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中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被美国NBC电视台改编、拍摄,该片由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严重篡改和肤浅的理解,中国观众反映冷淡,但在美国它却有着一定的影响,因为它正符合很多美国人的使命感,体现着一种全新的美国梦.美国梦似乎是美国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与传统意义上的美国梦不同的是,美版《西游记》演绎的美国梦表明他们希望在全世莽建立"山颠上的城市",把全世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他们自由、民主体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不但在文学和史学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法学研究中也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从法学角度来看,这部小说在起诉制度、拘传、逮捕和囚禁制度、证据制度与审判制度等方面反映了众多的明代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3.
代安荣 《今日教育》2007,(11S):40-40
有人按照人的能力大小把人分为四种:废品、良品、极品、毒品。分别指能力差态度差的人、能力差态度好的人、能力强态度好的人、能力强态度差的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可能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迂腐、无能、软弱的唐僧,却怎么成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吃苦耐劳的猪八戒、勤勤恳恳的沙悟净的领导?其中道理大可探究。无论吴承恩先生在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来创作这样的作品,今天我们按照现代管理的理念来探索一番,却发现其中不乏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5.
郑婧璇 《教学随笔》2014,(6):143+145
《西游记》是一部深蕴儒、佛、道文化精神的古典小说。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作品,《西游记》之所以能够风靡至今,是因为它具有超过一般神魔小说的深刻精神内涵,书中通过对取经过程的描写和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礼赞奋斗抗争和渴望智慧力量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作品在打上其赖以产生的时代特征的同时,透射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某种共同的生活意念和欲望,具有精神文化教科书的艺术特征和永久生命。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西游记》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现实的产物 ,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中光烁出揭露腐败、反对腐败的思想光彩 :指出腐败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敌人 ,喻示了腐败问题的源头 ;提示了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 ;汇集了反腐斗争的知识和经验 ;表明了人民群众是反腐斗争的主力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一本极具游戏意味的小说,小说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空间的建构上都呈现出明显游戏意识,空间建构为游戏的展开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小说中游戏与空间结合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游戏种类,如空间穿越、空间探险、空间逃脱、角色扮演和情色游戏等。空间游戏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它既是对极致自由的追求,也大大增加了小说的魔幻色彩,其游戏规则灵活多变,也让小说的风格丰富多样而又呈现出整体上的优美明快特征。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成功的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其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之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而其结构则与《易》学密切相关。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出自《易经》。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翻译研究已成翻译研究的主流,文化负载词的文化翻译研究成了众多学者研究的核心内容。作者通过对两个《西游记》英语全译本中的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对比研究,意在探求两位译者对于文化负载词理解与处理,同时考察一下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亦表明自己的人才观。其中孙悟空的形象集中反映了作者呼唤英雄、企盼人才的鲜明人才意识;猪八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知人善用,以使人尽其才的思想;而沙僧的形象则折射出作者对埋头苦干人物的褒扬和肯定。这三个方面的综合,比较全面地表现了吴承恩的人才观。而这种人才观是积极的,进步的,明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中叙写了神仙、魔怪、凡人三类人物的饮食活动,涉及的饮食品种、饮食习俗颇为丰富。这些饮食事象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意义,突显了小说的主题,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打上鲜明的宗教烙印,体现了佛道儒三派思想交融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说话者的素养与观念,进一步反映丰富的社会文化。以《后西游记》中的社会称谓语为例,其中,职衔称谓语、部分帝王称谓语折射出森严的等级文化,敬称、谦称、詈称、倨称和拟亲属称谓等反映了古人的尚礼文化,佛教称谓语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神仙名称类称谓语和部分帝王称谓语蕴涵了自然神崇拜文化。通过分析社会称谓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发展,描绘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4.
交流是人类的原始欲求,同时也是文学传播史上必不可少的一环。《西游记》作为一部通俗小说,既有文本价值,又有商品价值。《西游记》的怍者与读者所提供的文本交流经验,希望对于当代企图新建中国文学话语体系的人们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作为中国一部完整的神话小说,有着无限阐释的可能。本文即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中“乐园”这一神话原型意象,并重点以《圣经》中的“乐园”模式为基础进一步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孙悟空的“得乐园”、“失乐园”、“复乐园”这一神话模式。以发现一些新东西来加深对这一部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大都特点鲜明,或具有突出的象征性,或契合堪舆学原理,或二者兼而有之.小说中此类环境描写有三种功能:推动情节发展、预示人物身份和暗示小说内容.《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生成模式和天人合一原理,一方面表达了作者认同佛教的宗教态度和作品宣扬佛教的创作主旨.同时,小说环境描写的堪舆学色彩,使《西游记》的环境描在空间布局、山水形态和动植物生机等方面为古代小说环境描写大大推进一步,在细致程度上,也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二郎神形象在民间的演化情况,分析了他在《西游记》中的特点,指出《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形象是在前代英雄传说基础上优化整合而成的。认为他在作品中虽然只是一个配角,却与众多神魔形象迥然不同,其高傲而又嫉恶如仇的个性、超群的本领、浓烈的侠气都与孙悟空有诸多相似之处,与孙悟空一样承载着作者的理想,而且对孙悟空形象也起到了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