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萧萧》是沈从文重要代表作 ,被选入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步高和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里。《萧萧》作于 1 92 9年 ,沈从文在这篇小说里保留了一贯的作风 ,那就是竭力表现乡下人物“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品质。小说主要通过萧萧命运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中影响萧萧命运发展的人性与制度的矛盾冲突 ,来探讨这个主题 ,以此来歌颂人性和人情的胜利 ,揭示偶然和变数改变不了整个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萧萧嫁作童养媳 ,其实就是一个变相的免费劳工 ,由婆婆娶进门来看护仅三岁大的小丈夫 ,并且肩负照管家务事的工作。童养媳在乡下是极平…  相似文献   

2.
《萧萧》是沈从文重要代表作,被选人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步高和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里。《萧萧》作于1929年,沈从文在这篇小说里保留了一贯的作风,那就是竭力表现乡下人物“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品质。小说主要通过萧萧命运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中影响萧萧命运发展的人性与制度的矛盾冲突,来探讨这个  相似文献   

3.
“乡土作家”沈从文写于1929年的短篇小说《萧萧》,描绘了童养媳萧萧身处的生存环境以及她的人生三段梦想,再现了湘西农村的淳朴、善良与愚昧、落后。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冲撞最终演化为对家乡故土的深切眷恋,对乡村民众追寻现代文明的深切期盼。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沈从文笔下的《萧萧》被评论者片面地解读为底层人民对生命意识的毫无自觉。但作为作家小说创作成熟后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萧萧》成熟地表现了其所竭力追求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试图借助萧萧这一自由、快乐的童养媳形象表达对自由生命的赞扬。这个敢于冲破陈规旧俗的童养媳在实现个体生命欲望的同时,展示了旧中国妇女缺乏的坚韧美,这种美蕴藏着浓厚的风俗民情,让人感慨和向往。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1929年写作的<萧萧>描绘了一个天真纯朴、心智混沌的湘西少女萧萧的成长经历.萧萧经历了嫁做他人妇、性意识的初萌、怀孕生予后走向了成人期.但这种成长蜕变却未能实现萧萧心智上的成熟,萧萧的成长一直被悬置和延宕.这折射出沈从文对待湘西少女和现代文明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6.
从叙事视角来看沈从文的小说《萧萧》,作者站在"乡下人"和"城里人"的双重立场上,通过叙事过程的展开和推移,将其对于工业(城市)文明和农业(农村)文明的优劣判断形诸于笔端。对比同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对于女人命运的思考,如果鲁迅笔下的"娜拉"的命运不免受到"制度决定论"("封建礼教")的作弄,那么沈从文笔下的"萧萧"则直接显示出"文化决定论"的影子。这种居于"双重文化视角"下的"萧萧",如同作者沈从文一样,在"行动面前"选择了停滞,这既决定了小说主人公萧萧的命运,也预示了作者沈从文的文化价值观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独立意识和独特风格的作家,对于女性的探讨是其作品的主题之一。纵观沈从文的作品,在他的笔下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性人物形象的解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湘西小说中的自然女性形象,包含美丽纯情的少女,如翠翠、三三等;身世凄苦的童养媳,如萧萧、三翠;沦落到生活底层的妓女,如《柏子》中的妓女、老七;勤劳踏实的寡妇,如黑猫等。另一类是城市小说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如:《绅士的太太》中的绅士太太们。两类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构建了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在中国现代文学长廊上焕发出熠熠光彩。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萧萧》和《一个女人》两篇小说对叙事时间的安排反映了作者的女性观。顺叙、反复叙事的技巧既反映了作者对女性混沌、愚昧生活状态的否定,又透露出他对女性这种自然、顺从状态的留恋。这是一种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9.
《萧萧》是沈从文先生用文字为音符奏出的温馨背后满怀忧伤的田园挽歌。田园天堂一般,令人难舍,但它老了,朽了,又值得诅咒。而萧萧只是作家特立的一个理想。  相似文献   

10.
对于沈从文的作品,历来评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是个颇有争议的作家,其作品自然是非常复杂的。《萧萧》这篇一万字的短篇小说,是沈从文小说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对于这篇小说,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评论家凌宇认为它是忆往的写实;还有的学者认为,《萧萧》以严格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萧萧>中,沈从文同主人公萧萧一起感受着生活的常态与变动,感受着这种"常"与"变"中的悲哀与欢乐.而在作品中,我们也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淳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这种生活下的人与事的感慨.究其原因是沈从文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2.
在小说《萧萧》中,沈从文同主人公萧萧一起感受着生活的常态与变动,感受着这种“常”与“变”中的悲哀与欢乐。而在作品中.我们也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淳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这种生活下的人与事的感慨。究其原因是沈从文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特殊的人生阅历,使得其文学作品带有独特的异域风情。作品中充满了本土与外省的矛盾与对立。虽然这位孤独的知识分子行走于当时主流文学创作之外,但是他坚守着灵魂的归属地。从沈从文的身份以及外省与本土对立冲突的角度,再次解析沈从文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4.
为人们所乐于称道的沈从文作品中的风俗描写其实内部充满了矛盾与紧张。简要梳理进入抗战以后沈从文作品中风俗描写手法的变迁,可见在其背后所隐含的作者之“现代化”理念及城乡关系认知模式方面的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显示了作者审美理想、社会理想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种种冲突以及在“现代”观上的进退两难,并成为作者乡土小说创作中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沿着沈从文的生活足迹,我们从乡村走向城市;追随他的精神,我们又从城市回到乡村.包括沈从文在内的许多现代作家,甚至整个人类,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精神取向与物质取向的矛盾.这种矛盾究其实是城市(工业)文明与乡村(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京派小说流派中的沈从文与废名创作思想极为相近,皆以叙写乡村的风土人情为主题,追求一种优美而又和谐的生活方式。但是仔细品味《竹林的故事》与《萧萧》这两部作品,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细微的差异:《竹林的故事》中清悠自然之韵与《萧萧》里古朴拙野之美,田园生活和谐中的人性美与矛盾中的人情美,命运无常之凄凉与麻木蒙昧之哀婉,顺乎生命之自然与张扬陋习下的人性美。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展开,对《竹林的故事》与《萧萧》进行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认为沈从文作品中闪耀着的是其人本主义思想。文章从分析沈从文作品《边城》始,结合其文学主张、立人处世、人生感悟等方面进行阐述,力图梳理其人生之路与创作之路的内在发展脉络,再现其思想在时代潮流冲击之下的矛盾冲突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对其笔下湘西世界的描写可看作是乡土文学的一类,但又与同时期乡土作家的创作迥异.本文以<丈夫>和<萧萧>两篇小说为切入点来分析沈从文写作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从而可以确定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在现实的善的基础上创建的和谐牧歌.  相似文献   

19.
废名与沈从文同为“京派”作家,他们的代表作《竹林的故事》与《萧萧》呈现出不同的“美”与“悲”:《竹林的故事》散发出清新自然之韵,《萧萧》则呈现出古朴拙野之美;《竹林的故事》抒写出人生的悲凉感,萧萧之“悲”源于自身的蒙昧无知.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出现过众多的少女形象,如《萧萧》中的萧萧、《三三》中的三三、《阿黑小史》中的阿黑、《边城》中的翠翠以及《长河》中的夭夭,这些可爱的少女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湘西少女图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沈从文笔下所描写的那个边远神秘的湘西世界提供了鲜活的可感性。而这些少女在作家的笔下又无一不是天真可爱、纯洁美好的,仿佛都是作家眼中"美"和"爱"的化身。本文意在通过对这些少女形象的分析揭示出沈从文在她们身上所寄托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