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举考试是科举时代促进社会流动、重组社会分层的工具,教育是士子获得科举成功实现代际流动的最重要条件.从清代科举人物朱卷履历看出,母亲是家庭启蒙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士子科举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家庭出身可以判定母亲的受教育状况.统计分析显示,母亲受教育状况对清代科举人物的考试成绩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村坊学校主要为村坊下层民众包括商户家的学童提供基础性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一般较差,教师队伍严重不足且素质普遍较低,教学水平不高,教育资源极度贫乏。在读书入仕形式机会平等的科举时代,村坊学校教育资源的先天不足,导致庶民士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成为影响唐代社会阶层垂直流动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科举考试活动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特殊的"科举社会",并由此衍生出种种科举经济活动。科举经济是指因科举考试而引发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影响,主要构成包括政府科举经费、士子赴考旅费、士子考试费用、制举用书刊刻和科举考试辅导等广泛内容。  相似文献   

4.
《夷坚志》一书,涉及梦境描写的故事达四百余则,其内容多为与庶民士子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育、科举、官职、婚姻、财物、死亡等人生内容,仔细分析这些梦,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人们的信仰心理。  相似文献   

5.
清康熙朝中后期,科举入仕政策导向下的文化教育"繁荣昌盛",其直接结果是科举应试人口膨胀,中式机率走低。科举笼络士子、控制社会的功能亦相应趋弱。情势所逼,清廷设立恩科。雍正、乾隆二朝恩科的周密实施,在保障科举控制社会之强力的同时,也使得传统科举的根本功能——选贤任能作为交换而被牺牲。长此以往,科举终结,以培养专事科举者为主旨的清代教育亦失去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书屋和文会是明清徽州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们不仅具有普及教育的功能,与官学、书院、义学、塾学等相辅相成,而且还具有增强士子科举竞争力的功效,特别是文会,为士子应考前研讨、切磋制艺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酉阳杂俎》是晚唐时期的一部史料笔记小说,该书对其时科举士子的生活多有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晚唐科举士子的各种社会心态,如明经不如进士、仕途空幻、喜奇话异、重视高门等,颇可补正史之阙,具有重要的社会史料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唐以来,崇重科举的世风逐渐形成。基于此社会背景,加之开放社会风气的影响,接受良好教育的女性往往通过精神鼓励、经济支持、教育熏陶、直接干预等各种方式关注科举,支持士子举业。中晚唐时期女性对科举的支持,呈现出所涉阶层范围广泛、关注举业的方式多元及主动意识较强等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卷资、赴考旅费等为士子们的重要开支。清代政府的直接资助限于会试士子,对乡试士子不予资助,资助会试士子金额也有限。清嘉庆、道光时期,各地普遍兴起了"宾兴会"这一科举会社,通称为宾兴组织;江西的宾兴组织颇为发达。士绅控制的科举会社组织于清中期的兴起,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经济结构和控制方式出现的某些值得注意之面相。  相似文献   

10.
1905年科举废除前后,湖南士子留日成为热潮.在日中强弱的鲜明对比下,传统变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批留日的湖南士子中被重新激活,学习日本经验发展新式教育,被不少留日湖南学生视为使命,在引进西方教育思想、传播新式教育科学、创办新式学堂等方面,成为推动湖南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