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开设最初是在理工科院校展开的,当时的教学目的是针对“文革”后的大学生语文知识的贫乏而进行的一种“补课”。单纯的补课性质的使命完成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则在各类高校、各类高等教育领域的非中文专业相继开设。1986年在北京钢铁学院召开的全国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把《大学语文》的作用提高到“进行文理渗透,培养交叉型人才”的重要高度。与之相适应,一批侧重点各不相同的教材在各重点院校被编写了出来。这些教材有的是以文学史为线索,以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名篇为内容,并结合文学史常…  相似文献   

2.
大学应不应该继续开设“语文”课程?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语文”课程在大学应该怎样存在?类似这样的问题已经被提起、讨论过很多遍了,其结果便是《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里的几起几落:设立、废除、再设立、再废除……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是为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非专业课程。不管它是以基础课,还是选修课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是一个当前学界热门的话题,本文试图为《大学语文》正名并分析《大学语文》教学的真正任务及教学改革的途径。文章认为《大学语文》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门学科,而是一种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其他学科中的学问。它应该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因此,《大学语文》真正的教学任务是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审美品格的提升,是将文学回归到文学的一种教学。为此需要在教师、教材建设、国家的政策支持和高校管理层等多个层面来实现这个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4.
彭勃 《当代教育论坛》2005,(24):109-110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当前各类高职院校除某些文科专业外,基本上不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即使是文科专业,其内容和课时也是一减再减。教学管理层不重视,学生反应冷谈,以至于这门课程“门可罗雀”,许多大学语文教师纷纷转向了其他文科课程。两年制学制的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更是到了存亡的边缘。为什么大学语文课程会陷入如此的困境呢?这既有客观原因,又有自身的不足。第一,课程目标不明确。每门课程的开设首先都应确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如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对大学英语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语文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2004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直接介入并连续发表了有关大学语文教育的文章。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各类分析、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不断涌现,各种进行大学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是前所未有的。接着在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改革研讨会纪要》中也提出建议“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一建议得到了许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大学语文重要性的共识、大学语文课程受到高度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从很多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仍在削弱。有些学校干脆停开了大学语文课程。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管理者们态度冷淡,认识不到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改热情空前高涨的同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沉默不语。在教育管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教条和所谓的“规范”,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改革举步维艰的处境之一;其次。也和教育管理者们有关。由于他们的决策,使得学校追求功利性办学效果,学校重视学科专业的发展、重视教师科研水平,大学语文和其他人文教育课程受到冷遇;再次,是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危机,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虽然只是一门公共课,但它在大学课程中所具备的人文教育的功能却是其他科目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受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与学习习惯的影响,大学语文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中更多地却在变成一种摆设。本人要呼吁的是:“还大学语文本来的面目!让大学语文去努力完成它自己的‘大学’任务吧!”我们期待着大学语文快快进入自己的轨道———即徐中玉徐老所倡导的“研究、深入和创新”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其在教学课程中表现出的种种弊端严重影响到这门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新思维,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为人诟病,就是因为课程没有充分注意教学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把大学生与中学生等量齐观,把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等量齐观。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这门课程的学习对象的性质与特点。“桂版语文”在教材中植入了大学教育、中国文化、广西元素、通识理念、语文技能五个元素,力图使大学语文名副其实,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专业课的大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对于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也莫衷一是,做好《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工作和改革《大学语文》的授课方式方法是实现此门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专业课的大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对于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也莫衷一是,做好《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工作和改革《大学语文》的授课方式方法是实现此门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在大学课程教学中越来越被"边缘化",这与《大学语文》所承载的重任和培养人才目标很不相称。本章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分析这门课所处的尴尬地位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它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的出路、办法。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是一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综合性素质教育课程。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面临多元文化冲击、教学目标不聚焦、教学模式陈旧等诸多挑战。为破解“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难题,文章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优化教学目标、拓宽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模式等对策,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张然 《现代教育》2012,(9):15-16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公共课,是一门具有争议性质的课程。众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正面临着开与不开的尴尬境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则多有“到底该如何教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教育形势”的困扰。本文从“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材”、“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三个方面探索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从当前《大学语文》的现状出发,探讨《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认为应该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创新,即“单篇欣赏与专题教学相结合”、“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贯通”、“平面化到立体化的教学手段”.这三个方面的改革将有助于改变《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处境.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已经开课,现把有关本课的一些问题谈一下.这门课用了两种教材.一种是徐中玉主编的应用专科《大学语文》教材,一种是由我主编的《大学语文》试用教材.去年普遍采用徐中玉主编的应用专科《大学语文》教材.1998年4月13日内蒙古电大教学部曾发了“关于《大学语文》课教学的补充意见”.今年使用徐中玉主编的教材的,教学仍遵循这个“补充意见”的要求,另外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对于现当代大学基础教育来说,已经不算是一门新兴课程了。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设置中都少不了“语文”这门基础课,学生在头脑中早已零零散散地汇聚了较多文学方面的常识,可以说,一说起“语文”,他们绝不会有太多的新鲜感与好奇感。“大学语文”在教学中若想极大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难。如果“大学语文”的教学再拘泥于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罗俊华 《江苏高教》2005,(5):155-155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大学语文是全日制高校和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一门人文工具基础学科。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但可加大人文性的比重。我们采用大学语文新型通用教材《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尽管其中贯穿着一种“高等”语文的新理念、新设计,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考试命题,都应充分体现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的性质,注意与中文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以及写作、文学概论等课程相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课程的总目标"乃在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而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指向性就是培养"职业人"的"品格素质"和"人文精神"。为了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性,办学理念的纠偏是其课程目标指向性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课程目标指向性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加强教学改革是课程目标指向性得以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时代转型,《大学语文》课的教学面临如何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找准本课程的定位,编写“适销对路”的教材,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不可回避的讨论话题。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课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针对课程的特点,采取改变教学主体、贴近学术前沿、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调整课程的讲解、与写作教学“链接”、安排好“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是《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