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斌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得”是个多音词。当它读“děi”时大致相当于能愿动词中的“要、可以、应该”;当读“dé”时有“得到、获得”之义,是及物动词;轻声的“得”一般语法书只讲用法很少涉及词性。但在语法教学中,这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因而有必要来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2.
《百喻经》“得”字用例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喻经》是萧齐永明十年(492年)由天竺僧人求那毗地所编译,语句浅白,对中古汉语的研究很有价值。下面,我们就《百喻经》中的“得”字用例,在语义和语法上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归纳,并选出一些具体用例来着重谈一淡助动词“得”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周乾溁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儒家何以以“儒”为称 ,需从字源上探究这“儒”字的含义。《说文》“柔也 ,术士之称”的说法 ,历为学者所宗。其所以谓为柔 ,是由于把其主构“需”与“”相混。这种混淆由来已久。实则两字各有其本义。“需”训须 ,“”训柔。而“儒”取“需”义 ,即迟滞、流连、等待。《说文》“术士之称”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而所谓“术”,乃指道术。“术士”乃从事探求大道的人 ,即学者。儒家是探求大道的学者一派。“儒”作为学者之义至战国始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4.
5.
受鸣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79,(4)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字来给一个字注音。反切是怎样产生的呢?西汉以前还没有反切。当时的人遇到古书中难认的字,只能用“譬况假借”的方法来注音,换句话说,是采用同音字的方法来注音。这种直音法有很大的局限,因为有时找不到同音字,有时虽能找到同音字,但那些同音字却都是冷僻字,注了等于不注,于是,有了反切的发明。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5,(11)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载: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当时荀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由此可知,“三不知”一语,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情况都不了解。但现在已把“三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