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樊暑仁书友此幅作品为隶书七言绝句,全篇笔画厚重,字形宽博舒展,隶书的笔画特征表现明确。由此可见,作者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隶书的用笔、结字等基本特征。从线条点画的形态和质感来看,作者书写速度较慢,线条略显凝滞,不够生动。笔画起笔的藏锋运用不够充分,因此,笔画起笔处形态稍显随意,如"天"字的横画起笔形态略像楷书。通篇来看,结字较为规整,只是个别字形处理有失协调,如"方""塘"等字,结构不够稳定。另,作品中"徘徊"的"徊"字,不应写作"洄"。  相似文献   

2.
正2.竖书写时竖应挺拔、有力,切忌有肉无骨或僵直。标准竖写法要领:①左上藏锋起笔;②右下轻顿;③左下轻回;④中锋下行至竖底;⑤底部略向左膨出("膨出"是指运笔中,笔锋偏离中轴线至笔画边沿的距离。本书中所有点画"膨出"皆如所述);⑥右下轻行;⑦右上回锋。欧体的竖,起笔藏锋的笔画较少,多数为切笔入纸,右下略顿(即从图中的要领②开始)。  相似文献   

3.
正拟(擬):由于在蜀素这种少用的材料上书写,即使是米芾这个书艺高超的大家也小心翼翼,不敢马虎,故而用笔沉实,字也明显厚重一些,这个特点一直到拟古的第二首中间部分还在延续着。先看"拟"这个字——起笔虽露锋但是用笔稍重,再加重至短横收笔处轻提上行,先重后轻顺势写出竖钩,再顺笔藏锋  相似文献   

4.
(二)落笔方向与收笔笔位藏锋与露锋各有所长,但用笔太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深藏主圭角,则体不精神。露锋笔法则多用于行草书,能使笔画舒展飘逸,神采飞扬。  相似文献   

5.
正第七讲撇法撇画,是汉字书写中有一定难度的笔画。撇画行笔方向自右上而左下,由于左上入笔的限制,容易出现偏锋。无论是露锋还是藏锋,撇画书写时入笔后须调锋行笔,这是技法上的一个关键。露锋书写时,自撇画左上角入笔右行,在撇画顶端形成一个平头,然后令笔锋向着右上方向,中锋左下行笔;藏锋书写时,令笔锋内含,向右上方向逆起,翻毫后向左下徐徐  相似文献   

6.
藏锋与露锋     
王廖 《新读写》2014,(3):32-32
有人说,“善藏锋者”与“善露锋者”皆成大器。这话有些道理。但是,仅仅精于其中一项就够了吗?古人云:“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藏锋与露锋皆有其作用,但都不完全。露锋与藏锋,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正5.捺法:提按顿挫潇洒俊迈(1)捺画的基本写法《颜勤礼碑》中的"捺"特点鲜明,极具张力和气势。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厚重感。多数捺画都需要充分铺开笔锋书写,一般都比撇画粗壮有力,在一个字中显得较为突出。二是节奏感。对于比较长的捺画,起笔稍快,笔画中段行笔舒缓,收笔敛锋慢慢送出,形成尖利的出锋效果。一般藏锋起笔(如起笔与其它笔画衔接,可不藏锋),形成"蚕头",再转笔向右下;中锋行笔,逐渐铺开笔锋,使笔画渐粗壮;铺锋达到充分时,短暂停笔,迅速收拢笔锋,并顺势回笔轻压;最后,笔锋慢慢提起,适  相似文献   

8.
正射:露锋重笔作撇,顺笔稍重写短竖,竖微向左斜。轻笔写出斜右上的短横,收笔做长竖,渐重但未及足够长度时,收笔左上挑出,藏锋重笔写长点,再左撇出,藏锋重笔写右斜上的短横,收笔后重笔撇出,露锋收笔。右边"寸"字旁,先尖锋轻落笔再渐加重写短横,收笔后左上挑出露锋写长竖,中间略细,渐渐加重后横向钩出,做一个大弯弧度折回作竖长点,回  相似文献   

9.
正姿:先露锋入纸,后快速移笔向上,再重顿笔向下部出锋完成点画,重笔藏锋后渐轻行笔挑出;接着写短撇,露锋转而以藏锋下笔,然后轻行笔弯弧度撇出,与提叠加收笔。在短撇的中部轻下笔,写短横,再转折后重下笔轻收笔,写另一个短撇。最后,写出短横反捺,完成字的上部结构。后重行笔写短撇折,收笔处稍回笔,或作空中回锋。  相似文献   

10.
【话题作文】古人论书法时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现代人则说,善藏锋者与善露锋者皆成大器。请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就藏锋和(或)露锋,联系实际,写一篇不  相似文献   

11.
正郑瑞鑫书友的隶书作品大气宽博,气息绵厚,字态古雅,有汉隶《石门颂》意蕴。此作用笔苍涩,点画线条厚重沉实,起笔多用藏锋,取逆势;字形多取扁势,结字较为生动,例如:"屈""旗"字,平中寓奇,静中寓动;章法布局疏朗端庄,落款用小字隶书与正文主次分明,和谐统一。此作不足之处主要是笔画搭接处缺少  相似文献   

12.
正(10)单耳钩横折钩写法,折后部较短,与"垂露竖"相组合。(11)耳钩由横撇和小弯钩组成,小弯钩弯弧较直,形状独特,写时应谨慎。(12)横折折折钩由横折和横折钩组成,注意横折和横折钩搭接处的形状。8.点点的形态虽小,书写时切忌模棱两可、随意为之。亦忌要领错误造成形状怪异。标准点写法要领:(1)左上轻逆笔,(2)右下短行,(3)右下顿,(4)左上回锋收笔。欧体的点,起笔藏锋的笔画较少,多数为切笔入纸,右下略  相似文献   

13.
正出:露锋重下笔,然后轻提起写长竖,稍作左右摆动,避免单调,增加了灵活度。在竖的中部靠左处露锋重下笔写点,后出锋右行,转折后向左下方粗笔撇出,再转折先下后上弯曲横向行笔,收笔处回锋挑出,落笔为点。这个字写出了不同寻常的姿态,中竖远高于下部笔画,形成了较大的空白,两个"山"的四个短竖不是省略就是变为了点。最后一短横的波折,是米芾的习  相似文献   

14.
第八讲:副笔和余笔 汉字之中,对主笔起辅助作用的笔画称为副笔."擒贼先擒王",主笔固然十分重要.不过,"红花还须绿叶衬",副笔的书写也不可疏忽. 副笔书写,注意以下四点: 一、配合主笔,大小合宜.如《崔敬邕墓志》中"童"的第二横与末横,"成"的撇画与戈钩等. 二、根据结字与布白要求,位置恰当.如《杨大眼造像题记》中,"夜"的横画与竖画、"石"的首横等. 三、不乖笔势,俯仰自然.如《郑文公碑》中,"並"的首横、"風(风)"的撇画等.  相似文献   

15.
1.转就是在书写过程中不断旋转粉笔 ,使粉笔这种消耗性的笔头始终保持圆锥状 ,能够较均匀地接触黑板 ,这样书写出的线条清丽而不臃肿 ,同时也使字呈现出粗细变化之美。2.切切是起笔最常用的方法 ,就是沿着与笔画运行方向约成45°角的方向落笔 ,触板轻而快 ,使笔形方折 ,如刀切之状 ,多用于横、竖、撇画的起笔。3.顺即落笔方向与行笔方向一致 ,起笔处笔形尖细 ,落笔很轻 ,行笔时力量渐渐加大 ,相当于毛笔的顺锋起笔。如点、捺、左尖横的起笔都是如此。4.逆起笔法之一 ,就是将粉笔从行笔相反方向凌空迅速落下 ,使笔行圆润 ,长横、平捺可…  相似文献   

16.
正起:露锋尖笔写横,逐渐加重至收笔处向左上挑起。然后,藏锋作竖,收笔处轻提向左挪动再藏锋作横,渐提笔至横末端,提笔连带作横撇。折回锋,先重后轻横向行笔,至后段加重右斜上行笔,后收笔微挑起回锋。这个平捺的写法不同于一  相似文献   

17.
正放松楷法,书写增速。行书,兼有楷书的基本法则和草书流动的笔法,行书运笔虽比草书慢,但比楷书要快,而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苏轼所言"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观点,说明了不同书体形态的不同,也说明了书写速度和节奏的不同。研习楷书时,在笔法上要建立楷法,即关于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各种要求。概括地说,起、收笔须有交代,如藏锋、露锋、回  相似文献   

18.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书写汉字.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书写汉字的一些常识.一、笔画的?晚、脾等字,是竖撇相连的字,不能把一长撇写成两笔,麦、敖、傲等字是竖撇分开的字,不能把竖撇连成一笔.二、偏旁的书写:如松、柏、桃等字的"木"旁,特、牧、牡等字的"牛"旁,耕、耘、耙等字的"耒"旁,籼、籽、粉、料等字的"米"旁,都没有钩,只有提手旁才有钩.三、横的长与短:如"辛"字是中间的一横长,"幸"字是第二、第四横长;麦、青、毒、责等凡是有三横的字都是中国的一横短,底下的一横长.  相似文献   

19.
三、笔法小篆的用笔,一般是首尾藏锋,中锋运笔。篆书的用笔虽然没有隶书、楷书那样复杂,但在每一笔之中同样存在着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三个过程。而且必须认真严格地对待,使之笔笔中锋,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起笔:起笔必须逆锋也就是藏锋,不能尖锋  相似文献   

20.
正再靠帖再完善姜翠菊书友的隶书,行笔自然,线条温蕴,有良好的临帖基础。隶书的标志性笔画——波画和捺画,写得出色,如"西""风(风)""下"等字。结体活脱。正文排列字疏行密,大疏大密,特点鲜明。此作瑜瑕互见,以下几个方面尚需加强。一、下笔要准确。如"鸦(鸦)""家"字的点画,"水""古"字的竖画,入笔处露锋明显,应尽量避免。二、有的笔画质量待提高。如"小""水"二字的竖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