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20年前的中国黄海海面上,历史的一幕正在上演:侵华的日本联合舰队,采取偷袭手段向中国北洋舰队发起突然袭击。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猝不及防,率舰奋战。管带邓世昌指挥业已受伤的"致远"舰冲向日舰,试图以撞船方式与日舰同归于尽,终因不敌同攻,沉没在波涛之中,全舰官兵250余人壮烈殉国;与此同时,一千两百余里外的紫禁城正沉醉于为慈禧太后庆祝六十大寿的"万寿庆典"筹备中,紧锣密鼓,一派升平景象……鲜明强烈的反差似乎已经预示了这场战争的结局。果然,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签订了  相似文献   

2.
"致远"舰是北洋海军的一艘主力战舰.它在管带邓世昌的驾驶下,于1894年9月爆发的中日海战中英勇作战,最后沉没于黄海. 关于"致远"舰沉没的原因,据清史稿记载:"战既酣,致远弹将罄,世昌誓死敌.将士知大势败,阵稍乱,世昌大呼日‘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众乃定.  相似文献   

3.
宣统二年归国留学生史料续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刊今年第二期已刊发了一组《宣统二年归国留学生史料》,为使之更加完整,这里续发选自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的其余史料,以供利用。──编选者张书才唐景崇等为请照章录用廷试游学毕业生事奏折宜统三年五月初九日经筵讲官。·学务大臣臣唐景崇等跪奏,为廷试游学毕业生照章请奖,恭折仰析圣鉴事。窃查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宪政编查馆会同臣部具奏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内开:游学毕业生廷试后,由学部带领引见,凡经学部考验列最优等贫结进士、廷试列在一等者,请旨赏给翰林院编修或检讨;经学部考验列最优等赏给进土、廷试列在二等者…  相似文献   

4.
1895年1月20日(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军登陆荣成湾,抄袭威海卫后路。从1月30日日军攻占南帮炮台起,驻守刘公岛及港内的北洋海军即遭受来自岸上炮台和港外日本联合舰队的水陆夹攻。北洋舰队虽奋勇抵拒,昼夜鏖战,但伤亡日积,粮弹将罄,援军望绝。道员戴宗骞、总兵刘步蟾、提督丁汝昌、护理总兵杨用霖、记名总兵张文宣等相继自杀。2月14日,威海营务处候选道牛昶昞等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签订《威海降约》。2月17日,日本舰队进入港内,曾经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就此全军覆没。由于刘公岛电报线被切断,清政府未能及时获知威海卫的战况。光绪帝屡下电旨令北洋大臣李鸿章、直隶总督王文韶、山东巡抚李秉衡等查明威海卫战况及丁汝昌等人的情况,后又根据朝臣的奏报,几次发布谕旨,对戴宗骞等殉难阵亡将领从优议恤。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根据《北洋海军章程》,对担责官员予以查办,对殉难阵亡的北洋海军官弁兵勇给与抚恤,对受伤的官弁兵勇给发养伤银。光绪二十三年重整海军,亟需海军人才,因而对程璧光、叶祖珪、萨镇冰、蔡廷干等曾遭查办的将弁重新启用,只有对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未予议恤。1906年7月5日,袁世凯等奏请开复丁汝昌原官原衔,奏折被留中。1910年4月25日(宣统二年三月十六日)筹办海军大臣载洵再次奏请开复丁汝昌原官原衔,始获准给丁汝昌加恩开复原官原衔。本专题档案史料,选自本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电报档、军机处洋务档、上谕档等,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日本以琉球遭风船民被台湾"生番"所杀为借口,悍然出兵台南的琅峤。日兵侵台事件的发生,让清廷对台湾的海防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始了台湾开发与建设的新部署。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首倡设立台湾电报。其后,福建巡抚丁日昌移福建陆路未成之电报线至台湾,于光绪三年(1877年)建成自台湾府城至安平及自府城至旗后长达95里的电报线路,并在府城、安平、旗后三处设立报房。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并由中国人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在中国邮电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之后,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台湾进行一系列近代化建设,最终完成了台湾电报的铺设,并敷设了闽台海底电报线。由此,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军情政令瞬息可达,在加强近代中国海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电报档、朱批奏折等档案中,编选有关创办台湾电报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标 《湖北档案》2012,(10):35-36
1956年6月访问上海的的苏联太平洋舰队,由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切库洛夫海军中将率领,包括巡洋舰"德米特里·巴热尔斯基"号和驱逐舰"智谋"号、"启蒙"号3艘军舰及官兵2183人。这3艘军舰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建造的新型军舰,在苏联服役海军舰艇序列里均属于主力舰。巡洋舰"德米特里·巴热尔斯基"号,排水量16万吨,时速31节,舰员1600余名。  相似文献   

7.
中日甲午海战中济远号装甲巡洋舰管带方伯谦,是唯一参加过两次甲午海战的管带.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1894.7.25)的丰岛海战,济远舰以一敌三,管带方伯谦曾得到清廷的传旨嘉奖.但是,同年八月十八日的黄海海战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以逃军罪被杀.综观50年代中国史学会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以下简称丛刊)及《李鸿章全集·电稿二》,汇集的大量有关甲午海战的重要资料,都说明方伯谦之案是一桩冤案.  相似文献   

8.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6月,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700余人携带英王信件乘海军“狮子”号舰到达广州,带来了前膛枪、望远镜、地球仪、天体运行仪、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当时广州是清国唯一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在清朝官员眼里,那些来中国的外国人和商人就是来经商的,而官员来华就是来进贡的.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事先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专人到广州通知了清朝官员,但未暴露马戛尔尼使团为了“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致的商务礼仪与外交权利”和使中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成为我们本土制造业和印度的市场”的真正使命与意图.  相似文献   

9.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朝鲜进行的大规模战斗。1894年6月3日(光绪二十年四月三十日),清政府应朝鲜国王之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部前往朝鲜,协助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觊觎朝鲜已久的日本以此为借口,旋即派兵占据汉城至仁川一带的战略要地,控制了釜山和仁川港,并胁迫朝鲜政府,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7月25日,清军运输船只在丰岛附近遭日军偷袭,高升号被击沉。27日,清军与日军在成欢激战,清军退至平壤,与清政府所派卫汝贵盛字军、马玉昆毅字军、左宝贵奉军和丰升阿奉天练军盛字营及吉林练军会合。9月15日,日军向清军发动进攻,平壤之战打响。由于清军部署不当、主帅怯战、补给不足等原因,当天即溃败,至24日清军全部退回国内。平壤之战中虽然不乏作战英勇敢于牺牲的清军官兵,但也暴露了清军的脆弱和缺陷,不仅致清军完全退出朝鲜,而且日本由此摸清了清军的作战实力,为其进一步扩大战争,谋求侵略,埋下了伏笔。现由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电报档等档案中选编有关平壤之战的史料,其中涉及战前部署、战斗情况、战后奖惩相关人员等内容,可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神鬼巫术始终浸透于政治与生活之中。"左道旁门""倡立邪教,传徒惑众",既会削弱儒家正统思想的坚守,影响社会的稳定,更是对皇帝威权的挑战。大清律例对"妄布妖言"、"妄谈国家祸福、世道盛衰"、"师巫假降邪神,画符咒水"等"左道异端之术",都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月,咸丰帝登基不久,京城发生了薛执中案。从西北来到京城的道士薛执中因"编造妖言"而被捕下狱,咸丰帝令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刑部严行审讯,并要求牵涉此案的大臣明白回奏。在罪名认定上,刑部、军机大臣、宗人府发生分歧,给出了三种量刑。刑部从律例的角度考量,将薛执中定为"监禁二十年,仍调发黒龙江给披甲为奴";宗人府和军机大臣则更多地从政治方面考虑,分别拟定为绞监候和斩监候。最终咸丰帝以"藉医招摇,行踪诡秘,到处煽惑人心,所写书信,擅议时政,妄谈休咎"等罪名,将薛执中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所有曾与薛执中交往的宗室大员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由此案可以管窥清统治者对"左道异端"打击严厉甚至宁枉勿纵的政策。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上谕档中辑录相关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光绪二十年 (1894年 )春 ,朝鲜发生了东学党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在朝鲜政府的请求下 ,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与此同时 ,日本欲借朝鲜内部局势不稳之时 ,霸占朝鲜为其殖民地 ,遂于五月派军队入侵朝鲜。六月二十一日 ,日军进入朝鲜王宫 ,掳朝鲜王 ,扶植傀儡政权。六月二十三日 ,当援朝清军千余名官兵乘坐向英国洋行租用的“高升”轮行驶到牙山口外丰岛附近海域时 ,遭日本海军偷袭并被击沉。此后 ,中英两国就“高升”轮赔偿一案 ,进行了长达 9年的谈判。现从馆藏外务部全宗档案中 ,选辑有关史料予以刊布 ,供研究参考。——编选者 屈春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