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新年,我们在成都市部分中学开展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随机调查,半数中学生喜欢过"中国节",其余一半喜欢过"洋节"。对中国节日,除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外,对"七夕"、"重阳"、"端午"等传统节日了解甚少,而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外国节日却很热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不能很好地享受"中国节"带来的快乐呢?在本期的《青春视线》中,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节"!  相似文献   

2.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多元的,数学教学要引导儿童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流转互演.教学中,教师要累积儿童的数学知识表象,让儿童对数学知识进行动态想象,引领儿童返回知识的诞生处、源头处.由此,让儿童思维在直观中"显影"、在运动中"定格"、在物化中"成像".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问题"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构建理论体系还是研究现实问题,对高等教育学研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文章在对当前高等教育学研究中"问题"与"主义"简评的基础之上,提出关注现实问题,是高等教育学研究之必然.当今高等教育学研究应该走"问题导向"的研究路径,在问题研究中实现"问题"与"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宿爱云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相似文献   

5.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6.
"致"和"至"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7.
作为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抑扬"与"对比"极易混淆,现做如下区别. 一、"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用在诗文创作中,也叫渲染.诗文中的渲染手法,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相似文献   

8.
尝试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英语课堂中实现很有必要,是一种可行且较为理想途径.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哲学心理学基础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利于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达到英语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郝文华 《现代语文》2007,(3):29-30,28
我们在《强调"异"的"也"字句》中,论述了在礼貌原则的制约下,"也"字明表类同,实重相异的情况.在本文中,我们继续讨论强调"异"的"也"字句对语境的依赖情况和所处的句法框.根据我们的观察,强调"异"的"也"字句,对语境的依赖有的较强,有的较弱.这与它们所处的句式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说"长"道"短"     
"长"和"短"是相对的,都是指长度,如:"这条河很长。""她留着短发。"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长"和"短"还可以表示其他意思。先说"长"。"长"有"长处"的意思,如"弹钢琴是她的一技之长。""在学习上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长"还有"对某事  相似文献   

11.
引言 "可是"和"可"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对转折连词,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连词"可是"和"可"的解释皆为:表示转折;但是;可用在主语前或主语后.石毓智认为"它们的用法基本一致,都可以出现在主语的前后".  相似文献   

12.
"礼"是儒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扬弃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孔礼与荀礼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新年,我们在成都市部分中学开展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随机调查,半数中学生喜欢过"中国节",其余一半喜欢过"洋节"。对中国节日,除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外,对"七夕"、"重阳"、"端午"等传统节日了解甚少,而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外国节日却很热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不能很好地享受"中国节"带来的快乐呢?在本期的《青春视线》中,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节"!  相似文献   

15.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最难理解的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准确把握"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的内涵,必须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下六个方面: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照价收买、土地国有以及新三民主义对"平均地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的命题,作者本人似未清晰的界定,现当代理论家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众说纷纭。在现代语境下,"隔"与"不隔"是否依然有其生命力?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这都是值得高呼"现代转化"的当下中国学人思考的问题。在对各个理论家的观点进行分析后,对"隔"与"不隔"作出综合的界定,并根据现代理论语境,尤其是在接受美学背景下做简要的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是什么"、"怎样理解"、"如何解答",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的教师抱怨"这道题我在课堂内讲过三遍,结果他们还是错!"问题在哪呢?其实这样的教师只注重了讲,忽略了引导学生对"错"的总结、分析和纠正这一教与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看"看V"     
本文认为,视觉动词"看"在"看V"结构中已经发生虚化,相当于英语中"近将来体"的标志,它的来源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趋势"的副词"看",由它构成的"看V"结构体现了说话人对某事态即将发生的信任态度,是传信范畴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我校对学生进行"尊重自然"教育,首先从"体验"入手,让"环保意识"不再只是一个生僻的字眼,帮助学生在一次次参与体验环保的过程中,走进环保,感悟环保.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象征体系在俗民个体的习俗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俗民个体多是在儿童期的听故事活动中接受道德规范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加以强化的.在着重探求民间故事对"孝道"精神的塑造作用的基础上,发掘了民间故事中的"孝道"观念,并探讨了民间故事对"孝道"习俗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