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文化与艺术环境的改变,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影戏”观到“影像”观的深刻变化。结合张艺谋的作品,具体分析其在探索与创新过程中,通过影像造型所形成的具有表意、纪实、奇现风格的影像世界。  相似文献   

2.
由先锋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作为中国当代电影的经典之作,屡屡斩获海外电影大奖。张艺谋电影对先锋小说的改编着眼于先锋隐喻性、民族神话及电影化想象等方面,使他的电影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获得新的魅力与认同。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电影历来备受争议,特别是《英雄》、《十面埋伏》放映后,一边是评论界、媒体的口诛笔伐,一边是观众涌入影院,票房收入高扬。究其原因是由于视觉文化语境中文化精英的失语——影评人面对“叙事电影”到“景观电影”的变迁,无法解读“电视人”“跟着感觉走”的视觉消费。从而导致一边是大众的视觉狂欢,一边是文化精英对电影的叙事解读的固守所引发的社会失序。  相似文献   

4.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英雄,是一位影响世界历史的伟大人物,然而众多的文艺作品包括电影艺术所塑造的成吉思汗形象多数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笔者分析了电影《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苍狼:征服到地与海的尽头》、《蒙古王》中成吉思汗形象的塑造,应本着"尊重历史,挖掘内涵"的原则,在银幕上全面真实地表现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与之相对应的草原文化和游牧民族的精神内涵也必将在银幕上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5.
电影语言是一种视觉符号,它通过色彩而非文字来展开叙事,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成功运用了色彩这一电影语言形式。该片中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环境、情节、人物的生成转换都是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完成的,色彩是《英雄》中真正的“主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大陆电影为研究对象,在探讨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同时,将理论应用于电影文本的分析,并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中国大陆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7.
叙事是叙事性文艺作品的一种重要的表述手段。影像叙事和文学叙事在叙事的时空感觉、叙事的视点确定、叙事的结构安排,包括一些细节的处理,都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影像叙事,还有作为一种与文学不同的具象的、艺术的、技术的表达方式,影像叙事在叙事中通过技术体现出一种对时空的超越性、影像叙事视点的居高临下、影像叙事结构的多姿多彩、影视叙事细节的强烈冲击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艺谋执导的几部影片,以中原文化为其背景,揭示了一个个农业文明制度下的女性心灵的隐秘,也就无形中折射出一种哲学内涵:亚洲人共有的优点、弱点,亚洲人的伦理观及其传统中的觉醒。它们突出地表现为人性的张力、人与社会的对峙,有着某种隐隐约约新意识的农民与顽固的传统伦理、传统礼仪的抗争等一系列富有历史感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9.
在影像语言中,影像色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影像色彩可以更好地表达剧情。一般来说,对影像语言的色彩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其一即画面的色彩、人物的造型高度符合人们对该画面的色彩想象,通过符合典型想象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二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完全打破色彩、造型的常规,通过一种陌生化艺术手法的营构,实现对剧情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影像民族志中纯粹真实与客观性存在的可能性角度进行探讨,提出影像民族志需体现创作者的主观表达和阐释,形成具有创作者个人风格化与解释性的影像作品。通过分析诗意的叙事表达的必要性,并且结合案例分析如何运用视听语言,节奏控制以及陌生化,反结构的叙事方式,并用创造性又有诗意的叙事表达方式,建构影像民族志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12.
"桃源"原型植根于乡土生活和山水文化的独特传统,在不同时代中被不同的艺术形式不断书写,形成一种叙事序列。在影像艺术叙事中,桃源原型也依稀可辨,可以《梦·水车村》、《寻找世外桃源》和《桃花源里人家》为代表。它们不仅营造了具有东方气韵和生态意义的影像世界,还具有反思现代化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角度为理论基础,分析并解读了小说和电影《朗读者》之间的异同,试图揭示小说和电影叙述的优势,展示各自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在强调多元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课程研究正在由教学研究向教师研究之教师生活叙事研究的范式转换。教师生活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够促进教师的知识重构,促使教师反思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自身文化的发展;它能够使教师成为"自为"的教育科学研究者,能够推动质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学聚焦于读者对叙事语篇的认知识解过程.修辞表征、心理表征和审美体验是诗词语篇认知叙事识解过程的重要三部曲.基于认知叙事视角,以三种基本语义关系(相似、相邻和相异)作为参照,重点探究诗词语篇的三个动态识解过程,以期剖析认知叙事情感升华的认知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电影(含电视)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媒介。这在电影理论史上,不知有多少电影理论家作过阐释。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电视、电脑、电讯相互融合为特征的人类第五次信息革命的到来,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化观念正经历着一场剧变,它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不容回避的、甚至是带全局性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影像叙事是电影风格呈现与思想表达的重要途径,电影中的技术革新和美学设计又赋予影像更多的阐释内容。基于空间理论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从感知、构想、历史三个维度分析电影《悬崖之上》中多维空间的并置与交织,并在电影历史意境的展开中,揭櫫美学与技术的审美互释,并深刻感知其中的民族意涵。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大众化,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有代表性的流派,却以一种社会现象,化氛围的方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电视化的社会性,追求收视热点,科技优势等特性,使它在迎合大众意志,赚取商业利润,复制无深度化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大众化表征。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方式,但二者也有相通的审美意义和叙事效果,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叙事不一定高于或者低于小说本身的文字叙事.成功的改编往往使二者各显神通又相得益彰.通过对小说《可爱的骨头》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的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与电影所显示的不同的叙事魅力,阐明电影改编是对文学原著的再创造,既和原著呈现多重交叉的互文性关系,又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试论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演张艺谋坚持用电影表达他的民族文化观,注重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关心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 状态,平实地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着意人性的批判,保证电影既讲述通俗故事,又有思想内涵。他以独特的电影 语言、电影场景和精心的包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氛围,特有的叙事方式颇具民族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