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他是清末民初名闻遐迩的革命家、思想家与国学大师,人谓有王安石之风。然其童年聪慧过人,婚姻充满乐趣,处事笑话颇多……留下不少鲜为人知的趣事。  相似文献   

2.
由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记录的《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是了解章太炎早年国学讲学的重要资料。从新近刊布的钱玄同和朱希祖日记及《笔记》相关史料来看,章太炎的两次《说文》课程,分别以大成中学、民报社为主要授课地点,在时间和地点上始终错开,第二次课程约结束于1909年3月。就笔记而言,朱希祖的笔记是三次不同授课的课堂记录,钱玄同的两套笔记则均据第一次讲课,并作了整理、校勘。"钱一"的整理来源,是朱宗莱汇录后的五人笔记,"钱二"则直接据朱希祖第一次笔记整理。还原章太炎国学讲课的史实、梳理笔记的源流,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章太炎早年的国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他对国学的研究随其一生革命活动的变化而在各阶段有所不同,对待孔学态度也有不同。该文分三个阶段论述了其变化及贡献。他一生始终坚持的是:以国学激发民族精神,实行种族革命,它的斗争锋芒是指向异族统治的清政府;把国学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其国学的灵魂是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05,(11):27-28
关于“国学大师”的话题,已有好多人说过了,但我,总觉意犹未尽,还有一点意思想要说一说。[编按]  相似文献   

5.
1907年,刘师培携母带妻,与同盟会会员苏曼殊一起东渡日本。章太炎得知消息后手舞足蹈,哈哈大笑,说:“申叔(刘师培的字)来了,吾道不孤矣!”汪精卫问:“申叔是何人,使你如此欣喜?”章太炎说:“你不知道。此人是真正的绝世之才,国学界的凤凰,  相似文献   

6.
"国学"已经是当代社会不胫而走的名词,但是这个名词在社会上常被误用。有人把读经称为国学,有人把文言文本通称国学,有人把社会上模仿古代祭祀的礼仪仪式称为国学,就连背诵《弟子规》、二十四孝,也被有些人称为国学。林林总总,国学呈现出一种乱象,怪不得有些真正懂得国学的人主张放弃"国学"这个概念。但是,国学问题涉及到文化和思想的传承问题,涉及到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延续问题,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命题。其实,"国学"概念从产生到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古代国学不论是作为教育制度的名称,还是作为教育内容的名称,都与帝王宫廷有关,这些定义是今天不能直接沿用的。19—20世纪之交,"国学"与"盲目西化"对立,成为一种学术主张,并且具有了明确的现代意识和古为今用的品质,这才是现代国学的基础。所以,国学现代化的首创人物章太炎的学术理念和特点,是十分值得总结的。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中,相对于章太炎所处的时代,又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学尚需进一步推进。必须克服滥用"国学"复古的偏颇和"遗产无优劣论"的片面性,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发展国学,让国学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新文化的征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徐静 《学习之友》2010,(2):46-48
2009年11月12日,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故居在广州中山大学修复开放。  相似文献   

8.
国学者,乃一国固有之学。国学之作用,可言极多。对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读书治学成就进行一番梳理、概括,展现了国学大师的"精博绝伦"之风貌;接着阐述国学中之文学的作用,以此窥见国学之巨大作用;最后陈述国学大师对我们后人发扬国学的启发,以及我们该如何才能发扬国学。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认为,国学具有三大功用,一是可以培育爱国情怀,二是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三是可以塑造国民道德。学习国学应该重视小学,因为精通小学是学习和研究国学的基础。章太炎的这一"国学观"对我国的当代教育极具启发价值。文章从学习国学是为了开通智慧、小学是学好国学的基础、读史是为了树立爱国之心、道德教育要注重践行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对今天的国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钱钟书《宋诗选注》、钱穆《国史大纲》、闻一多《神话与诗》、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这四本普及性的国学名著为例,窥探国学大师们讲述知识的方式,分析他们在内容安排、体例设计、立场选择、语言组织、讲解态度等方面获得的成功,为从事文史专业教学的青年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词,按台湾学者朱维焕所说。始于清末邓实的《国学精论》一文,邓实以“国学”一词别于当时的“西学”。其实,区别于东西方学术.早于邓实的张之洞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学”,晚于张之洞的章太炎也写出“国故论衡”。“中学”“国故”“国学”名称稍异,指的是同一门学问。在我看来,“中学”“国学”在时间上有些模糊,也就是对这门学问在时问上没有界定。一般而言,这门学问所指的时问跨度是自先秦至清末这一段。  相似文献   

12.
献身甘作万矢的 ,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 ,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 ,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 ,海天寥廓立多时。———梁启超梁启超自号“饮冰” ,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他一生“多变” :由改良而倾向革命 ,复又回归改良 ,由拥袁 (世凯 )而后反袁 ,由投段(祺瑞 )而离段。用他自己的话说 ,是“不惜今日之我与昨天之我斗争”。他的多变 ,常被人指斥“心无定见” ,甚至有人骂他是反复无常的小人。终其一生来看 ,梁氏实际是始终紧随时代与时俱进的。他一生“多变” ,他的爱国之情 ,新民之志 ,变革之心没变。他以其…  相似文献   

13.
陈欢 《考试》2012,(12):6-15
2012年9月29日,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与世长辞。我们在扼腕缅怀的同时,更应沿着他的路,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本篇摘选了练性乾先生《我读南怀瑾》一书中关于南老少年成长和求学时期的部分内容,让读者能看到南老年少时的经历。同时摘录了南老对教育、读书、学习的看法,以飨读者。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相似文献   

14.
朱光立 《许昌学院学报》2008,27(1):155-156,F0003
<现代国学大师学记>的特色是对十二位大师的学术业绩,如治学道路、方法、经验等进行具体的剖析,同时表彰他们的爱国情操,既揭橥了国学之内涵,又砥砺后学传承大师之精神.此书也反映出著者本人自学成才的经历.  相似文献   

15.
苏向东 《华章》2011,(10):54-54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在开学的第一天,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相似文献   

16.
国学大师学贯古今、融汇东西,是现代中国学术的前驱。卞孝萱先生经过多年研究,撰成《现代国学大师学记》一书,对上世纪以来中国的学术思想、学术源流作了一次多方位的回瞻。其对于国学大师的研究,不但有微观探求,而且有宏观展示,不但有生平和学术研究等,而且有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人生观和文艺思想等更深层次的探讨,相当全面系统,就像一把解读国学大师的钥匙,让我们对于国学,对于国学大师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与深刻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七七"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这一观点从国际到国内被认同了近五十年。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深入,"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起点越来越成为不被支持的观点,2008年9月18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征集的两份来自日本的史料更成为驳斥"七七"事变抗日战争起点论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因慕顾炎武之为人,改名绛,别号太炎。章太炎手订“中华民国”的国号,为民族、为革命鞠躬尽瘁;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在经学、小学(文字学、音韵学)、史学等方面成就卓著。章太炎早年任教东吴大学,东渡日本后开国学讲习会所,他的学生中有我们所熟悉的鲁迅、马叙伦、黄侃、钱玄同、周作人、朱希祖、许寿裳、吴承仕等,而这些人后来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或任教于北大等著名学府;他的众多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后来大都在国学界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新史学、哲学以及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国学大师张毕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张毕来先生一生的活动和业绩来看,他是新文学史的开山者,红学研究的创新者,文学教材的缔造者,教书育人的躬行者。他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与五四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多有对立。五四前后冒起的一代人虽曾深受太炎影响,但他们因应世变而亟欲摆脱太炎学术的影响,以新知识取代旧传统,透过怀疑古史、废弃汉字、重估一切价值企图实现再造文明之梦。本文以章太炎与五四那代人如鲁迅、钱玄同、胡适、顾颉刚及傅斯年的学思互动,观察他们如何审视和评价对方。在这过程中,可看见他们彼此间或断或续的学思关系,显示大家在同一的改造国家、社会目标下,于文化意识或学术方法上尽管有差异,但到国家危在旦夕时,学术畛域又不是那么壁垒分明。同时,本文亦将说明,在太炎逝世80年而五四迈向100年之际,太炎在清末民初形成的一些学术主张,不但未为五四那代人突破,直至今天仍有其前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