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觉醒而疾呼呐喊,他关心社会低层民众的生存现状,其作品以封建制度下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批判地揭露了愚昧陈腐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束缚与摧残,具有很高的现实性和民族性,小说<故乡>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对马竹小说的研究有总论,有文本解读,其中文化的、地域的、乡村/都市的、语言的是比较多见的批评视角。马竹的精神恋地徘徊在城乡之间,他的“武艺”已经凸显在几个“招式”里,有时突然舞出的动作,让人惊叹不已,他已经在飞跃的临界点上起跳,假以时日,他会飞得很高很高……  相似文献   

3.
对格非在小说中表现出的人类孤寂的生存意识进行了解读。认为孤寂的生存意识是他对人类漂泊命运的一种理解,也是面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情感表达。格非的小说旨在寻找人类精神的自由天空。解读和探寻意在更好地理解格非的写作宗旨和精神持守,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和现在,也有助于人们对人类精神梦想的坚持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4.
马竹凭借独特的"都市旅人"身份对故土乡野的深情回望,塑造了一批从农村走进城市,又因为文化身份的尴尬在精神上流离失所的知识分子形象,以现代知识分子的视域关照沉默而温柔的乡野大地,形成了"乡村小说"和"城市小说"两套笔墨。在反思都市现代性的问题上,马竹坚守着乡野文化积淀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敏锐地挖掘出城市综合症候的根本病灶,对症下药地开出了解毒的药方:从诗意盎然的乡野里汲取力量,找寻医治都市人精神之殇的灵药。  相似文献   

5.
怎样才能深刻地领会一篇文章?宋代学者陆九渊提出了一个阅读法则:知人、知世、知体式(体裁)。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他的思想。鲁迅小说《故乡》通过对故乡20年代前后的对比描写,写出了故乡反而不如以前的景况以及人们的思想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农民的痛苦生活,批判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并对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寄予了满腔的同情。如果对主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显然是不深刻的。鲁迅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痛恨并号召人们去推翻几千年来压在人们头上的封建制度。他认为推翻封建制度关键是唤醒民众觉醒。于是,他弃医从…  相似文献   

6.
苏童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对遥远故乡的情感寄托,他将一些带有现代哲学意味、有关生存困境的情绪和故事放到枫杨树故乡背景之中,让乡村旷野的宁静映衬生存的焦虑。本文就其小说中的逃亡与回归以及该母题在作品中的具体显现作浅析,试从根源上寻找作家创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黑暗的心>是英国杰出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一部极有影响力的作品.评论家们大多从神秘、象征、精神分析和殖民主义的角度来加以诠释,对其荒诞的主题则鲜有涉足.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探讨和关注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本文以存在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小说中自然环境、人物以及人际关系和事件描写的分析,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荒诞;同时指出康拉德在小说中生动地描述他所预见到的现代人荒谬而可怕的生存状态,是源自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关切和忧虑.  相似文献   

8.
南豫见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处于高潮。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割舍不了的乡土情结,这不仅仅是游子对故乡情感记忆的摭拾,更是一种价值意向的定性选择。同时,他不再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生动,开始向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深层推进,着力通过命运展示心灵,并能从文化上关注生存,表现生活,实现对民生、对社会的关怀。洋溢在其作品中绚丽凝重的悲剧意蕴,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积极介入的姿态、坚定的人文主义立场和不向任何异化力量低头、妥协、退让的意志品质。总之,真挚的激情贯注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很强的感染力,而冷峻的批判与审视又使他的小说具有深层的穿透力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冲击力。  相似文献   

9.
叙述外地人在北京的"京漂"小说是徐则臣对文坛独特的贡献之一。在故乡与北京、精神与生存、男人与女人等多重叙述张力之中,徐则臣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富有意味的叙述形式展现了现代转型过程中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年青一代的生活方式、情感状态与生存处境,超越了"乡下人进城""底层叙述"的历史局限,表现出从现实经验层面向精神探索层面的突进。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作家废名在创作过程中坚持自己的个性,执著于幼时故乡的影子去编织自己梦的世界,找寻自己精神得以回归的家园和艺术寄托的方式,这种主体精神和艺术追求在他的小说中显而易见。他的小说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风格,但这种风格常被人们认为是作家“逃避现实”,然而社会现实人生却深蕴其中,并非真正“逃避现实”,实则是一种变相反映和有意的精神艺术超越。  相似文献   

11.
现代作家废名在创作过程中坚持自己的个性,执著于幼时故乡的影子去编制自己梦的世界,找寻自己精神得以回归的家固和艺术寄托的方式,这种主体精神和艺术追求在他的小说中显而易见。他的小说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风格,但这种风格常被人们认为是作家“逃避现实”,然而社会现实人生却深蕴其中,并非真正“逃避现实”,实是一种变相反映和有意的精神艺术超越。  相似文献   

12.
《黑暗的心》是英国杰出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一部极有影响力的作品。评论家们大多从神秘、象征、精神分析和殖民主义的角度来加以诠释,对其荒诞的主题则鲜有涉足。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探讨和关注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本文以存在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小说中自然环境、人物以及人际关系和事件描写的分析,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荒诞;同时指出康拉德在小说中生动地描述他所预见到的现代人荒谬而可怕的生存状态,是源自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关切和忧虑。  相似文献   

13.
描述苦难以记述乡民的生存,叙写冥想以显示乡民精神上的达观与略带无奈的精神自乐是陈占敏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色。陈占敏的小说贴近农村,审视农村,关注农民在历史中的艰难生存。他的写作徘徊于苦难生存与悠然生活、悲情底蕴与诙谐叙事之间,他总是借助细节推进故事,丰盈人物,以言语构建想象空间,这不仅成就了他笔下的世界,而且于苦难中时见灵动,这使他的小说具有着别样的神采。  相似文献   

14.
精神家园是人们诗意栖居之地,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失落的家园的苦苦寻觅.他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在作品中是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的,小说的家园意识体现了贾平凹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对人类生存状况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双向思考,流露出了现代人对生存困境的文化焦虑和精神漂泊。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慈悲》不仅关注美国奴隶制最初时期黑人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将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奴隶主,自由人以及白人契约劳工的生活状态呈现给读者。小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种族主义,探讨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在奴隶制度下所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奴役。以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生存心态理论分析处在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观照小说人物心态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西部生态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西部生态小说大多出自西部本土作家或有西部生活经历的作家之手,他们通过小说叙事,充分表现了西部的自然、文化,同时也反映了西部的社会与人的生存状况,作品充分挖掘和表现了西部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在艰苦生活与严酷自然中展现的人的坚韧不拔与斗争精神;为了维持生存和保护生态而体现出的奉献精神与乐观态度;在面对工业化的冲击,对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坚守精神;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寻求突破,进行探索和革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查拉斯图拉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故乡和故乡之湖,而去住在山上。他在那里保真养晦,毫不厌倦地过了十年。——可是,最后,他的内心到底有了转变。一天早晨,他黎明时起身,面坚着太阳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的小说与现代悲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小说中生活在历史变革时期的美国南方人集中体现出现代悲剧精神。现代悲剧精神的核心之一是现代个人在多重生存困境中,对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的苦苦追求。其二是对现代人所理解的人的生存的真正的、真实性的、无尽的苦苦追求。从小说中悲剧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悲剧精神,我们看到了南方的未来和希望。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质疑被中心化、一统化、等级化的封闭体系,其小说的结构情节不再是固定统一、连贯一致的,而是非连续的、碎片化的、不确定的、多元的。美国当代作家理查德·福特在其小说《体育记者》中使用这一独特的艺术手法解构了传统的南方小说模式,颠覆历史感、地方感等传统价值观,揭示后现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向。他关注人们如何应对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以及消费文化的影响,传达了主动求变、把握当下的生活态度和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调和了物质和精神间的矛盾关系,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后现代社会问题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0.
徐则臣的小说主要表现为对当下生活在北京的"边缘人"灵魂的解剖与揭示,他以一种非常现代与真实的笔触,呈现了一种北京与故乡的双重变奏。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转折中,他试图让迷失在城市中的人们找回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