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英语教学担负着培养"综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责任,是国家用来培养能够"听懂"和"会说"外语人才的重要地方。但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消耗时间长、培养成效差、学生能力不达标等问题,无法满足社会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方向。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社会不仅向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挑战。只有深化英语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新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2.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外语教学必须跟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日新月异改革形势的需要.1996年9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李副总理的讲话,给我们外语教师提出了外语教改的方向和要求,是对我们的鞭策.反观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弊端,有些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把学生变成了英语课堂学习中的奴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适应不了今天的社会发展.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体现时代特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能力培养,形成一种素质教育的模式.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模式,仍然普遍存在.这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国家社会发展对高水平人才要求日益提高,推动高等英语教学发展,以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和技能,切实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本文从学校、教师、学生角度分析新课标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指出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并针对传统旧的课程体系、陈旧评价体系等问题,提出积极调整和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转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创新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等改革对策,以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外语型复合人才.本文根据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现状,总结了近年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和实践活动,提出了发展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语言应用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大学英语教学尽快上一个新台阶,国家提出了《面向21世纪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这使我们海军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一次历史性的挑战。随着军队现代化进程加快,海军的对外交往不断增加,对人员的外语实践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显然,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学员具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6.
辛闻 《考试周刊》2010,(17):95-96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自我学习负责的观点成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概念。自主学习成为目前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式学习能力也相应成为每个外语教师的责任和教学的焦点。本文作者从自主学习理论出发。阐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具有较高外语素质的创新人才成为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现状出发,探讨了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着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压力和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动.在学生学习荚语过程中培养跨文化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关键在于要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意识就要求学生既要学习外民族文化,又要提高本民族文化的修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首先要转变观念,改革传统教法,使用社会文化分析法.  相似文献   

9.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摸式,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养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需求。本文阐述了自主学习的含义,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外语自主学习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适应未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十四五”期间,国家更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翻译学科从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亟待发展的方向。黑龙江大学是以外语起家的综合性大学,外语学科历史积淀深厚,为翻译学的发展、壮大储备了强大力量,可以从容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一流翻译学科建设,黑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发展和新世纪的挑战,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我国近年来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教育部在2002年初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个挑战。而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是学时少,任务重,要求高。高校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班级规模太大、应试教学(将四级或六级证书与学位或学历挂钩)等。最为突出的问…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外语人才,面对新一代的90后学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从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来看,创新、多层面涉及的复合教学方法将会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英语教育面临两大问题:如何解决通用型外语人才的"共性"问题及专业型外语人才的"个性"问题。解决"共性"和"个性"问题,实现人才的高效输出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定向教学是实现改革的关键,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实施定向教学的关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定向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元语言学习能力双管齐下,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备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根据外语“写长法”和语言输出假说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尝试“以写促学”+“以说促学”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孙翠兰  庞瑛 《山东教育科研》2010,(21):F0003-F0003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把基础教育从知识能力型教育转到素质型教育上来,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是外语教育目标,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在教授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广大英语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运用交际教学法。  相似文献   

17.
张健 《高教论坛》2012,(12):121-123
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与开发取决于国家给予的特别优惠经济政策及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复合型外语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在借鉴国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具体情况,对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人才开发、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课程建设及复合型外语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改革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改革的深化,使英语的学习和教学变得愈加重要.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有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与创新机遇。文章着重对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与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的改革思路进行梳理,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改革路径,以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进而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国际人才,更好地推动高校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本分析了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要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须进行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及分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