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樊暑仁书友此幅作品为隶书七言绝句,全篇笔画厚重,字形宽博舒展,隶书的笔画特征表现明确。由此可见,作者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隶书的用笔、结字等基本特征。从线条点画的形态和质感来看,作者书写速度较慢,线条略显凝滞,不够生动。笔画起笔的藏锋运用不够充分,因此,笔画起笔处形态稍显随意,如"天"字的横画起笔形态略像楷书。通篇来看,结字较为规整,只是个别字形处理有失协调,如"方""塘"等字,结构不够稳定。另,作品中"徘徊"的"徊"字,不应写作"洄"。  相似文献   

2.
正夏天书友的作品笔酣墨畅偷形式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此作主体部分内容为元好问诗句,以行书写就。通篇笔力劲健,字态奇崛,虽单字独立,但字势连绵,字形结构宽博开张,有些字后如"華(华)"取横势,有隶书笔意,古意盎然。后半部分以草书写就,笔致沉着,线条朴厚,简练自然。唐张怀瓘曾言:"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笔者认  相似文献   

3.
正"艺道漫长探索不止"杨寿荣书友的隶书,具有简书笔意和时代潮流色彩,笔势放纵,势大力沉,淋漓痛快;结体宽宏,恣肆张扬,不落旧套;章法丰密。但仅凭八个字,难以说出什么建议,只能谈几点具体意见。一、用笔。如"墨"字,一要沉稳,二要有变化。二、落款。款文中的各字宜稍加收敛,以示庄重。三、横向取势。有的字结体偏高,可减去五分之一。四、用字准确。"通"字写得不准确。  相似文献   

4.
正再靠帖再完善姜翠菊书友的隶书,行笔自然,线条温蕴,有良好的临帖基础。隶书的标志性笔画——波画和捺画,写得出色,如"西""风(风)""下"等字。结体活脱。正文排列字疏行密,大疏大密,特点鲜明。此作瑜瑕互见,以下几个方面尚需加强。一、下笔要准确。如"鸦(鸦)""家"字的点画,"水""古"字的竖画,入笔处露锋明显,应尽量避免。二、有的笔画质量待提高。如"小""水"二字的竖画,  相似文献   

5.
正【概述】《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厚25厘米,隶书23行,每行36字。碑额题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额下有穿,穿下书刻碑文,记述衡方生平,颂扬其为政功绩。碑末刻"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汉碑中很少有书写者姓名,此极为罕见。此碑原在山东省汶上县中店村,现存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内。  相似文献   

6.
正李子汉书友的隶书中堂,书写内容为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全词114字,一气呵成,笔笔扎实、字字严谨、行行整齐,是一件师法汉代碑刻八分隶书的成功之作。落款风格与正文比较协调,位置得当;钤印也比较妥帖,只是闲章如换成细朱文风格会更好。有一点需要作者注意,在使用隶书的生僻字法时,一定要考虑构字原理和使用范围。如果违反"六书"和使用已经脱离实用范围的  相似文献   

7.
正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悲盦、无闷、憨寮。浙江会稽人。《心成颂》是赵之谦应友人"甘伯"之请而书,时值清同治四年(1865年),赵之谦37岁。此作录隋代僧人智果所作《心成颂》文,正文共4行,满行22字。通篇书法俊逸挺拔,棱角分明;结字方整,犹存隶书遗韵;起笔处多用侧锋,锋芒毕现,极具特色。此作,魏碑特色极为明显,代表了赵之谦宗法北碑书法初成时期的风貌,是  相似文献   

8.
取源舍流 升华书格 于洪利先生的隶书,行笔沉稳,线条凝练厚实.结体宽博方整,立字稳妥.布白疏密得法,整体融洽. 以下几点,还请留意. 1.场线条要舒畅.如:"梅、上"等字中的笔画,故意颤抖,气血不畅. 2.折画失范.如:"寒、雪"字右上方折角,形态怪异,有丑书之嫌.  相似文献   

9.
正五、偏旁独立,因字立形,生动多变,仪态万方在隶变中,偏旁大合并,由篆书的585个合并为116个。隶变之后,偏旁在隶书里是独立的。不过,因其在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独立的形式也不尽然。图47-1、47-2、47-3、47-4、47-5、47-6、47-7、47-8"代""宅""字""社""祐""裋""空""起"诸字,偏旁独立,互不相犯,有分有合,有疏有密,相互呼应,整体和谐。从总体看,隶书横向取势,字形大都是呈扁平形状的。但是,汉  相似文献   

10.
拓宽书路 再上台阶 郑云章先生写了一幅值得称颂的隶书佳作,它钟情于《曹全碑》,线条优雅,笔画遒秀.结体分背取势,极得隶书结体之要领;正文排列字疏行密,大开大合,文字虽多绝无花哨之病. 纵观全篇,用笔显得单薄和雷同.可接临《礼器碑》,丰富笔道,增加内涵.如能加练篆书,效果会相当不错.另外,“满”字中写两个“入”字比写“四点”规范.  相似文献   

11.
正【概述】《武氏石阙铭》,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三月初四日,系东汉武氏武家林双阙之铭,立于山东省嘉祥县东南三十里紫云山武梁祠石室前。双阙东西相对,东阙有画像,左侧有六朝人书"武家林"三字;西阙背面刻有此铭。《武氏石阙铭》刻字部分高73厘米,宽33厘米。隶书8行,行12字,末行9字,共计93字。此阙系武始公、绥宗、景兴、开明兄弟四人为其父所立。铭文记叙了建阙及造石狮雇用工匠的名字  相似文献   

12.
汉代是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过渡期,此时期,与闳放雄大的"大汉"意识相关,汉代书法美学思想对"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两汉的简牍隶书、汉隶碑刻、汉末草书也都体现了"尚势"这一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正潘祚远书友的隶书中堂写得很好,无论是笔法、结体还是章法,都谨守汉代八分隶书的典则。作者主要师法《曹全碑》,运笔以圆转为主,点画圆润饱满,扎实严谨;整体和谐统一;结构中规中矩,无甚瑕疵。但需要注意,置于庙堂的八分隶书虽然极具规范,但并不是说结体都状如算子,整齐划一,而是也遵循"随字赋形"的原则各有变化。《曹全碑》中  相似文献   

14.
改弦更张除陈布新 赵小平先生的隶书,用笔娴熟,行笔老练,在隶书上有相当功力.结体方正,结实而不呆滞.字距疏,行距密,疏密合度.通融能力强,通篇完美. 此作最大的优点,是写得比较成熟.但由于是用楷书的笔法写隶书,所以与高格调的隶书相比不很合拍.其一,隶书是横向取势,应横重竖轻,扩张横势,而不是像楷书那样横轻竖重,张扬竖势;其二,隶书博大精深,用笔丰富,此作在笔画上形成定式,陷入程式化,是对艺术性的极大伤害. 欲求更上一层楼,要敢于决裂,从优秀的汉碑作品中问径得法.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学书法,临的是古人的碑帖,碑帖上许多字是繁体字,除了要写好这些字,还要学会识记这些字。一天,一位同学指着隶书字帖上的一个"土"字问我"老师,土  相似文献   

16.
西汉石刻隶书处于篆隶嬗变之中,虽然数量少,但有独特的风格。它们的点画姿态逐渐丰富,易圆转线条为方折直线,增加了粗细提按变化,波掠笔法时有所见;字形受材质、刊刻工具等影响,呈现出方平拙朴的自然风貌;结字以方扁取势,重心下移;笔画增减自由,形体尚不定型;章法上或浑然一体,或行列分明,字与字之间一贯而下,保证了纵向行气的贯通。  相似文献   

17.
<正>古文字通过隶变而走向今文字。隶书是在对篆书解构、破坏的基础上形成的,至汉代而鼎盛,有"秦篆汉隶"之誉。汉代既是隶书发展与成熟的时代,又是隶书被定为官方文字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隶书也反过来影响了汉代篆书的书写,从而形成了颇富特色的汉篆,在书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所谓"典型",是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  相似文献   

18.
第一章《曹全碑》概述东汉是隶书艺术大发光彩的黄金时代。《曹全碑》以秀雅多姿著称于世,是汉碑隶书中的珍品。《曹全碑》,全称《汉故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19行,每行45字(末行39字),共849字。  相似文献   

19.
释“迹”     
对"迹"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简体楷字的形体演变作了梳理,并对异体字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对"迹"字的异体字字形以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20.
正临帖靠帖突破现状李昭泰书友的隶书,行笔沉涩,笔画厚重。结体方正,立字稳健。字疏行紧,疏密关系处理得当。此作,尚缺少帖意,两年来水平基本徘徊不前,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升华格调。猛攻《曹全碑》,提高眼界和书写能力,破低俗笔法,立高雅书风。二、提高笔画质量。(1)笔画要盈中,克服"尽(尽)"字波画、"远(远)"字捺画等此类长笔画中段力弱势怯之不足。(2)波脚、捺画要伸展,摒弃其蜷缩窝憋之不足。(3)笔画要流畅,力戒气血凝滞之不足。三、落款字再大些,以求与正文相协调。临靠汉碑焕发新姿郭国俊书友的隶书,用笔沉凝,笔画沉实。结体凝重硬朗。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