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望【唐】杜甫国①破②山河在③,城春草木深④。感时⑤花溅泪,恨别⑥鸟惊心。烽火⑦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⑧搔⑨更短,浑⑩欲不胜簪。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乱草丛生,林木荒芜,破败不堪。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  相似文献   

2.
张晓风,生于1941年,是台湾十大散家之一。诗人余光中评价她的散“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她述颇丰,除了散,还创作了不少小说、剧本和杂。其笔洒脱而简洁,感情深沉而细腻。语言含蓄而优雅。  相似文献   

3.
[原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己,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选自《李太自集》)  相似文献   

4.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是希望的季节, 春天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春天意味着一 个生机勃勃的开始,因此,古往今来春天在人 们心目中,总是充满了浓浓的诗意。人们总是 用最美好的语言,来形容春天;总是用最美好 的情感,来赞美春天;总是用春天来比喻生活 中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物、美好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读着罗兰的《秋颂》,我忽然想起了刘禹锡的《秋词》。是的,罗兰笔下的秋天是一幅画,是一曲歌,是一首诗,胜过那姹紫嫣红的春天。一幅飒爽明澈的秋美图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吟咏过秋,在他们的笔下,秋是忧愁悲伤的代名词。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  相似文献   

6.
<正>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相似文献   

7.
《秋雨》是张爱玲少数几篇纯粹写景的散文之一。读惯了太多她对时代生活评议的作品,再读此文,反觉眼前豁亮,就像是久置都市的人不经意地嗅到沁人的野山花儿香,那感觉是甘醇的。  相似文献   

8.
人生的四季变幻无常,僵化板结的生活让人窒息,波澜突起的人生变故也叫人无所适从。怎样才能寻找到一个心情的平衡点,如何才能从人生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作家刘心武带着我们一同寻觅,一起思考。读完他的精美散文《春冰》后,我欣喜地发现这些困惑也仿佛逐渐随着漾漾绿水  相似文献   

9.
读《寂寞红柳》,不禁联想到党的优秀干部孔繁森的《咏红柳》:“无限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同是以红柳为赞颂对象,一为散文,一为诗歌,都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可谓异“体”同工。而作为散文的《寂寞红柳》能以更多的文字深入到红柳独特的精神世界,颂扬其高贵和脱俗之美。这种动人的美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豪放爽朗之壮美。无边荒漠,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红柳却笑置其中,文章以“刑场上的视死如归”、“身处绝境之中的从容镇定”和“蛮荒之远的处变不惊”作类比,凸现红柳不畏艰难困苦、乐于…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简短的故事叙述中包含更多的意味,加大作品的艺术容量,形成作品的艺术张力,是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故事可以单一,韵味不能单调,否则就失去了微型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正>如何在简短的故事叙述中包含更多的意味,加大作品的艺术容量,形成作品的艺术张力,是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故事可以单一,韵味不能单调,否则就失去了微型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啼血红鸟》至少从以下三个层面给我们提供了写作的范例:一、主题意识的超越性作家总是将别人的故事作为叙述主体,很少有作品关注文人自身的故事。这篇《啼血红鸟》,将视角延伸至诗人这个特殊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与生存困境。诗人,曾经是中国文坛最耀眼的星星。今天,诗人已经边缘化。纯粹的诗人,在现实社会几乎找不到  相似文献   

12.
茫茫辽阔的黄土地啊,曾牵动多少人的神思;贫瘠干渴的黄土高坡啊,曾劳作过多少代生生不息的子民。它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它是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摇篮。它孕育着不屈的生命,它包容着苦难和冤屈。走过沧桑岁月,它的顽强的生命力仍像火一般燃烧在中国大地。刘虔的《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就是一篇讴歌赞颂黄土地的优秀散文诗。作者饱含着真诚而虔敬的情感追忆了沧桑岁月中的黄土地和生长在其中的先人英魂、平凡无私的劳作者,以及为它奉献、洒过汗水和心血的勤恳子民。作者以沉稳、凝练的笔法营造了诗一般悠远的意境,将其酝酿许久的情思融…  相似文献   

13.
14.
15.
这是一篇构思新颖、含意隽永的哲理散文,通篇由平白的对话构成。文中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一个是五官健全、四肢发达,却身无分文、贫困不堪的年轻人;另一个是“坐着轮椅、双目失明、失去双手双臂、白发苍  相似文献   

16.
经典是历经岁月的洗涤仍能不老的神话;经典是大浪淘沙后仍能熠熠生辉的矿藏。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即使没有烟花炫目的光彩,也依然能长久不衰地散发光亮。经典所散发的光亮能照亮我们的心灵和整个世界。那些睿智的灵魂和清丽的语句,穿过时空的阻隔,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什么是瞬间即逝去,但又是最值得珍惜的。“经典书坊”和我们一起携手“经典”。(伊 帆)  相似文献   

17.
18.
《春》大约写于1928——1937年间,在这个时期,蒋介石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朱自清面对着黑暗的现实,茫然四顾,找不到出路,怀着苦闷徬徨的情绪,走进书斋,专心从事“国学”的研究,对现实采取了逃避的态度,《春》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出来的。面对春天万象更新的景象和大自然的一片生机,他尽情的歌颂春天的美好,表现了对理想的渴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自己的苦闷徬徨。  相似文献   

19.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一首传唱不衰的童年之歌,诉说着多么令人向往的梦幻童年。你可曾想过,在天的另一边,在山的另一头,在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笔下阿廖沙过着怎样的童年生活吗?  相似文献   

20.
伤口,不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上的,恐怕人们都不喜欢谈及,甚至讳莫如深。这就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那样自然正常,本无可厚非,因为伤口实在是痛楚的标志、苦难的结晶,有谁愿意揭那悲怆的疮疤呢?然而,本文作者却很另类。他既不唏嘘叹惋,也不吞吞吐吐,而是响亮明快地高呼——“感谢伤口”,如数家珍地叙说自己的种种不幸。首先,文章用两个整句——“我的道路坎坷泥泞。我的天空阴云密布。”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