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对童谣有特殊情结,教师从更多方向展开教学行动,搜集整理适合的童谣内容,组织童谣诵读演绎活动,鼓励幼儿参与童谣创编行动,都能够为幼儿提供良好学习机会,也能够增加幼儿体验,提升其快乐学习指数。童谣与幼儿表达、生活、思维、品德等学习有直接关联,教师科学设计童谣教程,组织更多创意学习活动,自然渗透童谣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童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围绕童谣展开教育设计,势必会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在童谣教学中,笔者尝试以闽南童谣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传唱童谣能让学生积累词汇,理解童谣的生动表达,使学生语言表达形式更生动、更丰富。改编闽南童谣,展开想象复述、扩写童谣,规范表达,使学生语言表达内容更有序、更具体。学习修辞,仿写童谣,创编剧本,立体写作,使学生表达思维更活跃、更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金芳芳 《科幻画报》2022,(6):249-251
童谣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精华,浸润着每个儿童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可如今,童谣却日渐被遗忘,有的童谣甚至早已改头换面,字里行间也遗失了原本稚嫩、纯真的童年情感。如何拯救即将被忘却的童谣,摇醒学生纯真的童年回忆,笔者以“积累——创编——运用”为实施策略,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童谣、吟唱童谣,有意识地创编、运用童谣,借此丰富学生的母语积累,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是发挥童谣中的德育因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环境创设,让学生在童谣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认知,养成道德行为。其具体策略包括:通过选择合适童谣寻找德育渗透点,通过丰富童谣形式优化德育渗透途径,融童谣于生活从而扩大德育渗透范围,记童谣于心间从而加强德育渗透实效。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潜隐性、广泛性、灵活性和持久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民间童谣,其内容有趣、形式丰富,深受孩子的喜欢,是现代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的。有选择地将一些优秀民间童谣引入幼儿园教育中,对培养孩子活动的兴趣、口语表达、思维、合作、操作等能力及良好道德品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引入民间童谣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童谣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同时还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幼儿学习吸收。本文首先探讨其童谣的概念及重要性,其次指出幼儿园童谣课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促进幼儿园童谣课程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童谣是一种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为小学生所喜爱、易于被他们接受的有特定节奏的韵文,它具有游戏性、教育性和生活性等特征。童谣所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德育游戏化的必要前提。童谣游戏所体现的德育主体性.所呈现德育形式的多样性及其所反映德育的目的性都为小学德育纳入童谣游戏成为可能,也是德育游戏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童谣在儿童语感发展初期有着重要作用,且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以提炼成童谣的元素,本人以二年级本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日诵童谣,增强低年级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经研究所得借助童谣能够有效促进儿童语感发展,而且能够促使教师在处理语文低段教材时更贴近儿童的认知需求。同时指出,日诵童谣的日益推广,可使儿童的语感有切实的增强。  相似文献   

9.
2003年9月,我校正式把《北京童谣》作为校本课程,写进了二年级4个课改实验班的课表内。《北京童谣》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每周每班安排一课时, 做到专时专用,经常研究。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童谣、吟诵童谣、感受童谣、创编童谣,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训练了语言,提高了文化和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0.
校园绿色童谣是一种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为小学生所喜爱、易于被他们接受的有特定节奏的韵文,它具有游戏性、教育性和生活性等特征.绿色童谣所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德育游戏化的必要前提.童谣游戏所体现的德育主体性,所呈现德育形式的多样性及其所反映德育的目的性都为小学德育纳入童谣游戏成为可能,也是德育游戏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童谣是一种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内容通俗浅显、讲究韵律节奏、适合儿童娱乐传诵的儿童文学。它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童谣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载体。儿童可以从童谣中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吟唱好的童谣,有助于孩子调节情绪,增添愉悦因素,进行心灵沟通。从生理机制上讲,童谣也能刺激和促进孩子的神经发育。童谣还可以丰富儿童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童谣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性。当童谣的音乐之流与儿童的情感之流产生共鸣、融为一体时,真善美的体验和情感会如涓涓细流潺潺流入他们的心田。在听唱童谣中,孩子的性情得到陶冶。对儿童而言,道德教育更多的应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童谣大多蕴含着道德劝戒的内容,它能陶铸品行、美化儿童的性灵,其德育效果要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因此,童谣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童谣是歌谣的一种。童谣的形式都很简短,音节和谐,易读上口。童谣的内容富于诙谐幽默,而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童谣的内容直接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发自于自然,因此其内容浅显、意义明了。由于童谣通俗易懂,充满了趣味性,易于被孩子们接受和喜欢。童谣的语音本身很活泼,有韵律,容易激发人的想象。学习童谣能够培养学生的气质和性格,增强他们的人格操守。因此,老师应该组织起学生搜集童谣、诵读童谣,师生共创健康的童谣,让童谣走进孩子们的心田,滋润着孩子们,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童谣能够外化为美的形象,又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实质,激发自由想象,是美术教学渗透德育的一种媒介。基于童谣的美术课德育渗透模式,是以童谣为载体,在悟童谣、画童画、品童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的操作模式。具体操作程序包括:诵读童谣、理解童谣、构思绘画、指导技法、欣赏评价、交流感悟。在实施基于童谣的美术课德育渗透模式时应遵循德育目标的隐匿化、童谣选材的生活化、绘画创作的自由化、审美过程的情感化原则。  相似文献   

14.
童谣是学生文化的载体,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影响。而近来兴起的灰色童谣凸显了当前中小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的缺陷。改造灰色童谣,重视绿色童谣的创作,为中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少数民族童谣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应用,达到丰富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体系的目的。本研究开展了少数民族童谣在园本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实践。首先,开展文献研究,筛选提炼出适宜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使用的童谣。了解幼儿需求和教师能力,设计少数民族童谣教学活动方案。然后,在幼儿园开展两轮少数民族童谣教学活动实践。最后研究总结,在整个幼教集团甚至整个区域推广经验。  相似文献   

16.
童谣以儿童的视角反映世界,以儿童的口吻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我校开发“传唱童谣”校本课程,组织学生传、记、唱优秀传统童谣,创编新童谣,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传唱童谣,耕耘心田,”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学生在琅琅的唱童谣、诵童谣声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行的熏陶,发展了语言,丰富了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7.
新童谣,顾名思义,似乎是与旧童谣分别开来的,但近几年流行的一系列创、编、诵、唱、演活动才恰恰是新童谣命名的由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童谣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区别于传统的、旧的童谣而言  相似文献   

18.
桂林民间方言童谣由于地域性,在形式和修辞上具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桂林民间方言童谣的收集和分析,可以看到它在形式上以杂言为主(以三言,五言,七言混合所占比重大),在音韵和节奏上方言风味浓厚,节奏感强,修辞手法运用丰富.  相似文献   

19.
正为孩子读童谣和童话,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既是爱与情感的滋养,也是为孩子打开一扇初识生活的大门,还是将孩子从声音世界带入文字世界的最好方式。现在的孩子,可能已经习惯了阅读图画书,却很久没有听父母朗读童谣和童话了。童年里,童谣可能是孩子与真实生活"初相识"的最好媒介;而童话里,则有着更多丰富的内涵,在人一生的任何时刻都可能会发酵。没有童谣和童话的童年不完整,让我们跟着唐安兴一起,开始给孩子读童谣和童话吧!童谣,人生若只如初见说起对童谣的偏爱,唐安兴说那源于小时  相似文献   

20.
孙:陈老师,您好!2001年1期—2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刊登了一些来自学生口中的校园童谣,您看了以后,怎样评价这些童谣?陈:我看了你们杂志上登载的《新校园童谣》以后,感觉内容上参差不齐,有的较有意思,也有教育意义,但也有一些我认为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能有些还比较消极。孙:作为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您认为校园童谣在一个人的童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陈:童谣不是现在才有的,它自古就有。历史上的任何一代人,在小的时候都朗诵、传唱过各种童谣。可以说,孩子们都是伴随着童谣长大的。我们成年人回忆起童年的生活,谁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