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吴松书友的行书对联,气势开张,结字端庄,字形舒展,点画线条劲健有力,可见作者具有较为深厚的书法功底。对联作品虽然文字篇幅较少,但处理难度比较大,考验作者的整体驾驭能力和细节处理能力。就此作而言,作者在宏观把控和起收笔细节等方面均处理得较好。此作气息充盈,章法形式完备,笔画粗细对比明确,层次感丰富,厚重且不失灵动。除此之外,建议作者更多地向古代经典碑帖取法,进一步提高作品的整体气韵。  相似文献   

2.
正熊先成书友此作节录《千字文》内容。就书法来看,作者师法文征明,用笔比较精到,而且能够注重墨色变化,几处枯笔使全作的虚实变化较为丰富。结体以平正为主,章法较为和谐。需要说明的是,文征明的书法以平正为主,行与行之间以及一行上下之间都以端庄平正的感觉串联一体,极少摇曳摆动。而此作第二行"易"与"攸畏"之间略显脱节,上下衔接生硬,希望作者多看多  相似文献   

3.
悟室评书法     
正左甫杰书友的行书作品,笔画扎实,结体遒美,深得王羲之行书法理。此作在创作和书写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是一位很有成绩的书学者。现给作者提两点建议:1、重复的字尽量不要雷同,如"也""有""之""可"等字,应尽量变换写法。可参考《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变化。2、在王羲之行书上多下工夫,汲取精华,把字写活、写流畅,也可通过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在磨炼中进步。  相似文献   

4.
正吴念辛书友的行书对联气息舒畅,字形端庄,点画灵动饱满;用笔灵动而不失沉着,点画顺畅光洁,提按强烈,粗细对比明确;字形开张,结体舒朗。略显不足之处在于,笔画粗细对比不够自然,比如"(艳)"字,左半部分全用细笔,右半部分笔画则过于粗重,"霜""霞"等字的横画过细,使得全篇略显程式,生动不足。  相似文献   

5.
正彭兴怀先生的行书毛泽东词选句"雄关(关)而今"条幅作品,以对联形式布局,落款置于两联之中,用黄红二色拼接而成。由此看出,作者是讲究形式美的。由作品看,作者以行书为主,偶用草字,如"如、步"等字,更显得活泼而丰富。作者书写轻松,用笔娴熟,整篇气韵流畅,"今、从(从)"二字有晋人意趣。需要  相似文献   

6.
正夏天书友的作品笔酣墨畅偷形式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此作主体部分内容为元好问诗句,以行书写就。通篇笔力劲健,字态奇崛,虽单字独立,但字势连绵,字形结构宽博开张,有些字后如"華(华)"取横势,有隶书笔意,古意盎然。后半部分以草书写就,笔致沉着,线条朴厚,简练自然。唐张怀瓘曾言:"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笔者认  相似文献   

7.
正孙惠根书友的行书对联,师法王羲之《兰亭序》,内容亦为《兰亭序》中字,属集字创作作品。通篇用笔精到,结字严谨,颇得《兰亭序》神韵。不过作者在将小字放大时亦做了一些调整,比如整体书写风格以厚重饱满为基调,使小字行书更适合大字对联形式。此作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每联各字过于紧凑,大小略显均一,缺少收放变化,需稍加注意。  相似文献   

8.
正邓树垣书友的行书对联,笔力劲健,字势开张,线条点画收放自如。从其用笔、结字特征可知,主要取法"宋四家"中的黄庭坚。黄庭坚行书以长枪大戟、提按起伏、风神洒荡著称,此联在点画形态和笔致意蕴方面较好地表现了这些特征。然黄氏行书因结字方式千篇一律、有摆布之嫌,为后世书家所诟病。因此,希望作者在掌握用笔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字形结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刘用强先生的行书孟浩然诗《春晓》,章法布局合理,结体舒展秀美,笔画流畅自然。特别是春、觉、处、来、声、花、少等字,更好一些。这些字的主要笔画放得比较开,次要笔画收得比较紧,疏密对比和谐,计白当黑得当。如果将引首章下移一点儿,眠的左旁下部写短一些,正文的字距稍拉近一点儿,这幅作品会更美观。  相似文献   

10.
正九、小楷结构的特殊方法 ?小楷结构虽然与大楷基本相似,但小楷字小,字越小就越要清晰、舒展、开阔、松动,使间架明整散朗、雍容疏宕,结体自然熨帖。文征明《停云馆帖》中说:"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开阔,一如大字体段,诸美皆具也。"作小楷最忌局促、窒滞、臃肿、秽浊,给人以逼塞窘迫之感。苏轼曰:"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相似文献   

11.
正曹大序书友的行书中堂,书写的是杜甫诗《秋兴八首》之六。此作用笔熟练轻松,点画圆润流畅,提按分明,虚实相生;字势欹正相间,字形亦有大小收放变化,书写节奏舒缓有致,营造出一种淡然稳重的意境;落款与正文风格一致,两方印章钤盖位置恰当。总体来说,此书不失为一件精心之作,唯左下"舞、地、秦、中"4  相似文献   

12.
行书结体的迎让变化一、怎样理解行书结体的迎让变化行书结体的迎让变化,就是指行书字结体时,相邻的笔画之间或合体字的各部位之间应互相迎合、互相揖让,以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这里的迎合,就是一个笔画或一个部位的长短、欹正、粗细,要迎合相邻笔画或部位的需要;揖让,就  相似文献   

13.
正胡新民书友的行书条幅气韵流畅,书写自然,笔法熟练。传统帖学书法注重书写的自然流畅,线条点画润泽而富于韧性,对书写者的笔法有较高要求,尤其是点画使转处能够熟练转换笔锋,米南宫所云"八面出锋"正是对帖学用笔最形象的表述。此作点画精到,整体气息典雅清丽,从中可见作者较为全面的书法功力。不足之处在于字形、字态多取正势而少变  相似文献   

14.
正徐开源书友的隶书条幅作品,师法《曹全碑》,作品整体气息灵动舒朗,典雅工稳,结体宽博端庄,同时保留了《曹全碑》中宫收紧、主笔外放的主体特征。其点画线条从容舒展,用笔平稳流畅,足见作者具备较深的隶书功底。不过个别字处理欠妥,如"风(風)"字字形重心偏高,"苍(蒼)"字上松下紧、重心不够稳定,以及"有""老"等字字形稍显松散。如能在字形结构上再稍加调整,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正陈向群书友的行书作品整体感较好,书写不温不火,用笔清爽,线条清劲,落款风格与位置亦十分妥帖。从取法来看,作者主要学习"二王"一路行书,能够很好地掌握书写技巧,书风也很纯正。建议作者用笔再大胆些,要充分发挥毛笔的表现力,增强中侧锋对比,则点画自然丰富。如果只用中锋,直来直去,则有硬笔书写之嫌,点画缺少变化,字形结构也就不会丰富。此作单字结体几乎全取纵势,极少方和扁的字形穿插,故作品的感染力也就大打折扣,需注意调整。  相似文献   

16.
<正>书法,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之上的独特的东方艺术品种,通过汉字单色的线条、色块的有机组合,凭借飞灵的笔法、严谨的结体和通篇贯通的气韵,撞击着欣赏者的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行书,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既兼顾了快捷灵动的笔法,又保持了汉字结体的严谨,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欣赏历史上各位书法大家行书的名帖名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作品里,或是在同一个作品里的不同地方出现,结体、大小、粗  相似文献   

17.
行书结体的疏密变化疏密变化,是行书字结体时的一个重要法度。其含义,就是指行书字结体时,各部分和笔画之间的排列应有明显的疏松和紧密的变化,即或上密下疏、或上疏下密、或左疏右密、  相似文献   

18.
这种执笔方法的优点,是线条点画的挥写十分肯定平实、爽健酣畅,如"年、中、苇、纸"四字中的悬针竖,写来十分猛利刚烈、畅快淋漓,且破解了苏字喜作扁势的沉闷压抑之感,在整幅作品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足处则是结体时见促迫而不够舒展.黄庭坚便挖苦苏字如"石压虾蟆",并说"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着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  相似文献   

19.
悟室评书法     
正孟明德书友的行书作品,笔法较为熟练,有相当的书法功底,给人以沉着、精到之感。用笔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激不厉,志气平和。字的结构有自己的面貌和风格,可见在创作上下过很多的工夫。以下几点,有待留意:一、有些字习气太重,如"云(云)"和"里"的转折、  相似文献   

20.
正加强笔力拾级再攀谢家苗书友的隶书,行笔沉稳,线条舒展,有一定功力;结体安详,雍容丰腴;章法疏朗、清新、华美。弥补美中不足,尚需改变以下几个方面。一、线条偏软。可通过临习《礼器碑》,提高线条的支撑力度。二、结体偏高。如"云(云)""厚"等字结体较高,宜收敛竖画,伸展横画,化长为扁。三、"年"字多余。"丙申"下不用写"年"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