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笔法 笔法,也称用笔,是指使用毛笔采用一定的书写技巧书写点画的方法。它是构成书法审美情趣、表现书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元赵孟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相似文献   

2.
品读     
<正>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用笔、结字和章法是书法作品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其中当以用笔为核心,结构与章法自然也不可放松。赵  相似文献   

3.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康有为也曾说过:“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可见,笔法是书法的基础. 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其在此强调了笔法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笔法亦是中国画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书法之道在于用笔与结体,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元代李溥光《八法解》中说:”盖一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直,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然结构之道所重者,尤在于笔法之精妙也”。《翰林粹言》也有“得形体不如得笔法”之说。可见笔法是书道的关键,也可说得笔法即得字法,因此历来书家很重视对笔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作为元代书坛托古改制、借古开今的领袖,其书法深深影响了元明二朝的士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一赵氏书论中最有代表性的笔法论思想,更是成为元以后书法史上的著名论断,对后来学书者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书法史上书体的变迁、书风的演变等书法现象的出现其内部原因都和笔法的改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清代碑学的兴起,抛开了"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大胆在笔法上进行了创新,取得了辉煌成果,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林学苏书友的楷书李白诗作,有颜柳风骨。用笔沉稳,气象静穆,整体感觉较好,是一件比较成功的楷书之作。稍显不足的有:一是用笔缺乏精到。楷书,顾名思义是楷范。用笔、结构上俱应堪称楷则。而此作入笔、收笔处还欠精到,如"云(云)、可、我"字钩笔尚可,而"望、蓉、九"字钩笔稍显草率些;"秀"字的撇笔,"华(华)、松"字的竖笔,"挥(挥)"字的点笔,也不够严谨。二是款字缺乏楷法,印章全用朱文也显雷同。  相似文献   

7.
正陈益曼书友的楷书中堂取法魏碑,点画劲挺方硬,用笔果断沉实,尤其是方笔的运用较为突出,可见作者对折笔的运用十分熟练。此作结字多取平正之势,但字形略长,如"酒""初""皆"等字,不易表现古朴稚拙之意。因此,建议作者进一步丰富字形体势,提高作品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王兆春先生的楷书条屏,似有欧体和魏碑的基础.用笔比较沉稳,这是习楷必备的素质.但不足也显而易见,主要是临帖不多,方法不当.笔法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千"字的撇笔、"山"字的竖笔、"蓑"字的捺笔等,用笔需要规范.二是结字比例不对."萬(万)"、"翁"、"踪"字各部分之间的分布,掌握得不好.三是落款用字问题就更突出,完全是个人手写体,无有法度可言.两印章之间应大于一章之距,"三月"与姓名之间可以不空.作者不妨写一点魏碑楷书,可能容易上手.  相似文献   

9.
正郑征健书友的对联以欧阳询楷书为师法对象,基本掌握了欧楷的用笔、结字等基本技法。从书写效果看,作者在欧体方面的学习时间还较短,有些问题还比较明显。比如,用笔太注重方刻效果,导致很多笔画的起收笔和转折处过于生硬;结字还不熟练,有重心不稳——"泉"字  相似文献   

10.
正高艺梅书友的楷书对联,用笔工稳精到,点画秀润,字形结构中宫紧收,体势瘦长,足见其对欧体楷书研习之深入。欧阳询由隋入唐,其楷书风格保留了前代险峻质朴的书风,因而在学习欧楷时不仅需要保证其法度的严谨,更需深入体察其风格特征中的古意。此作从用笔结字到章法  相似文献   

11.
正亓遇松书友的楷书中堂取法颜真卿《颜勤礼碑》,整体大气磅礴,用笔精到,提按分明,点画厚重中不乏轻巧,变化较多;结字端庄开阔,稳如泰山,深得颜真卿字法之妙,可见作者在颜真卿楷书方面下过很大工夫。落款、钤印一丝不苟,妥帖和谐,堪称一件佳作。就整体细观,此作仍有一些小问题,如用笔中规中  相似文献   

12.
正戴开元书友的楷书立轴,取法欧阳询楷书并兼杂颜真卿楷书特点,清劲厚重。作品用笔严谨,结构端正,章法疏朗统一。建议作者在用笔方面再调整一下,因很多笔画起笔处的角度过于斜切,略显尖刻。如"处(处)"字的钩画出钩方向可略平一些,"家"字三撇行笔  相似文献   

13.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5):F0002-F0002
正楷书是汉字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之一,也称"真书"或"正书"。楷书,"楷"是"楷模""法度""标式"的意思。一般的说法,把从隶书演变而来、法度严谨、点画清晰、结构规整的"真书",称为楷书。欣赏楷书,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笔画的形态和字的间架结构是否合乎美的要求。如点画之间是否呼应顾盼、结构搭配是否合理等。②是否中锋用笔,线条是否圆润而富有弹性,是否劲挺具有质感等。③能否在平正静止的点画结构中呈现飞动灵秀的神韵。  相似文献   

14.
悟室评书法     
正申晓炜书友的楷书,深得褚遂良神韵,是一幅成熟的楷书佳作。整体看来,字的占格比例适中,无臃肿、稀疏之感,与褚字相合。由于是大幅多字作品,写好更是不易。整体来看,作者笔法娴熟,用笔老到。但有些长的笔画,笔锋不够流畅,线条缺乏弹性。楷书,难在每个笔画从起笔、行笔到收笔整个过程的提按、起伏,既要表达书写者的情绪和内涵,还要展现出作品的生动、鲜活。建议作者对照原帖  相似文献   

15.
走进行书     
一、行书认知与赏析 你知道吗?其实楷书、行书、草书在用笔与结宇方面有着很多共通之处,所以人们常说”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奔”。的确,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书写时既具备草书书写快捷的长处,又避免草书过于减省潦草而难于辨认的缺点及楷书因端正精到而书写速度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清代包世臣著《艺舟双楫》建立了碑派理论体系,其中提出的"笔笔断而后起"书写方法,被学书者理解为碑派书法最典型的笔法。"笔笔断而后起"是书法用笔的一般规律,是包氏推崇的古法。以古代书法历史演进为基础,辨析篆、隶、真三体文字中楷书与草书何以有、如何有"笔笔断而后起"的用笔方法,以此证实这一逐渐丧失的古法的普适性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张耀良先生的楷书,王力先生"甲天冠环"长联,比较讲究款式,这种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值得称赞。特别是长篇巨制,繁写无错字,作者书写是很认真的。下一步注意,首先要在结字上下些工夫。书法中笔法和字法(结字)是两大基础。在选定一帖之后,可先用单勾线条的办法,把字形的比例关系搞准。不然,水平难以提高。二是行书款写得弱了些,需要讲究。陈长政先生的"清风乐情"联语,是集《兰亭序》作品,用笔果断,行气贯通,章法也不错。  相似文献   

18.
正李先宪书友的行书中堂气息清雅,行气流畅,字形变化自然,用笔果断,线条点画流畅飞动,足见作者畅快自足的书写状态。从整体气息上讲,此作格调不俗,来不看以,功结夫字卖率弄真为能,追求自然畅快。从其结字和用笔方面结(结)、(庐)"二字。用笔不以技法表自然,如开篇"了书写的流处不做过分修饰,增加现为重点,起收笔及转折畅性。此作美中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字草法不够规范,比如"需要进一步严谨规(远)""(还)"二字,草书和字法范,以免影响全篇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第二十讲阴阳相应结字无定形,构字有常理。用哲学观念的"阴阳",解释书法用笔与结字中的变化与统一,即是从"形"的变化中抽取出"理"的统一。张怀《论用笔十法》中说:"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字有向背揖让,避就穿插,各因其形,所据之理,则阴阳之道也。《石门铭》结字之理,深合阴阳之道,括而论之,大致如下:一、独体字,或对称相应,平稳周正,或斜中取正,茕然而立。如"不、中、至、史、四"等字平衡对称;"不、中、至"以中竖为对称轴,左右均衡;"史"字撇捺相应;"四"字矩形结字,重  相似文献   

20.
正一书法,是一种高尚美术,要从篆、隶、楷书入手,然后进入行草用笔,才有神韵。二抄书,可增人文思,而尤多习于实用之字。书法无他巧,多写便工。三关于方法的问题,前代书家都只讲理论,而不讲方法,所以我答复书法朋友们的询问,只讲"无死笔"三字。就是说,写字无死笔,不管你怎样组织,它都是好字;一有死笔,就不可医治了。现在我再补充四点:其一、多读。写字本来是读书人的事,书读得好,而字写不好的人有之,但绝没有不读书而能把字写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