要官职,因此,有"皇国佛教"之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日本政府开始奉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多次发动对华侵略战争。而且,在历次侵略战争中,政府都将包括佛教在内的日本各  相似文献   

14.
通国速成武备学堂是清末新政时期在保定创办的一所重要军事学堂。该学堂留日生的选派是清末军事改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留日生的学成归国则在中国近现代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民国政治、军事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喉舌"、"工具"角色及其历史根据"喉舌"一词古已有之,但作为新闻的功能而被使用则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中国近代新闻业中的"喉舌"概念可以大致分为两个脉络:其一,梁启超及近代职业报人话语体系中的"喉舌";其二,党政报刊理论中的"喉舌"。这  相似文献   

16.
方良 《兰台世界》2012,(19):33-34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受到国外音乐文化的冲击,许多音乐人因此展开了对中国音乐发展"国际化"与"民族性"问题的思索,开始主动引入国外音乐元素并逐步改良传统音乐艺术。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盛行和国乐改进的出现,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独特音乐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盛宣怀是清末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同时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天津中西学堂,对于中国近代的英语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闯 《北京档案》2020,(5):50-53
在清末新政改革的浪潮中,法律教育一度骤然升起并逐渐引起国人的重视。创办于1906年的京师法律学堂,作为近代中国设立的第一所中央官办的法律专门学校,在中国近代法律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它的创办堪称中国近代法律改革的一大创举,不仅是配合新式法律创制与实施的必要举措,更成为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良好开端。在清末民初二十余年间,法律教育盛极一时,曾有一枝独秀之地位.  相似文献   

19.
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批出色的技术、翻译人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其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福建船政学堂创建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创建的原因,揭示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川岛浪速,日本长野县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来中国。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警务学堂,特聘川岛为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二年,清民政部创办高等巡警学堂,川岛继续被聘为学堂监督直至清末。川岛在华期间,结纳不少清廷上层人物,辛亥革命后,他为谋图清室复辟奔走于日本东京与我国北京、天津及东北等地,成为日本在华的著名政治阴谋家。现从馆藏巡警部全宗和民政部全宗档案中,选出有关清廷聘他任警务学堂监督的几件档案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