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龙保帖》【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第一行:"谢之"的古拙与"迟见"的流媚对应成趣。"之"字末笔刚烈,真如昆刀断玉。第二行:"至"字位处全行腰部,是最瘦处。《服食帖》【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第一行:"久"字开张、古拙,精神挺动,使行气不局促。第二行:"年、时"两字摆动牵连,神情相属,使全行静中有动。第三行:"爱(爱)"字收放之间,拉开架势。"临(临)、书(书)、但"三字间的连带,先圆后方,方圆兼济,趣由笔生。  相似文献   

2.
正《朱处仁帖》【释文】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第一行:"处(处)"字横钩用笔跳宕。"仁"字四笔,方笔露锋,彼此矜持,却互有照应。"往"字近拙,饶有古意。第二行:"书、信"两字,连笔转换,随时从宜。"足、下、答"三字与右边"往、得"两字,显出古质今妍之别。第三行:"达(达)"字捺笔,章草写法。  相似文献   

3.
正《知足下帖》【释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第一行:"行"字的两竖,打破平行,避免形成"胡同"。"行、至、吴"三字如风行水上,涟漪随风。三字动与静、畅与涩的对比,使人想起唐代诗人王维《过香积寺》中的诗句"泉声咽危石"。第二行:"耶"字,俊爽有风姿。第三行"知、问"两字,一线运转,起伏波折,法备气至。  相似文献   

4.
正《邛竹杖帖》【释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第一行:"去"字渊雅古致,笔饶生机。"夏"字末笔,灵巧一搭,举重若轻。"邛"字粗阔浓郁,侧锋取致,力在笔不到处,末笔更是用意入微。"皆"字笔触活泼。第二行:"士、人"连写,人字之捺尽力伸出,间插第一行之"得、足"两字空当。第三行:"分"字,一字之内,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第四行:"之、至"两字,悠悠忽忽,倏然而远。  相似文献   

5.
正[释文]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第一行:"彼"字末笔参隶意。"藥(药)、草、可"三字,"柔亦不茹,刚亦不吐"(语见《诗经·大雅·熏民》)。尤其"可"字,使全行生活。第二行:"致"字的捺笔,如山云飞堕,极见才思。  相似文献   

6.
正《谯周帖》[释文]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第一行:"高、尚、不"三字格调高古,沉着痛决,可见襟怀气度。三字的圆转处各极其思,宜细心参悟。第二行:"出""在"两字,出探抒意,别是一奇。"人"字之捺,英风竦飒。第三行:"人"字和前行之"人"字相照应,气脉隔行不断。  相似文献   

7.
正【释文】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此版本以上五字缺失),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此帖为小楷书,字取扁势,紧压排叠,有古隶之韵味,又有钟元常之遗意。【释文】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种)之。此种(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种)。今在田里,唯以此(此版本以上六字缺失)为事,故远(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相似文献   

8.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行穰帖》为唐代的双钩填墨本,东晋王羲之草书作品。硬黄纸本,纵24.4厘米,横8.9厘米,2行,15字。草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观典赏析】《行穰帖》为王羲之草书中最为奔放爽畅之作,显示着其书笔势由内擫向外拓的迹象。突破以单字造型单位的旧法,有以两字为一个造型单位,形成"字群结构",突出笔势放逸生奇的品  相似文献   

9.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伯远帖》是王珣写给亲友的一封书信,诉说回想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因首行有"伯远"二字得名。纸本,行书,5行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乾隆三希堂法帖,明代董其昌曾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10.
《张翰帖》     
<正>【作品概况】《张翰帖》也称《季鹰帖》《张翰思鲈帖》,唐欧阳询书,属于原《史事帖》的一部分,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11行98字。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观典赏析】《张翰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被立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七。此帖特点是字体修长,用笔刚劲挺拔,精神外露。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一致,同是以险取胜。  相似文献   

11.
正《官奴帖》又名《玉润帖》,11行,118字,行楷书。收刻于《戏鱼堂帖》《宝晋斋帖》《二王帖》《东书堂帖》《戏鸿堂法帖》《郁冈斋帖》《玉烟堂帖》《快雪堂法帖》《懋勤殿法帖》《玉虹鉴真帖》等。此系王羲之关心孙女玉润病情的信函,惜书竟不久,玉润还是离开了人世。文曰:"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  相似文献   

12.
正《边事帖》,又称《乡曲帖》,行书,13行93字。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二札帖》其一。释文:"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惟起居万福。施乡曲之惠,占江山之胜,优哉乐乎。此间边事,夙夜劳苦。仗朝廷威灵,即目宁息,亦渐有伦序。乡中交亲俱荷大庇,幸甚。师道之奇,尤近教育,乞自重,自重。不宣。仲淹拜上,知府刑部仁兄左右。三月十日。"  相似文献   

13.
正一、设疑激问【案例一】《鹬蚌相争》师:"弱"这个生字,怎样写才好看?(映示范字)生:"弱"字左右一样,竖中线把它们各分一半。生:在写这个字的时候,注意左边略窄,右边略宽。【案例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映示刷红生字:"稠、瞻、搬、繁"师:这是四个生字,笔画都很多,怎样才能写得好看呢?  相似文献   

14.
正《奉命帖》,是颜真卿所书行书信札,凡11行,计69字。浙江省博物馆所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此帖无书写年月。据帖所说:"真卿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缘忠勤,无有旋意。然中心(liàng),始终不改,游于波涛,宜得斯报。千百年间,察真卿心者,见此一事,知  相似文献   

15.
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与《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8行、《二谢帖》5行、《得示帖》4行,共一纸,总称为《丧乱三帖》.该件为唐摹本,现藏于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纵28.7厘米,横58.4厘米(见下图《丧乱三帖》). 《丧乱帖》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相似文献   

16.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冠军帖》,东汉张芝书,该帖刻本刊于北宋《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书法墨迹的法帖,为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命王著将历代法书编为10卷,摹刻在枣木板上,拓赐大臣。张芝遗墨《冠军帖》自宋代之后湮没殆尽,今仅见于刻本《淳化阁帖》,6行,32字。  相似文献   

17.
专心致志     
《下一代》2010,(7):38-38
【语出】:《孟子·告子上》 【原文】:今夫奕之为数也,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释文】: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地干某件事 【故事】:古时候,有个下棋的高手,名叫奕秋,棋下得很好,他还收了两个徒弟,为了让他们把棋也能下好,他每天都耐心地教他们,但是两个徒弟的表现却不一样,其中一个学生专心一意地学习,对老师的讲解特别注意听,遇到不懂得地方,就向老师求教,奕秋很喜欢他,而另一个学生却认为下棋很容易学,所以他听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正【释文】知彼清晏岁(岁)丰,又所出有无(无)乡(乡),故是名处(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第一行:"岁"字修长挺括。"又"之捺画取弧形,与撇画曲直相映。第二行:"出"字极力向左,与右边"知"字相背取势。第三行:"川"之三竖,极具阴阳。"尔、何、可"三字,左右挥洒中,力避雷同。第四行:"目"字承""而下,横折钩右耸,圆转补空。  相似文献   

19.
<正>【作品概况】《刘中使帖》又称《瀛州帖》,是颜真卿因责问宰相元载被排挤在外地任官时,闻知叛乱之将被擒的捷报,甚感高兴而写下的尺牍。书于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行草书。纵28.5厘米,横43.1厘米。8行,行41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观典赏析】《刘中使帖》用笔提按顿挫的起伏与律动,体现出颜书强劲的特征。笔力雄健,线条遒逸联绵,丰满而又极富弹性,更体现线条运动时的丰润感与弹性的力量美,环绕连带,顿挫分明,  相似文献   

20.
<正>【设计理念】宋代书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读帖,即在临帖之前或临帖之余,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和格调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进行临习。《读帖》一课,我聚焦"什么是读帖""怎么去读帖"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知"读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