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羊年岁末,我以"陇原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在天水师院礼堂,聆听了韩军老师对《背影》的另一种解读。我接触《背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拣记忆,主题除父子之情外,老师也没再说什么。执教后,我一直教高中语文,对初中教材很少关注,自然也就不去想着《背影》是否会有另一种解读。今日,听了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将与《背影》时隔三十年的我,又一次引入了文  相似文献   

2.
潘国胜 《教学月刊》2008,(12):63-64
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学实录《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对《背影》作了“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读”。笔者读罢,实难苟同,现不揣浅陋,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学实录《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对《背影》作了据说是“到现在为止”“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读”。笔者读罢,实难苟同,现不揣浅陋,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张静 《考试周刊》2010,(29):33-34
《背影》作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通篇1300余字,篇幅很短,但是对其主题的解读,从文章诞生起至今八十余载仍众说纷纭。本文对不同时期有关《背影》的不同解读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5.
趣味语文     
朱自清的《背影》作于1925年10月,通篇仅1300余字。但是对其主题的解读,从文章诞生起至今八十余载仍众说纷纭。鉴于从建国到80年代中期,《背影》解读情况已有相应研究,本文将从1986年至2007年近二十年来有关《背影》解读的几种主要观点谈起,并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的《背影》是华文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对《背影》的解读,既要参考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又须取简择要,须从主旨把握和文体特征判定两个角度对《背影》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以往关于《背影》主旨的解读可以分为“传统家庭伦理”、“社会批判”及“文化分析”三类,作为基础教材,应取最基本的意义即“父子情深”说。虽然《背影》在散文文体的结构、选取材料、人物与环境描写、语言等方面都具典型性,可称为“经典课文”,但对《背影》文体特点的把握,既要合乎散文的共同特点,更须扣住其独特之处。如“特征(背影)描写”、“现实与回忆的时空结构”等,才显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种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多元解读。一位学生说:"我喜欢自己读朱自清,但不喜欢老师讲朱自清。因为我自己读《背影》,读到的是我父亲的背影,而听老  相似文献   

8.
《背影》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常作为"美文学"的典型代表出现在世人的印象中。近年来,对《背影》的重新解读、评价和欣赏层出不穷,这些评论都是基于《背影》的写作风格、修辞方法、人物刻画、写作结构和艺术风格,但很少有人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以《背影》为例,探讨朱自清散文的美学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张伟丽 《语文知识》2016,(21):82-85
韩军的《背影》公开课在语文教育界引发了两年多的论争,它肇始于李华平2014年末发表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背影〉教学课例》一文,此文认为韩军的《背影》教学解读实乃盲目求新、哗众取宠的误读,教师不能拿基于个人生活感悟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1]。随后有数篇论文相继发表,支持此文观点。  相似文献   

10.
蒋济永《《背影》里的“背影“解读》为“母亲的形象“,并使用了一种“泛性论“的批评方法是值得高榷的,应提倡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完美解读与批评。  相似文献   

11.
从《背影》的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和个性品质等几个方面,可对《背影》作出别样的解读:作者以追悔自责的方式向专制、偏执的父亲作出妥协和让步,以求得心灵的安慰和解脱。由此也可进一步发掘出深藏于《背影》之中的某种特殊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回忆性散文,是散文中的一类,本文以体认《背影》作者情思为例,利用回忆性散文“这一类”的“二我差”,对《背影》“这一篇”的特点进行解读。首先通过阅读文本,抓住表示时间的词,分清“二我”;接着,分析其中“二我差”的具体表现形式,聚焦二我矛盾,追本溯源,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以此来探究叙述者的叙述意图,体认作者的独特情思。  相似文献   

13.
蒋济永《〈背影〉里的“背影”解读》将“背影”误读为“母亲的形象” ,并使用了一种“泛性论”的批评方法是值得高榷的 ,应提倡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审美解读与批评。  相似文献   

14.
正近些时,关于《背影》一课的讨论日益热烈,传统教学理解上的新观点层出不穷,基于不同视角下的方家之言,搅皱了《背影》教学的一潭清水。笔者任教初中多年,《背影》也曾经手多次打磨,研讨诸路高手文章,感觉有话要说。一、文本入教材与观点入课当下关于《背影》的解读堪称多元,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面向初中学生教学的角度来看,对包括《背影》在内的文本角度,需要考虑两个前置性问题:一为什么样的文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在谈到《背影》时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所指的虽然只是《背影》这一篇文章,但同样告诉了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把赫施解释学的相关理论与国内优秀教师的教学结合起来,为《背影》的文本解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法建议,对改善《背影》的教学现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考试》2008,(2)
学完《背影》一课,我被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背影》之所以能够历久传颂且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并不是靠华丽的文字或高超的技巧,而是凭借其所表达的真情。通过"背影",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激。针对《背影》这篇文章,我  相似文献   

18.
《背影》作为名家名篇,其质朴的父子情感动了几代人,然而几次上《背影》,即使我做了很细致入微的分析,学生仍无明显的内心触动。在学生的眼里,《背影》所叙述的是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没有什么感人至深的东西。我在这次上《背影》的时候做了一个新的尝试,请学生  相似文献   

19.
<正>《背影》毫无疑问是初中语文的一篇经典,许多今天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读着《背影》过来的。或许正是因为在许多国人的意识中,《背影》已经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阅读篇章,所以当出现《背影》退出语文教材的传闻时,舆论可谓一片哗然。将视线从社会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围绕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可能将对文章的解读推向更深的深度。而有一个初听不那么引人注意的问题在细细琢磨之后,欲发显示出其是一个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背影》是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重点篇目,长期以来凭借其朴实、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而"背影"这一词甚至也直接与父亲这一形象重叠在一起。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点篇目,长此以往,我们都习惯从情感入手来解读这篇课文,一条线索、一个典型环境、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组成了我们讲解的所有内容。不可否认,父子之情是《背影》着重要表达的内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来解读这亘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