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之后"、"以后"是一组近义词,有时可以替换使用。然而仔细考察,两者还是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文章从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两方面对单用的"之后"、"以后"进行辨析,以便我们对其功能及语义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2.
“以前”“以后”的使用,从古至今在不断变化,最早的先秦时期使用“以前”“以后”是非常少的,当时最多使用的还是“之前”“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范围开始扩大,尤其是到后汉开始频繁使用。到了现代使用“以前”“以后”和“之前”“之后”或者“前”“后”都十分常见,文章以古代汉语应用为背景,重点分析“以前”“以后”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进行语义场历时比较研究,必须首先对最早阶段形成的语义场状况及基本特征进行清晰考察。先秦时期,“叙说”类动词语义场主要成员有“言”、“日”、“谓”、“语”四个。从使用频率、组合能力上和独立性看,“言”都应该是先秦“叙说”类动词语义场中的核心成员,并将这一核心成员地位一直保持至两汉以后。  相似文献   

4.
“亲身”连用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动+名”的短语结构。在句法位置改变、语义变化、韵律需要、高频使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亲”“身”语义逐渐融合,位置逐渐固定,宋代时已有成词倾向,明代以后最终成词。  相似文献   

5.
说“多少”     
“多”和“少”本常作形容词使用,经过虚化增加了表程度的副词用法。“多少”因经常成对使用而凝结成词以后,也经过虚化而增加了表程度的副词用法。在语义发展上,它们都经历了一个由具体而抽象、由实而虚过程。  相似文献   

6.
析流行称谓词“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流行称谓词“哥”及“-哥”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它在网络和年轻人的使用中语义特点更为丰富;语法结构出现新的固定句式;语用功能更是在使用场合、使用人群及和感情色彩方面发生新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受累”一词起初作“受到连累”讲,构词语素“累”作“连累”义,是词语的核心语素,承担了词语主要的语义功能;另一构词语素“受”作为遭受义动词,必须与动词或形容词搭配出现,表示隐含被动,其后不能再加宾语, “受”限制了词语的语法和部分语用功能.“累”出现新义——“疲劳”“劳累”义,其词性由动词转变为形容词,核心语素语义变化对词义产生影响,而“受”语义虚化,用法比较灵活,允许“受+形容词”这一形式出现,因此“受累”一词生出新义——“受到劳累”.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受语用推理等因素影响,“受累”一词常使用作客气话,有“麻烦”“烦扰”之意.  相似文献   

8.
"之后"与"之前"是一对表义相反的后附方位词。单用的"之后"较早出现,而"之前"单用则是近几年的事情。本文探讨了二者的语义表现、句法分布以及表达功能,并解释了二者单用的机制和动因。认为"之后"单用是由其语义功能本身决定的,而"之前"单用的动因较为复杂,主要可以归纳为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类推作用和语言表达的求新心理。  相似文献   

9.
“整个”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然而,其词性及用法在不同词典中却有不同的归属和解释.出现这一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观察到“整个”在特殊句式中的特殊用法与功能.本文则以特殊的“整个句”为着眼点,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考察“整个”的非常规用法,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语义基础、句法位置、语用因素以及语言的主观化上探讨“整个”的语法化,从而最终给现代汉语“整个”定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替”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环境的历时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替”的虚化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繁荣等几个阶段。明清以后介词“替”的部分功能在北方话中逐渐萎缩,用法专一化,表达语义更加精密,不过“替”的早期用法,在有些方言里还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1.
吉晖  曾丹 《现代语文》2006,(1):120-121
“小私”是继“小资”之后出现的又一流行语。“小私”的出现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及观念的变化,同时也体现了新词衍生的一些规律。本文将系统研究“小私”的语义内容、构词方式及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2.
抽象的歧义格式实例化以后,仍有部分留有歧义.就静态的歧义实例而言,其歧义也是一种潜在歧义,不同句法关系在动态使用中的实现频率不同.“出租汽车”类歧义格式“V+N”在实际语料中实现为定中关系的频率远远高于实现为述宾关系的频率,这与动词修饰名词时多为“贴身”定语、光杆名词的语义自足度远远低于名词短语、概念表达和信息传达方式等都有关系.名词充任宾语或中心语时,语义类别差异较大,且伴有较为明显的形式标记.基于此,针对语流中的合法语串“V+N”,提出了句法优选、语义验证、语境确认三步走的理解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问题入手,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从语义、句法限制、表达等层面分析了汉语传信语气词“嘛”和“呗”的异同.文章认为,二者在语义上有交叉又有侧重,前者重在表“显而易见”语气,后者重在表“情况唯一”的语气,二者表“显而易见”语气的来源也不同.二者句法上的差别在于,“嘛”可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与语气副词的结合面宽、可与能愿动词共现,“呗”则没有上述用法;功能上的差别在于前者重在说理,后者重在道情.  相似文献   

14.
古典文献中“风俗”与“民俗”存在语义差异.古人多使用“风俗”,“民俗”地位并不彰显.然随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风俗”地位衰落,“民俗”地位上升,二者固有关系被倒置.这一变化的发生与近代社会的转型有着密切关系.从语义流变的角度,可以看到词语文化地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说起来”在语言的高频使用中受到规约化和主观化的影响,经历了由“起始义→泛时义→情态义”的语义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话语标记。从语义逻辑上看,“说起来”作为话语标记主要有设立话题、补充解释、推导总结、转换引发和让步转折这五种功能。  相似文献   

16.
“拒马”“铁马”“水马”三个词都属于“隔离障碍物”语义场,在产生时代、主要材质、使用范围等方面有差异。功能、材质和视听觉感知特征是这一类词的主要构词理据,同时也体现出汉民族重功用、重对称、重类比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7.
“A而不B”式短语使用非常频繁。这类短语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句法功能、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从语义角度探讨“的”字短语“X+的+Y的特点,认为“的”字短语的实质就是以X的语义类别为分类角度对Y进行分类.“的”字短语的语义特点是:Y具有可分类性;X具有分类功能;X的语义类别是对Y分类的角度;“X+的”是分类结果中的一类.运用这些观点可对有关语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光”最初为名词,自先秦以来出现动词、形容词的词性,后到近代虚化为限定类范围副词;在语言逐渐演化过程中,其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使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用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从语义、句法功能及语用分析三方面来论述“光”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汉字同音现象大量存在.同音字误用、通用问题由来已久.“掉”与“调”在现代汉语使用当中,属于一对同音字.从语音、语义、语法、语值多个角度,仔细分析“掉”与“调”,我们得出二者在掉转方向、更换、玩弄三种情况下可以通用.但二者语义倾向性有所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掉”倾向于摇摆;“调”倾向于位置发生变化.语言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交际工具,我们在对语言进行规范和选取过程中,应该遵循人们使用汉语的习惯和约定俗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