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胜文 《课外阅读》2011,(2):208-208
教师要披文入情,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晓畅的教育语言,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三方情感——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的和谐统一,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的融合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境界。一、作者情———“其实你不懂我的心”选入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形神俱佳,文质兼美,是情感满溢的海洋,并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可以定格定位的。怎样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呢?1.走入课文:首先必须让学生走入课文,要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细细品味,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六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不仅阐述了作者的主观情思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而且还道出了读者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应该通…  相似文献   

3.
张雪晓 《现代语文》2014,(11):96-97
富教于情,富情于教。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篇目均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子。准确把脉作者的情感初衷,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振,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必经之径。多年来,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地实践与研究,现与诸位切磋一二,不足之处,敬请指教。一、课堂导入,奠定情感基调精彩的课堂导入,就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首乐曲的前奏,可以为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激发情感期待。  相似文献   

4.
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情感——第十一册第七单元教学建议□福建特级教师林润生本组三篇课文均选自原“部编”教材。《一夜的工作》通过叙事和抒发感受来表现周总理的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热爱之情;《林海》通过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细致描绘以及对兴国安邦的...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与作品同喜同悲,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1.挖掘教材,诱发情感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凡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痛恨,我重点抓住第八自然段,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扣准字、词、句,从挨打、挨饿、不得安睡这几方面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在中专语文课教学中正确启发诱导情感互动并使之运用于语文教学过程,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投入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教学,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教材内蕴涵着情感:文章作者之情,而只有当文章情与学生情有机结合才会产生共鸣,形成情感互动,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老师的情感变化与深入。便是联系作者情与学生情之间的纽带。教者应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促使学生品情,动情,移情,抒情,完成情感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8.
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即作者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对话、沟通、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教师的心与作家的心、学生的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还记得我在教《乡愁》一课之前,早已被余光中的《乡愁》深深地感染,我的胸中涌动着作者对大陆的思念、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尤其是我们国家相继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我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台湾同胞,所以我与作者的心早有了共鸣,那么…  相似文献   

9.
【课例简析】《一夜的工作》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情真意切地记叙了作者陪周总理审稿,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歌颂了周总理忘我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的热爱和敬仰之情。为了较好地理解课文,教学时可紧扣中心,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自学。  相似文献   

10.
【案例描述】《一夜的工作》是一篇语言平实、篇幅简短却感人至深的文章,记叙的是建国初期,作者何其芳送稿件到中南海请周总理审阅,目睹了总理一夜辛勤工作的情况。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9个年头了,但对于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来说,每次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都会激起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比敬仰之情;都要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然而,由于经验的差异,现在的孩子们与我们的对总理的感情是不同的,他们对周总理的了解大部分是从书中、媒体中或父母的言语里间接得到的,难以与作者达到真正的共鸣。那么怎么才能唤起学生对周总理的真挚情…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过程 ,更是作者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汇的过程 ,只有这三种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教学才会产生最佳效果。这三者中教师是主导 ,是连接作者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和纽带 ;学生是主体 ,一切的手段和方法只为学生入情入境。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 ,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把握知识、陶冶情操。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呢 ?一、发挥语言魔力以激发学生情感1.“美读”以娱情。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手段就是指导学生“美读”。所谓“美读” ,就是指导学生有情感…  相似文献   

12.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苦、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它需要一种"人的情感",这就是热爱学生的情感。有了这种情,班主任就会为学生的进步而欣慰,为学生的退步而焦虑,就会毫不保留地为学生贡献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不惜呕心沥血地帮助他们成长。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内容相当丰富。这里仅就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体会谈点肤浅看法。   一、对品德好、学习差的学生要关心和了解,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其自信心的培养。   形成学生学习差而品德并不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反映,而语言文字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掘和体验课文的情感,做到“以作者之情化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既能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又加深了...  相似文献   

14.
《珍珠鸟》一文写出了"我"与珍珠鸟交往的过程,写出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不妨着意于文章情趣,努力雕出精彩. 一、问情在何处?情在娓娓细语中 作者对珍珠鸟的爱,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可触可摸.教师于此引导,让那一丝柔柔的情如清风细雨滋润心田,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笔者听了许多名师的公开课、观摩课,并进行梳理。现就阅读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一、以文引导,激活情感优美抒情,并符合课文情感基调的导语,能使学生未入文先入情。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有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你们到过周总理  相似文献   

17.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处于灵魂地位,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水乳交融,是教师、学生、作者共同弹奏的一曲和谐美妙,动人心弦的心灵交响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丰富灵动的情感之弦,营造和谐愉悦、充满情味的语文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18.
侯燕 《现代语文》2009,(2):9-10
中职语文教材蕴涵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包含丰富的人文意义,这对学生情感陶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应善于挖掘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体验作者之情,作品之情,在体验中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一夜的工作》(第十一册)记叙了作者何其芳到中南海政务院陪周总理审稿子,亲眼看到的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写的虽是平常事,但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形象却塑造得高大丰满、光彩照人。文章构思精巧,语言隽永,耐人寻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周总理的无比敬佩之情。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地把握文章主旨,真切地体会文章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才能创造性地阅读。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就变成了无水之池。”同样的道理,没有了情感,学生也就只能“死读书”。特级教师王崧舟深谙此道,他执教的《一夜的工作》真正实现了学生与老师、文本,甚至与文童的主人公——周总理之间最真挚的心灵碰撞,拨动了学生心中的“情”弦,课堂因此而真情四溢,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