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写《社戏》的主要目的,是想借社戏这个载体,借助于小说来表现自己童年时代的一段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对自己人生所产生的影响。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明白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相似文献   

2.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相比《呐喊》中《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和《阿Q正传》等其它作品,《社戏》没有入骨鞭挞,也没有辛辣讽刺,有的是读后悠长、韵味十足的感觉。语文课本中《社戏》节选自鲁迅《社戏》原文,去掉了前半部分糟糕的看戏经历,只留下少年时鲁镇看戏经历,以少年"我"的视角,写出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江南水乡世界。  相似文献   

3.
于漪课堂 <社戏>课堂教学片段 师:在我们的人生中,有的人,有的事,一晃而过,极少留有痕迹;有的事却会让人终生难忘,只要轻轻叩击门扉,往事就会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这篇写于1922年的<社戏>,就是作者以童真的情感写童年看社戏的经历.文中有些场景写得精彩极了,"月夜行舟",就是其中十分精彩的一个场景.  相似文献   

4.
王俊娟 《快乐阅读》2011,(20):177-177
《社戏》是鲁迅先生回忆儿时看戏的一场经历,整篇文章透露出浓浓的乡情。那淳朴善良的人们,宁静而古老的村庄,还有弥散着麦香的夜色,让人回味无穷。读《社戏》能让我们感受到那深厚的乡土气息。文章中说道,"一家的客,几乎都是公共的"可见村庄不  相似文献   

5.
《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6.
《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7.
<正>在分析《社戏》一文中,有一种意见认为,《社戏》中的“我”就是鲁迅本人的形象,并且根据鲁迅自己的思想和经历解释“我”前十年绝不看旧戏的主要原因是忧国忧民,辛苦工作,没有闲暇。我认为,这种意见不尽妥当。在这里谈点管见,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8.
《社戏》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述了“我”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的经历,文章条理清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全文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文章较长,阅读时如能把握好以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儿童的兴趣点多半在游戏和吃上。在《社戏》中,鲁迅先生准确地抓住了儿童的这一特性,以儿童的眼光和口吻,叙述了“我”在平桥村与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历。小说以“社戏”为中心,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组织全文。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其中的“吃”字也贯穿小说的始终:从起笔时的“这虾照例是归我吃”...  相似文献   

10.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11.
尹文博 《文教资料》2007,(16):85-87
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学者,而他对京戏与社戏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他对京戏的不喜欢以及对社戏、易剧社秦腔的喜爱与他的经历和人格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社戏》耐看却难上。课文所写的内容本身很简单——一群十二三岁的乡下孩子看社戏的经历。只是隔着几十年的光阴,一群同样年岁的城里孩子理解起社戏来,竟变成了一桩难事。让学生从文字里找到温暖,在课堂上引起共鸣,这是教学的关键。在备课时,笔者注重学生的情感融入与课堂参与,设计了以下的环节来构建课堂。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写了“我”年少时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全没有大的矛盾冲突,却以其浓郁的画面美吸引着读。一篇《社戏》就如一幅大型的浸着浓浓乡情的江南水乡的画卷,向读展示着江南特有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全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看处处都是一幅画。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能成为名篇是不是名人效应呢?我没有觉得《社戏》妙在何处。“有何理由呢?”笔者问。“题目既然是《社戏》,那么内容就该着眼于写社戏嘛,但课文的‘正房子’似乎搞成‘偏厦’了:一开始略写‘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和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这是铺垫的笔法,我们理解;接着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为下文写看戏蓄势,我们也理解;然后详写夜航去看戏,借以烘托看戏的急切心情,我们仍然理解;可是,正当‘我’和少年朋友们的胃口被吊起来的后,课文写社戏又着墨不多,演的戏又让人大倒胃口,这就是…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中有两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无人涉及。笔者教学过程中查阅了一些资料,现整理出来,以资参考。关子看社戏的时间《社戏》中写道:“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  相似文献   

16.
八年级下册的《社戏》,节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删去了原文中两次在北京戏园看京戏的经历,保留了童年时在平桥村看社戏的内容.单元导读有这样的语句——"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勤劳、热情无私上,而从完整版的《社戏》和鲁迅写作的时代背...  相似文献   

17.
正《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小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生活经历。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了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18.
《社戏》之美,美在心灵的纯净、自然的人性,美在诗情画意的故乡风景;还美在行文的流畅、文字的纯厚感人。《社戏》作为情式表述为实,作为故事叙述是虚,"第一人称"叙述在文中起到的是"亦实亦虚"、"虚实相间"的作用。鲁迅在《社戏》中发掘了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赞美了儿童心灵的纯真与高洁。这与鲁迅一贯喜爱儿童的观点是一致的。无论从结构还是叙述,《社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温馨的自然之美。文章从小说几个美学的角度(叙述的第一人称、结构的时空设置、人物性格的描述、语言的特色等)对《社戏》文本进行美学解读,可加深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自然之美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社戏》所反映的农村,既没有《阿Q正传》中那种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和动荡不安的气氛,也没有《故乡》中那种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景象,更没有《祝福》中那种难以避免凄厉的悲剧。《社戏》中写的平桥村生活显得宁静美好,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牧歌的情调。小说表现的是作者儿时在平桥村一段美好生活,歌颂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农民和以双喜为代表的少年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20.
戏剧联播     
好奇发问:我们到了江南水乡,能不能去看一看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写到的社戏?热情回答:社戏是绍兴一带的地方戏种。其实,浙江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剧种———越剧。社戏可以说是越剧的前身。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流传于浙江、上海、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