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风流成性,但在遇到中国女子白流苏后,爱情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是范柳原要的是情人而白流苏要的却是婚姻,就在两人互相算计的当儿,一场战争摧毁了范柳原仅有的一点自信,让他彻底看清了生命之脆弱,人生之无奈,最终让两个斤斤计较的俗人走入了婚姻的围城。  相似文献   

2.
《倾城之恋》是作家张爱玲于1943年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记述了没落大家族女子白流苏与多情浪子范柳原相识并相爱的故事,最终虽然两人结为夫妇,但似乎只能维持十年八年的和谐生活,圆满的结局下依旧透露着浓稠的悲哀。文章拟从白流苏人物形象及其成因来探讨女性意识觉醒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男女性别不同,自然在语言的使用上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人类语言社会。《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处于人生绝境处怀着孤注一掷的心决绝地将自己的命运前途"赌"在婚姻上的女性形象。文中讲述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本文旨在通过对双方对话的分析,探讨性别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白流苏的形象揭示了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潮感染的亦新亦旧的女子,在勇敢地冲出夫家之门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现实的逼迫使她不得不竭尽全力,重返传统女性的终极理想——婚姻;通过范柳原这个形象,揭示了所谓西方现代明的实质:在温情与真爱的外表下,掩盖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在对一场“倾城之恋”的故事的叙写中,张爱玲完成了对男女主人公的婚恋心理所占据的化背景——中国传统化和西方现代明,而尤其是西方现代明的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5.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主要从情感博弈与倾城之恋、生与死、普通与传奇的对照来讲述战争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故事,抒写了她对时代的洞察,对人性的思考.张爱玲之所以采取参差对照的日常叙事策略主要取决于她的"苍凉"美学,即在软弱的、不彻底的普通人身上挖掘、寻找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神性""妇人性",在世界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伤逝》展示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代表子君和涓生在追求爱情自由道路上的不成熟及其引发的悲剧,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处于战争年代的爱情投机,其看似幸福的结局里也隐藏着极大的悲剧因素。五四之后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特定时期中,子君和流苏这两位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女性,由于置身于强大的男性话语语境中,摆脱不了传统爱情观念的束缚和局限,尽管其不断努力于主体意识的觉醒,却有着走向苍凉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倾城之恋》中有句话让我久久难忘——“有的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管家,而你善于低头.” 不知为何,处事老到的范柳原会对白流苏笑着说出这样的话. 那次,不满于母亲的管束,我与母亲发生了空前的争吵.我说出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话,母亲则打我打断了两个撑衣架.我们都有些过分,但在愤怒中,谁又控制得住呢?  相似文献   

8.
《倾城之恋》描写了一段圆满的爱情,但令人悲哀的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不仅毫无浪漫可言,还始终笼罩着恐惧和绝望,究其根本,是因为作者试图借恋爱中"放恣"的男女传达普通人真切的人生体验以及真实的人生境况。在纷扰、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被赤裸裸地抛置于莫名的恐惧中,当无力面对这恐惧和绝望时,普通人发明了各种方式来挣扎和逃避。  相似文献   

9.
平淡的恐怖     
《倾城之恋》描写了一段圆满的爱情,但令人悲哀的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不仅毫无浪漫可言,还始终笼罩着恐惧和绝望,究其根本,是因为作者试图借恋爱中“放恣”的男女传达普通人真切的人生体验以及真实的人生境况。在纷扰、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被赤裸裸地抛置于莫名的恐惧中,当无力面对这恐惧和绝望时,普通人发明了各种方式来挣扎和逃避。  相似文献   

10.
尹青峰 《考试周刊》2010,(11):33-34
在《倾城之恋》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主人公白流苏和特蕾萨都试图哉寻属于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采取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就东西方异质文化下形成的女性性格的异同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从中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通过《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这个艺术形象,写出了女性生命在封建大家庭所受到的沉重压抑和困境,和东方女性的婚恋文化心理;通过范柳原这个艺术形象,写出了对于西方文化的向往,和对于理想男人模式的追求。作品通过“倾城”,写出作者对战争的体验及浸润其中的苍凉感,主要的则在对于“文明”的厌倦,因而渴望摆脱这些“文明”而回到本真生命感。“倾城之恋”的含义,在城市的倾覆使得白、范二人都改变了生存境况,因而暂时摆脱了他们身上的“文明”重负,两颗心方得以互相沟通。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中塑造了诸多“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通过“灰姑娘”形象的塑造对灰姑娘心理原型模式进行了沿用与突破。张爱玲沿用灰姑娘心理原型塑造出的女性都自卑、依附男性、把婚姻当作社会生存的唯一手段。但《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形象对此有所突破,她大胆挑战传统与丈夫离婚,在镜子中发现自我,更有意削弱范柳原作为男性的优越感。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往往难逃传统灰姑娘的命运,而白流苏形象则增添了传统灰姑娘心理模式中缺失的一面——现代女性的自我寻找意识。这不仅折射出了女性内心对婚姻的渴望和对男性的依赖情结,同时也反映了张爱玲对女性生存问题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走红的女作家,其特殊的身世和经历使她的文学创作独树一帜,她笔下的女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本文试从白流功追求与范柳原的爱情与婚姻的真正目的入手来分析女性在婚姻中的状态与地位。  相似文献   

14.
张宇 《文教资料》2014,(36):66-69
《沉香屑:第一炉香》和《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笔下少有的以婚姻作为结局的小说,乔琪乔和范柳原也是经常在诸多评论中相提并论的著名的情场浪子。前者以个人婚姻的悲欢来衬托出时代的大悲剧,而后者则是以时代的悲剧来成全一对平凡男女的大团圆。本文将从男性形象的角度来解读两篇小说中不同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5.
在作品<简·爱>和<倾城之恋>中,其主人公简·爱和白流苏面对同样的生活遭遇,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生活的态度,特别是对爱情的态度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就东西方女性的性格的异同对两个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自言《倾城之恋》中"男女主角的个性表现不够",是故对白流苏的解读具有了多义性。从城市空间和女性身体互动的角度探讨白流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不同境遇可以看出,空间已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也包含了内在的心理空间,以及与个体相对的家庭、社会空间。而在此空间中,最迫切也最直接的承受者,就是作为白流苏个体生命体现的身体,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是对身处空间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她和他认识,是用很俗的相亲方式。约会、见双方父母、买房、装修、购置家具,一直到结婚,平静得像流水线上的程序,按部就班。他没说过爱她,她也没有。奔三的年龄了,谁的心口七,还没有一道伤?像《倾城之恋》的范柳原和流苏,都将各自的心,掩了一半。  相似文献   

18.
白流苏和郝思嘉分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美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丰满的艺术形象。作为贵族女隹,她们在生存困境中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共同选择婚姻来改变命运,做出种种艰难的抗争,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使她们生活的结局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9.
《倾城之恋》和《金锁记》是张爱玲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值得探讨的女性形象,二者皆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和反抗意识,这也是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共性所在,但是深究作品文本,不难发现二者在本质上呈现出来的差异。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对立的两种女性,前者是旧时代男权社会下女性胜利者的代表,后者是女性失败者的代表,两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带给大众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性反思,揭示人们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贵妇画像》和《倾城之恋》均从女性的角度描述了一段异地他乡的经历,两位女主人公不可避免的要面临本土文化与他乡文化的冲突。伊莎贝尔和白流苏经过欧贝格提出的蜜月期的期盼、挫折期的失败、调整期的妥协、适应期的整合,用人性的真善美实现了她们各自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