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课程改了,理念新了,教学行为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了,教学思维也有了新的建构了,可是"走进文本"总还是让人们有着"穿着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总还是有着隔靴搔痒的嫌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走进文本"依然是在让学生被动地走进文本而非主动地走进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些教师在打着"教师为主导"的旗帜下,虽在拒绝着传统教学模式的"低效",却在固执地实践着所谓新课改的"高耗"。本文提出了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具体策略,对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阅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时只读不思,有的则过分挖掘文本内涵,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改变观念,用新的理念和理论去指导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在阅读中用心经历、用情感悟。1.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忽略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是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其实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往往是  相似文献   

3.
刘恩明 《小学生》2010,(2):39-39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不单单要走进文本,去体会,去理解,去诠释文本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更应该走进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孩子,和他们一同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这样,教师的教学理念就要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就要不断调整,真正地把新课程倡导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新型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让语文课堂真正灵动起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在“小”语文中探求“大”智慧,在“小”课堂中追寻“大”生活,在“小”文本中激发“大”情感。  相似文献   

4.
周逸 《四川教育》2020,(6):42-43
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学语文,实现与“文本情感”的有效衔接。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情感。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蕴含的情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在努力地摸索探究,为语文课题教学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但是在“新”字的导引下,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也暴露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活动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真正的语文课堂上,有些老师却忽略了让学生读文本,在学生对文本还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急于拓展迁移。诵读让学生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领悟文章的神韵,陶冶性情。语文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诵读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我观看了“贵州省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现场展示课”,这十节展示课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已摒弃,取丽代之的是“以读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让人耳目一新;但同时一些教师在解读文本上的偏移,也让人感到一些担忧。  相似文献   

7.
关于“情调”一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对它还是难以定义。尽管如此.我时时都在追求小学语文课的情调。实践最终让我悟出了我所谓的语文课情调的内涵.那就是:教师怀着对语文教学的满腔热情走进课堂.合着文本与学生的节拍.制造快乐.催发情感,派生情趣。课堂活活泼泼.学生轻轻松松。教师上得够味儿,学生学得带劲儿。  相似文献   

8.
反思感悟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教材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生活经验、生活环境总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使学生对教材产生了隔膜,严重阻碍了学生与文本的沟通。为了消除“距离”,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教材,走进生活,教师应尽可能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信息网站     
特级教师的授课艺术源自什么在“宁波之春全国小学语文‘诗意语文’教学观察会”上,听课老师被王菘舟和窦桂梅两位特级教师的授课深深吸引、打动。两位教师的授课各有风格又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两位老师都那么胸有成竹地启发着学生的“知”,推动着学生的“情”。为了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在课堂上铺垫,铺垫,再铺垫;为了让学生在文本的自主理解上达到足够的深度,教师启发,启发,再启发。课堂走向高潮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走进作者心灵深处,与作者发生灵魂对话、精神相遇的过程。正如窦桂梅在评课中所说:只有当教学与情感、精神、人性链接…  相似文献   

10.
于嵘 《上海教育》2009,(9):60-60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先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并与文本对话。为此,笔者在“抓”字上下功夫,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触摸文本、解读文本和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1.
朗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朗读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走进文本学习,体会文本的情感,也能够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本的精妙之处,让学生享受朗读的过程,就是享受阅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还是以教师的讲牵引着学生一步步地走进预定教学流程,完成教学任务。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觉得课堂上要讲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哪有那么多时间呢?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自身阅读经验引领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浸入”文本,借助文本细读发现、挖掘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走进文本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深度.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教什么”取决于教师能够在文本中“读出什么”,因而教师细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基础.下面以《项链》为例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5.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如果教师对教材解读得好,对文本分析得透,那么课堂上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就不会产生.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童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一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6.
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对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审美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文本解读的个性化、精准度等.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做到高屋建瓴,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走进精彩的文本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魅力.  相似文献   

17.
王群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136-136,13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当前的文本处理存在着浅尝辄止的现象,教师没有很好地走进文本,没有细细地咀嚼、品味、涵泳文本,只是粗略地浏览以后就翻阅“教学参考书”,急于写教案。这样,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课堂上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那么,文本解读空间有哪些有效策略呢?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文本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它是编者根据一定的目标,用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文字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个语文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指导学生阅读,但常常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歌德曾说过:“文字人人都认得,关键是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作为一名教师,寻找文本的突破口,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实现有趣有效的课堂阅读非常必要.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如果我们也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也就能掀开课文的“红盖头”.这个支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阅读教学过程的突破口.教学中,若能找到一个最佳的突破点,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让他们萌发出渴求知识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文本的突破口,阅读教学便势如破竹了.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课程体验,追寻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让他们释放生命的激情呢?笔者认为,“补白”作为解读文本的独特视野,能够架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通过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进行恰当的富有个性化的补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想象力,使其更好地走进文本,完成与文本的对话,让阅读教学走进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关于阅读教学,我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无非是想让学生多识字,多读书,读透书,读出自己的收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把握教材。高屋建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读出文奄的主旨。也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时,要寻求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作为我们教学的突破口,从而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然而,教师突破口设计得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突破”能否成功,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巧设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