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附近出土。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千克。鼎外观庄重大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从铸痕观察,司母戊鼎是用20块陶范铸成的。除双耳是先铸成后嵌入鼎范外,鼎身其  相似文献   

2.
在青铜器中,青铜旅器数量众多,涉及鼎、簋、卣、壶等诸多器型。正是由于旅器涉及器型广泛,因而对于旅器的性质目前仍未有定论。以《殷周金文集成》中的旅器为研究对象,对旅器的形制分布、旅器的铭文特征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旅器具有可移动和实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1979年8月,宁夏固原县古城公社古城大队二队社员在黑土梁取土时,距地表不到二米深处,挖得一件铜鼎。此鼎素面,通高23厘米,口径17.5厘米,耳高7厘米,腹径23.5厘米,腹深13.2厘米,足高9.2厘米。敛口、子母唇、鼓腹、棱底,长方形耳,稍外撇,腹部施凸棱纹一周,无盖,马蹄足(其中二足稍残,见封三图一)。鼎身阴刻铭文三段:从其内容,文字结构等分析,应是三次所刻:第一段铭文:阴线浅刻:“平、二斗一升,乌氏”七字为第一次刻铭,竖行四排,左旋(见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历来认为在《君奭》里周公与召公的思想是一致的观点值得商榷。召公的非命说为周公而发,周公与召公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分歧、矛盾和斗争,即召公不相信天与周公信天、召公认为振兴西周王朝一切在于我(时我)与周公认为这决定于天(时天)的分歧、矛盾和斗争,斗争的实质是属于包含唯物主义因素的主观唯心主义与原始客观唯心主义的斗争,是西周初年思想战线上的一场大斗争。  相似文献   

5.
召公姬是周文王庶子 ,周公旦之兄 ,官居太保之职。因其采邑地在召 (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故称召公 ;又因与周公旦共同辅佐成王 ,又称召伯 ;再因其封国为燕 ,再称燕召公。在西周初年的政治舞台上 ,召公位列三公 ,与周公地位等同 ,且因年寿特高 ,历文、武、成、康四代 ,参与策划克商战争、东征平叛、营建洛邑、征伐东夷等重大事件 ,多次巡行江汉南国 ,为周王室建立卓著的功勋 ,是西周初参政时间最长的政治家。召公首先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早在文王晚年、迁丰以后 ,召公就奉文王之命 ,巡行江汉南国。江汉南国指分布在江汉流域的南方商之诸…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再整理和再分析,对同公旦和召公爽的关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在周初情势危急时,周公曾一度受召公怀疑,周公因此作《君爽》,说服了召公。从此,二人合作共事,互相支持,再不见有矛盾抵牾处。  相似文献   

7.
成王继位第五年,派周公、召公准备营建洛邑,《召诰》即是记周公对召公的诰命。而营洛时间始于成王五年成于七年,建成后周公还政,何尊铭文所记与《召诰》之事同。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 2 4页 :“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 ,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据近期有关考古资料表明 ,这句话并不准确。《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记载 :“司母戊鼎…… ,高 1 3 3米 ,长 1 1米 ,重 875公斤。”而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 12期所载徐卫民《秦陵铜车马的科学工艺》一文记载 ,秦陵出土铜车马一号车 :“通长 2 2 5厘米 ,高 15 2厘米 ,重 10 61公斤。”二号车 :“通长3 17厘米 ,高 10 6 2厘米 ,重 12 41公斤。”而“经过用光谱和化学分析方法测定 ,铜车马系用锡青铜铸造。主要成分为铜、锡、铅。”它…  相似文献   

9.
《老年教育》2007,(11):46-47
武王伐纣,创立周朝,后传至周厉王。此君贪且虐,国人起义将其推翻。厉王狼狈远遁,其子姬静藏匿于老臣召公家中。义民搜至召公家,召公让自己的儿子穿上姬静的王子衣饰,将儿子交给义民,成了替罪羔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作品概况]《大盂鼎铭》,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初期康王时(前1020—前996)炊器。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赐赏之事。金文大篆。大盂鼎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1849年陕西眉县出土,曾为左宗棠藏。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典赏析]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书法地位也居这个时期之首。铭文体现端严凝重的艺术特点,线的笔力非常坚实,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  相似文献   

11.
召公奭为周文王的长庶子,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建立、巩固西周政权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周公分陕而治,巡行陕间乡里,舍于甘棠之下,决狱于阡陌陇亩之间,深受群众爱戴。百姓赋《甘棠》之诗,敬其人而爱其树。召公之德政教化,被称做“甘棠遗爱”。  相似文献   

12.
耪被画象石柬汉。江苏徐州市锏山县出土(本刊千1957年第12期管刊出过霰图片的一部分,见上图)。商95.5厘米,长221厘米,厚:,9厘米。盐场百旅砖束汉。宽四一一九五二年四川成都青枉妓出土。高四六二匣来,厚六厘来。五厄来,“迸年宜舟大宜子孙” 娜株束汉。1058年新组民丰出土。长45厘来,宽17厘来﹄L.乌季-’廷备拼扩耘rr‘尹垂罗蕊口.沐.护勺福吁卜巾■ ■ ■索汉(J|I韧元年)。1956年广柬广州扁磨商出上。长41.2厘米,直40睡米,高29.6厘米。 ■釉囊曩舶东汉。1956年河南陕县刘家蕖出土.商58厘米.中国历史参考图片(十七)$中国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以哲在促进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实现中作出过特殊重要的贡献,因此被毛泽东同志称誉为“国家民族之干城”。①作为一个曾在内战战场上与红军对垒的东北军将领,王以哲是怎样走上联共抗日的正确道路的呢?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对王以哲将军正确全面的评价,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背景。王以哲,字鼎芳,1896年生于黑龙江省宾县。1916年于宾县第一中学毕业,并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学习,于1922年毕业。在1922年至1925年期间,王以哲在东三省陆军军士教导队中历任排长、连长等职。1925年11月间,郭松龄反奉时,东三省陆军以教导队第四期的干部和学兵为基础,编成第二十七补充旅,王以哲升任该旅第三十  相似文献   

14.
单于和亲﹄砖仅。清道光年简呼和浩特出土。长三O·二厘来,宽三O·二厘米,厚五厘来。 司南翎地盘东汉。边宽一四·二厘米。娜斗尹东汉。 人字齿门齿抽一九五五年陕西长安赶庆村出上。厚O九厘来外视一·五厘米。 视粗圈束汉。1 952年四川成都青杠坡出土。旅砖高40厘来,长.﹄卫.‘..‘...盆一-甲‘一尸二蕊落毖罗”l日口,天津刊登犯舰.今到宇第00勺万亏备熹平石侄残石(木座后加)东汉。高44厘来,宽85厘米,厚29.5厘米 吸唱倪东汉(光和七年)。1959年四川成都天抱山出土。高55厘来。"l翻盛.定佃三翻﹄ “候氏离派成奴作”石屏邢东汉。1 954年河…  相似文献   

15.
正"两强"能"鼎立"吗?鼎,就是古代的锅。鼎演变为象征国家政权的重器,始于夏禹。鼎小者,仅可置于案几;大者,如后母戊鼎,重达8 7 5公斤,是鼎中的巨无霸。鼎有足方能立。圆鼎两耳三足,方鼎两耳四足。谁也没见过两条腿的鼎——那样的鼎是立不起来的。鼎大多是圆鼎,三条腿,所以才有"鼎立"一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鼎立"的释义是:"像鼎的三条腿那样立着。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841年.西周爆发“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大家推举周公(周初周公旦的后代)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  相似文献   

17.
提起项羽,人们就会想起“力能扛鼎”一词;说到某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人们就誉其为“扛鼎之作”。“鼎”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有具体的含义。本文就其多重意义试作解释。一、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用的器物。鼎,《说文》释义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铸成。鼎大多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如司母戊大方鼎。鼎多用来煮制肉食。用鼎煮肉时,鼎下烈火熊熊,鼎内沸水翻腾,令人望而生畏。所以,有“人声鼎沸”比况环境嘈杂,以“四海鼎沸”形容局势不安。王勃的《滕王阁序及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都有…  相似文献   

18.
陶圣建 《历史学习》2005,(10):32-33
高中新课标教材在讲到宗法制度时,提到了鼎或簋,本文对鼎、簋和钟鼎文作一知识性介绍,并指出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一处错误。鼎,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鱼肉用。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已发现的铜鼎,最大的高三尺,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扁足鼎。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失,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裆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战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刊载了黄彪老师的文章《司母戊鼎实乃后母戊鼎》,认为“司母戊鼎”是错误的.正确的名称是“后母戊鼎”。  相似文献   

20.
<正>【作品概况】《毛公鼎铭》,毛公鼎为西周晚期宣王(公元前828-前782年在位)时器物,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事,因制器人叫毛公而得名。鼎高53.8厘米,重34.5公斤,铭文共32行,499字。金文大篆。毛公鼎与散氏盘、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清道光年间(1821-1850)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观典赏析】毛公鼎制作精美,器型完整,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摆脱浓重的神秘色彩,淡化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铭》是已知七千多件青铜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