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强者胜     
"强者胜,弱者败",这是人们共知的道理。一个人能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超乎众人之上",可以想见,此人一定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气质。历览古今,凭着自强的毅力,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事业来的人,并不鲜见。"毛遂自荐"的故事,传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2009,(12):26-26
芸芸众生,世间万物,一切皆有优劣,难以改变。然弱者能与强者共处于地球之上,有时弱者还能战胜强者,只因其不是凭个人之力而是融于群体。这样的弱者也能成功,即使它只是一棵无名的  相似文献   

3.
<正>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强者,一种人是弱者。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有人说过:"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想要变得更强,就必须要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  相似文献   

4.
弱者,你的名字是——且慢,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弱者。老虎是强者,兔子是弱者;橡树是强者,小草是弱者;大鱼是强者,小虾是弱者。  相似文献   

5.
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相似文献   

6.
组织中"扶弱抑强"现象屡见不鲜,但相关研究因过于简单而缺乏应有解释力。有鉴于此,本文在考察M&D公司的高层管理发展路径的前提下,构造能有效解释企业客观事象的"1+2"额外奖励模型,通过推导与理论演绎,得出委托人理应首选"强者引领,弱者要强"的政策安排;同时指出,即便对弱者扶持,没有理由使之与强者投入产出的差异超过初始代理人边际产出的差异。这些结论的形成对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印文常常遇到重复字。姓名印中的重复字如"张蕾蕾""王明明""赵平平""戴秀秀"等,词语印中的重复字如"文质彬彬""我为人人""陈陈相因""喜气洋洋"等。还有一种间接性重复字如"歌吹沸天",其中"吹"字之"欠"字部,重复前者歌之"欠"字部;"木棉花开",其中"棉"字之"木"字旁,重复前者"木"字;"御  相似文献   

8.
有味     
饕餮美味,需用舌品;人间百味,需用心品。这里的"味",并不是指平常吃的酸甜苦辣咸,而是指内心的感受。既然如此,自然要用心品,从心中找。生活中,何物有味?挫折有味。何其然?自古即有造就人才必先经受挫折之说。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挫折可造就人才,亦可击倒弱者。挫折好似峡谷间的一块跳板。弱者遇之,不敢纵跃,或止步不前,或坠入深渊;强者遇之,以之助己,一跃过涧,终可腾达。但不论强弱如何,失败与否,都能从挫折中找到"味"。于强者而言,挫折助其进步,助其成功,挫折于其乃是甜;于弱者而言,挫折使其退步,使其失败,挫折于其乃是苦。是故挫折有味。  相似文献   

9.
孙子今年6岁,每天晚上睡觉前都缠着我给他讲故事. 刚开始,我把一些过去熟悉的故事讲给他听,如当年的战斗故事、西游记和一些小幽默等.可时间一长,渐渐地没有啥讲了.小孙子就让我给他编故事,并且要按他的想法编.他的那些想法稀奇古怪,动物、植物要会跑会飞,弱者能变强者,强者会变弱者,胜利者变成失败者,失败者变成胜利者,等等.  相似文献   

10.
德国的混龄教育专家认为:一个儿童在混龄中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从一个"弱者",努力地学习"强者",发展到成为"强者"。户外混龄游戏中的不确定性能使幼儿有更多机会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鱼饮溪  元元 《中学生百科》2023,(Z2):105-107
<正>被人否定是件很常见的事。这个世界,不仅弱者会遭遇否定,强者也会。只不过弱者面对否定时有生气,也有委屈,更多的是自卑、是伤心;而强者面对否定时往往表现为愤怒。据《史记·汲郑列传》记载,有次汉武帝招揽文学之士和儒生,说朕想怎么怎么样(上曰吾欲云云)。这时候,大臣汲黯听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12.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正>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弟子不仅"学之""好之",而且"乐之",可以说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芸芸众生.世间万物,一切皆有优劣,难以改变。然弱者能与强者共处于地球之上,弱者还能战胜强者,只因其不只依个人,而居于群体。这样弱者也能成功,即使它只是一棵无名的——  相似文献   

15.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6.
弱者,你的名字是-- 且慢,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弱者. 老虎是强者,兔子是弱者;橡树是强者,小草是弱者;大鱼是强者,小虾是弱者. 是这样的吗?也许,因为至少看起来,老虎能吃兔子,兔子却不能吃老虎.橡树如果倒下来,可以砸烂小草,小草如果倒下来,什么也砸不死.而且,儿歌里也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如此看来,几百年下来,柔弱的兔子自然早该被强大的老虎吃完了,柔弱的小草自然也该灭迹,软弱的虾更该断子绝孙.  相似文献   

17.
现代荀学研究者将清代视为"荀学复兴"时代。除了在考据学的推动下,就《荀子》书版本校勘、文字训诂作出全面的整理;同时也促使了《荀子》获得重新被检视的契机,在此过程中,对于长期遭宋明理学家贬抑的荀学,有了不同的评价。特别是荀子的心性论,一方面清儒在肯定人欲人情、强调心知作用等观点中,有进一步的阐发;另一方面则在力反程朱之学的立场下,试图批驳理学家们对荀子心性论之訾议,将程朱的"气质之性""变化气质"与荀子"性之恶""化性起伪"之论联系起来。本文论析程朱理学与荀子对于心、性、情之内涵差异,以至荀子所谓"化性起伪""变化气质"之意义;并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探究清儒对荀子心性论之掌握情形及其所代表之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强弱之辨     
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①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  相似文献   

19.
"讷于言而敏于行"之"讷于言",即君子言无所苟之谓,其义当为"谨慎""慎重",而历来之"迟顿"则是表象的反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当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反映的是孔子德政学说的精神;"赐不受命"之"命",既非天命,又非官命,乃为教命,即师命;"游于艺",指优游于道之外的一切才艺,与为本、为体的道相比,则为末、为用,皆属形而下之"鄙事";"吾与女弗如也",孔子肯定子贡有自知之明,故判之曰"弗如也",又以"吾与女弗如也",慰勉子贡。  相似文献   

20.
李华 《语文天地》2016,(4):75-76
"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刘大櫆提出的,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