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诗经》的“是”字,对探索先秦时代“是”字的性质及其发展,无疑大有种益。笔者以1979年中华书局影印的《十三经注疏》为版本,统计出《诗经》的“是”字在52篇诗中使用,共130例。下面分类通一考释。一“是”字用为指示代词(A)代表第一种格式,其余类推。格式中的X代表“是”字。S代表主语,加括号者表示主语可有可无。N代表名词或名词性成分。V代表动词调语,M代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下同。(1)“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大雅·瞻仰)(2)“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周颂·有瞽)(3)“视民不,君子是则是。”(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诗经》中“维”字用法作了穷究性考察。在论述过程中,引证了甲文、金文和两周一些有代表性的经传;对商周时期判断句形式的发展作了初步探讨;对宾语前置句式“维十N十V”中的“维”字的词性作了考证;针对谢纪锋先生的观点,全文随处提出了作者的异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比较法对《诗经》中"伊"字进行词义分析和句法功能比较,意在说明"伊"字主要用作助词、连词和代词的语法功能及其流变。  相似文献   

4.
5.
“于”字的使用,由来已久。在最早的书面文字甲骨文里,我们就和它相识了;在金文中,它的出现更为频繁;《诗》、《书》而后,它的活动面愈加广泛;沿至今天,它仍然组文成句,经常活跃在书面语言中,真可以说它是汉语词汇大家庭中资格最老的成员之一。通过对它在《诗经》中的用法的分析,可以知道它在生命的早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有些什么特色,也可以推知其上之所承,其下之所继。  相似文献   

6.
“有”字的使用,由来已久。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出现。《诗》、《书》而后,它的活动面极广,真可以说它是汉语词汇大家庭中资格最老的成员之一。 “有”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颇多,除重复的句子外, 还有三百六十七次。就其用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虚词。二、实词。以下就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于"字主要用作介词、助词以及动词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在文中共出现335次之多。文章就其在《诗经》中的主要用法作一详细考察。  相似文献   

8.
《诗经》“于”字用法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或释为“聿”,语助词;或释为“之”,结构助词;或释为“焉”,副词;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与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9.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①;或释为“聿”,语助词②;或释为“之”,结构助词③;或释为“焉”,副词④;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⑤.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10.
覃觅 《河池学院学报》2009,29(3):63-65,86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全部"且"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其中"且"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描绘<诗经>中"且"字的使用状况,为研究虚词"且"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1.
《诗经》产生于汉语语言发展的初步成熟阶段。就其内容而言,不但有周王朝的作品,而且还有各诸侯国方言区的作品,不仅包括文人的书面创作,同时也保存了一部分黎民百姓的口头创作。这种语言运用的广泛性,是其它同期典籍所不具备的。因而,考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诗经》中"为"字句共出现了82(包含重复出现的情况)次,从语法功能来看,主要是作谓语;从词性来看,主要是用作动词。虽然"为"字的用法本身比较复杂,但是在《诗经》中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衬音词以及构成"为A为B"式,我们将从这些角度对《诗经》中的"为"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诗经》中“宜”字的语法环境、语法功能入手 ,考察“宜”字的词汇意义 ,进而谈谈“宜”字在先秦时期的其他用法和一些习惯搭配格式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诗经)中“宜”字的语法环境、语法功能入手,考察“宜”字的词汇意义,进而谈谈“宜”字在先秦时期的其他用法和一些习惯搭配格式。  相似文献   

15.
在《诗经·小雅》中的145个“其”字句的基础上(重复出现不计),探讨“其”字的用法规律。“其”字作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句首时全部是代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在句中作代词时多是修饰名词的定语;作副词包括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作虚词时是助词、连词和语气词,作语词只有一例。  相似文献   

16.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诗经》比喻的运用多数是通过使用喻词"如"来实现的。本文通过研究《诗经》中"如"字使用的情况,来分析"如"字的古今义变化,以便把握《诗经》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斯”字,至今似乎还没有人对它全部进行整理归纳、分析阐释。笔者不揣鄙陋,按其词性、用法加以整理归纳,并将语例分别系入各类之中。望有意于“斯”者及方家指正。一、动词。据汉字“以形示义”的造字传统,“斯”是形声字,从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思"字有虚词、实词之分,对诗义、诗韵起了重要作用。在语法层面上对应着三种此类功能:动词、名词、助词。通过描写"思"在《诗经》中的句法分布,结合《诗经》中"思"字出现的语境、诗句的意义、诗的特点及韵脚等,分析"思"字的词性及意义,并分别例举说明以帮助对《诗经》本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20.
“而”在《诗经》中共出现57处,有代词、动词、语助词、连词、词尾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而”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