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泽州县白洋泉河两岸摩崖造像由于地处偏僻,鲜为人知。对此摩崖造像进行了初步的考古调查,并对造像题材、造像题记、造像风格等进行探讨,为研究晋城地区佛教信仰、佛教组织、佛教艺术等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2.
此稿着重分析了泰安北魏太和十八年金铜佛像在青州风格佛教造像形成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之后,讨论了典型青州风格形成时期,广义青州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佛教造像,以及青州地区继续吸收外部因素,和青州风格对外部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3.
虎头寺义邑造像的文化特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魏洛阳地区佛教石窟中,虎头寺属于典型的民间义邑造像。由于碑记关键内容一直未辨认出来,致使其研究工作难以深入进行。立足于实地考察,较为完整地著录出碑文,从而得以全面把握该石窟的文化特征,解决了石窟开凿时间、造像形制、洞窟名称等问题;厘清了其义邑联合造像基本情况,尤其是发现了开凿该石窟的匠人吕僧空的名字,这在北魏洛阳石窟中还为第一次。以上诸点为北魏洛阳地区佛教发展情况和石窟建造情况提供了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佛教造像开始盛行的印度贵霜时期为切入点,针对三大佛教造像流派之一的犍陀罗佛教造像进行分析,梳理其演变过程,深入到体貌特征、佛衣样式的流转,总结出犍陀罗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北魏迁都洛阳前后 ,在以龙门石窟为中心的广大区域 ,先后开凿了一批佛教小石窟 ,形成众星拱月的洛阳石窟格局。洛阳北魏小石窟群的造像脱离了云冈石窟造像模范 ,石刻造像所体露的神秘、无畏、健劲被清峻、玄远所取代 ,秣菟罗、犍陀罗风格一变而为中国“褒衣博带”式的“秀骨清像” ,体现着外来艺术中国化、本土化转变过程中的特点。它与龙门石窟一起 ,标志着中国石刻艺术风格的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文明冲撞交融、社会秩序重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是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北魏时期直到北齐阶段的诸多造像、刻经、寺院等佛教遗迹。基于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7.
青州市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以后 ,立即引起了强烈地反响 ,它们那变化多端的造像风格 ,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 ,维妙维肖的面部表情 ,都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教造像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为青州出产的石灰石。这种石灰石 ,质地细腻 ,硬度适中 ,易于雕刻。青州地区有着传统的石雕工艺技术 ,汉画像即为汉朝的代表作品之一。青州地区有着极高的石雕工艺传统。龙兴寺出土的窖藏造像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 ,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而创作出的一批佛教艺术精品。这批精美的佛教艺术作品 ,刻有佛像、菩萨像、飞天…  相似文献   

8.
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是南朝流风所及的一批实例,它与同时期大规模开凿的龙门石窟交相辉映,是云岗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本部分考证了豫北地方志中收录的北魏造像碑,并对豫北佛教造像碑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其样式与风格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红莲山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坡底村东约2km的红莲山腰上,现存4龛摩崖造像,均坐东朝西。其中第4龛南侧有东魏武定四年(546)纪年题记,造像题材与风格主要延续了晋东南地区北魏晚期的特点。这处纪年造像为判定北朝佛教造像的年代提供了参考,也为探讨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费泳 《家教指南》2004,(2):43-47
佛教造像在北方丝路古道由西向东的传播,在5世纪中期出现式微.其后北朝发生的两次佛教造像风格转变均源自南朝,本文就这一现象引发对同期域外造像传入格局的考证,得出南方海路的兴起是导致北朝造像南式化及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传播格局转变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上篇安岳石窟造像源流初探一、造像时间《通志略》:“梁普通二年(521年),招提寺刹下铭”,在安岳县。《蜀中名胜记》卷三十安岳县有:“梁普通(年)中,义州刺史临汝侯赐群獠《金缕卷书》。”由北路(丝路)传入之佛教,自魏、晋以来已盛行于四川。四川最早的佛教造像,早见于乐山市岩墓中。麻浩崖与柿子湾两处岩墓中均有浮雕佛像。此足以证明佛教造像早在东汉时已流行。成都市龙泉山摩岩刻《北周文王造佛道二像碑》及万佛寺等处的南北朝石雕佛像尤足以证实魏晋以来,四川佛像雕刻已盛行。安岳县佛窟可能始自北周。小千佛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窟造像的雕造风格近似隋代(或唐初)。又有“隋开皇十三年”题记。可以肯定安岳佛窟早造于隋代。  相似文献   

12.
张敏  杨军 《家教指南》2019,(2):76-84
经详细调查,对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新发现的定边渠、冯家河、胡家坬、埝坪、小崖窑、骆驼脖子6处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龛群进行详细介绍,并就窟龛时代、造像题材、分期特点等方面展开初步讨论。调查结果显示,胡家坬、埝坪为北魏太和后半期造像;定边渠、冯家河、小崖窑、骆驼脖子为北魏晚期后段至西魏造像;此外,定边渠、冯家河部分造像时代上限可至北周,下限可至初唐。图像组合、造像题材在延续北朝石窟造像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保留了部族造像特征,体现了陕北地区开窟造像的地域特色,同时与陇东、关中地区北朝佛教造像有着密切联系。这6处摩崖造像龛群,作为陕北地区早期佛教石窟造像的重要发现,丰富了该地区北朝佛教遗存,对研究丝绸之路北道——特别是陕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分布、造像艺术及其与佛教中心区域的关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飞来峰元代造像开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之先河.本文通过分析西夏佛教艺术与飞来峰元代造像中藏汉交流风格的具体表现形态,结合元初江南佛教艺术的创作背景及西夏艺术可能的传播途径,离析飞来峰元代造像中含有的西夏风格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佛教造像是佛教思想传播的承载体.它也是各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民众的审美意趣、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佛教造像的形象塑造反映出各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审美观念和民族向往.佛教造像艺术与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继而出现各时期不同的美学风格,使中国宗教文化更加精彩,并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魏体书法又是书法史中的重要构成,大量的佛教造像摩崖题铭和墓志铭,反映了魏体书法产生和演进的过程,以魏碑体书为代表的魏体书法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6.
明道寺造像中,部分造像的主尊与两胁侍之间、背光上部八字形飞天之间或圆雕造像的袈裟上浮雕佛传故事、经变故事等。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七件造像分别进行了描述,并参考相关佛教文献,对部分造像的浮雕内容进行了阐释。雕塑艺术与题材同南朝、河北地区及古青州地区出土造像中的类似浮雕内容进行了比对,从中可以看出其受南朝与河北地区的影响,但其自身的地域性风格特点也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佛教世界中龙是佛法的守护神,因而在佛教艺术造像中,它是作为佛法的守护神而塑造的,是必不可少的造像内容之一。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的龙纹是作为佛法的守护神而塑造的,其特点是突出托塔的职责,刻画工整,写实,风格属于五代时期的造像风格。  相似文献   

18.
王瑞霞 《家教指南》2007,21(6):20-32
本文根据古青州地区目前所见佛教造像资料,通过对造像内容的量化分析,探讨了古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的佛教信仰及阶段性变化,并对其变化作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9.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传入了中国内地,并不断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其时,北方先后以平城、洛阳为中心,南方则以建康为中心,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地区佛教的兴衰作一探索。 一、佛教的传入与魏晋时期在洛阳地区的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唐代佛教石窟造像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