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州时期"是中国民俗学科发展史时间主轴上一个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时期,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继北京大学时期、中山大学时期之后的第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民俗学持续繁荣的阶段,而不是衰微时期。"杭州时期"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钟敬文、娄子匡、江绍原、钱南扬等民俗学家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援非经历了三个时期,即1956—1976年的开创时期,1976—2000年的调整时期,以及2000年至今的发展时期。在这三个不同时期,中国领导人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先后形成了"三个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和谐世界"的理论,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推出了"五项原则"和"八项主张"、"四项原则"以及"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等相应的援非政策。实践证明,在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下,中国援非政策与时俱进,不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而且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工业生产在"一五"时期与"三大改造"、"二五"时期与"大跃进"及"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各个历史阶段快速发展的考察,全面扼要地论述和评析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加强,"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家、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nie Berman)提出了"翻译伦理"的概念,并认为翻译的伦理就在于在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中"把‘他者’当作‘他者’来承认和接受"。"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翻译的高潮时期,西方文学作品充当了"他者"的地位,受到中国学者的青睐而大量介入,他们在承认和接受西方文学的同时填补了中国文学的空白,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本文旨在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五四"时期西学翻译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体裁、题材以及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肯定并巩固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绘画有其独特的审美,从早期对形的追求到魏晋时期"以形写神"观点的提出,从隋唐五代时期"形神兼备"思想的盛行到宋元后文人画中"得意忘形"理论的发展,使传统绘画最终确定了以表达自我情感为主流的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形""神"关系的不同认识,阐述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外语教科书60年的发展波澜起伏,分别经历了"‘苏化’时期"、"全面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恢复、探索与改革时期"、"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时期"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等6个阶段。在这60年里,教科书编写目的由注重"知识"转为注重"能力,"教科书编写内容从关注"学科"变为关注"生活,"教科书编写形式则从曾经的"一成不变"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结束了从"五四"时期所开启的短暂的启蒙时代而急速步入了空前激烈的革命话语时期。这一影响致远的文学"聚变",不但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而且改变了之后数代文人的精神与价值取向。可以说,中国文学的"革命转向"既是基于战争与革命现实的被迫之举,同时亦是当时大多数富有历史责任与重担的中国作家其集体主义精神的"错位"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诗言志"被誉为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先秦时期由儒家推崇的《诗》成为最权威的教材,并且"志"占据了主导地位。汉代以后,诗歌中的"情"在慢慢的增加,重在真情实感的流露,直到魏晋时期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说法,中国诗学从一种功利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化,其中"情"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根。  相似文献   

12.
黎鲲 《文教资料》2012,(13):92-93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经历了孕育、形成与不断发展的时期。本文从不同时期的发展入手,简要论述了"意境"说的缘起与不断发展的过程,探讨了"意境"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黄克利 《教育评论》2014,(1):141-143
魏源"师夷制夷"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洋务运动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萌芽时期,甲午战争后的维新变法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初创时期。到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救国论"臻于成熟,基本完成了变革传统教育的历史任务,其内涵也完成了超越国家概念、政党主义和教会派别的重要转变。时至今日,"教育救国论"的某些合理内核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得以最终确立。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是在反对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进行分期的历史命名,究竟是采用"年代",还是"时期",实际上取决于文学运动与社会发展的多重关系.从区域文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运动在其阶段性发展中,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文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后新时期文学"这样的历史命名.  相似文献   

16.
红十字青少年运动是红十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吸收青少年参加红十字会活动,进行训练与服务。中国的红十字青少年运动兴起于"复员"时期。本文论述了红十字青少年运动在国外的出现、在中国的萌芽以及"复员"时期传入我国的条件,说明中国的红十字青少年运动的兴起是国际国内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发展形成的共识。中国古代文献记述中的炎黄时代的各种事物与事件,大都属人文肇始至中国国家形成时期。依据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并结合文献记载,神农氏与炎帝分属两个历史时期。炎帝时期(狭义的炎帝时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时期,是中国文明的起源阶段;黄帝时代(五帝时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3500~公元前2000年时期,可以分为黄帝时期、颛顼帝喾时期、唐尧虞舜时期早中晚三个阶段,是中国文明形成时期中的三个阶段。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先是小区域内没有"王权"的"古国文明",而后是产生初具"王权"而缺乏有序管理机构、仍然是小区域特色的"古王国文明",最终形成以中原为核心兼具四方文化特色的具有王权与王室文化特征,以及具有初步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即国家管理体系的"王国文明"。"红山文明""良渚文明""陶寺文明"分别是中国文明形成三个过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经过不断丰富、传抄演绎才逐渐定型,故事的起源是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大鼓有寇";两汉时期,司马迁《史记》中添加了"烽火"因素,同时将故事内容进行丰富,经过历代演绎与流传,到明清时期遂成为"信史"。  相似文献   

19.
五四以来,中国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曲折转变。从五四先贤对传统文化的过激批判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从"文革"时期开展"破四旧"运动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中国理应重视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舆论塑造的中国军人形象,多数是战无不胜的人民英雄。也有一些舆论报道如实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现状。战地记者们通常采用"白描"手法描摹中国军人形象,不加修饰地还原人物及事件的本来面貌。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特殊时期积极舆论为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