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炯鑫  王德槐 《收藏》2012,(7):48-55
2011年11月2日上午,由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省文物局、德化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1中国瓷都·德化窑学术研讨会在德化隆重开幕,来自德国、法国、美国、英国、荷兰、韩国以及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70多名国内外博物馆馆长及从事陶瓷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瓷都,进行主题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的研讨活动,同时举办"故宫博物院德化瓷精品展""德化古窑址标本展""德化窑民间收藏展"以及"博物馆馆长论坛"等活动,以共同推动德化窑陶瓷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
任志录 《收藏》2007,(11):62-66
为配合2007年世界遗产日活动,深圳市文物局于6月初主办了“深圳收藏月——民间收藏精品展”,共分为书画、铜器和陶瓷展3项,其中古代陶瓷部分共有170件展品,全部来自深圳的私人收藏,从中可以窥见深圳民间收藏慨况。  相似文献   

3.
张剑 《收藏》2009,(1):35-35
古玉真研,民间古玉收藏再寻新出路 2008年11月22日,为期两周的中国民间古玉真品邀请展在北京天雅古玩城开幕。展览展出涵盖上起新石器下至明清各时期的总数量约为2000件的古玉。展览期间还举办了中国民间古玉收藏研讨会.业内专家以及来自民间古玉收藏界的各方人士就民间古玉收藏与民间古玉团体的道路与方向、古玉科学辨伪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4.
何翔 《收藏》2008,(1):54-59
海南海捞瓷指古代“海上丝绸(陶瓷)之路”上的海南西沙海域触礁沉船所遗留的各时期外销陶瓷,它们经海南渔民打捞出水后流散于社会,成为民间陶瓷收藏研究的一个专题。为了与《文物法》限定的出水文物区分,民间收藏界将这部分陶瓷通称为“海捞瓷”,简称“海瓷”。在海南,海瓷已成为民间收藏的一个重要专题,更多的人加入到收藏研究保护之中,倒卖、破坏的行为大大降低。海捞瓷现已成为“海南三宝”之一,成为全社会共同保护研究的重要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牟晓林 《收藏》2010,(12):39-43
20世8E90年代初,陶瓷收藏曾一度被收藏家们当作“冷门股”,古陶瓷市场交易数量少,交易额偏低,甚至时常出现瓷器打包买卖的情况。随着古陶瓷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慢慢被认识,2000年至今的短短十年里,古陶瓷在各大拍卖会上屡创天价。  相似文献   

6.
余光仁 《收藏》2009,(8):194-195
他荣登奥美艺术殿堂,成为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唯一最佳创意作品奖得主;他以卓越创新和娴熟的技艺,让“中国白”说话,成为众多藏家争相收藏的现代文物;他的“中国白”“中国红”陶瓷艺术品160多次荣获国内外各类艺术大赛金奖,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破例永久收藏,成为迄今为止现代瓷雕作品唯一被中国“三大院”收藏的陶瓷艺术家。  相似文献   

7.
我国陶瓷发展史源远流长,陶瓷文化博大精深,陶瓷纹饰精美绝伦,其蕴藏的文化内涵深厚,魅力无穷。收藏古陶瓷也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收藏技艺,收藏情趣。  相似文献   

8.
一、天价“定瓷”面世2006年1月10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古瓷之争》节目,探讨镇江新面世一批“定窑”古瓷的真伪问题。两位嘉宾都是重量级的专家,一为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杨静荣,一为民间收藏大腕马未都。他们共同的看法是这批“天价定瓷”与宋代定窑的形制、釉色都不符,流传经历也有悖常理,从根本上否定了这批“天价古瓷”。  相似文献   

9.
黄卫文 《收藏》2017,(1):52-59
定窑瓷器是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国古陶瓷类文物中一项重要的民间瓷窑收藏,目前收藏的历代定窑瓷器共计约300件,藏品来源分为清宫旧藏与故宫博物院建院后入藏两大部分,其中以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等为代表的清宫旧藏定窑白瓷数量较多,质量也最为突出,堪称国内外公私收藏定窑瓷器中最精彩也是最具研究价值的批传世品。  相似文献   

10.
思明 《收藏》2010,(5):38-39
断代是古陶瓷研究、收藏、投资的基础,是古陶瓷鉴定的核心问题。数百年来,国内外古陶瓷业界人士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总结了许多经验,而综观这个过程,我们看到人们主要是采用“类比学”方法进行断代鉴定,即在古陶瓷断代断源鉴定中运用标准器从胎、釉、色、型、工艺、时代风格等方面与被鉴定器物比较,从而得出“年代”“窑口”的结论。鉴定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查阅文献资料、观察年代蚀痕等辅助手段,这些辅助手段同样是在“比较”之中间接得到答案。这也就是人们说的鉴定“眼力”。  相似文献   

11.
实力和水平大幅度提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加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民间收藏已经涌现出了大批实力和水平十分可观的收藏家。其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各种民间收藏博物馆的大量创建。民间收藏博物馆的藏品内容,既有传统收藏门类,也包含许多“新、奇、特”门类,现以号称  相似文献   

12.
钱汉东 《收藏》2011,(1):35-39
大英博物馆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作为中国古陶瓷研究者,笔者渴望欣赏那里收藏的中国陶瓷器。在英伦岛国,我决然放弃参观伦敦市容的机会,怀着期待和激动的心情,早早地来到了大英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毛旺东 《收藏》2007,(9):162-163
民间收藏组织的生命力源于会员,有选择地发展会员行为会员谋求更大的利益,是河南省收藏协会陶瓷委员会(以下简称:陶瓷委)维系发展、创造辉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喻帆 《收藏》2013,(9):160-161
岭南篇(下)中国陶瓷史上的岭南印记"观古楼"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文化品牌,能大范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除了开创了新时代文人家居新概念和领域,与该公司背后所珍藏的深厚文化密不可分。观古楼艺术村的创办人李志专项收藏研究岭南古陶瓷十余年,为此专门修建了岭南古陶瓷艺术会馆。在他的艺术会馆中,琳琅满目地陈列了他收藏的两汉时期的各种岭南古陶瓷精品,其中不乏  相似文献   

15.
李忠斌  刘斯姮 《收藏》2007,(6):167-167
4月22日,以“古陶瓷鉴定:目鉴?机检?谁说了算?”为讨论主题的“艺超网第二期收藏投资沙龙活动”在北京潘家园珍宝馆中古商国际收藏品俱乐部举办。业界知名藏友杨实、周继海、丁川、鞠洪庆、柴菲、金中都、青瓷邨、晨弓、钟楼怪人等20多位网友出席了此次投资沙龙活动。  相似文献   

16.
《收藏界》2007,(9)
中国古陶瓷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我国很早就将诗词、歌赋及吉语颂词、警句等文字书写在古瓷上,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后人解读历史、鉴赏古瓷的珍贵资料。而这些书写有文字的古陶瓷实物上是否使用了简化汉字,是常常被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所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佳宏 《收藏界》2012,(10):129-132
一、古陶瓷鉴定的现状古陶瓷鉴定是古陶瓷收藏和投资的基础,古陶瓷鉴定的现状之混乱令人堪忧,商业欺诈和纠纷屡屡发生,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勇敢地面对古陶瓷鉴定行业所出现的问题,其中有鉴定方法的问题,也包括鉴定专家的问题,鉴定方法的问题是造成目前鉴定现状混乱的根本原因,专家在其次。古陶瓷鉴定方  相似文献   

18.
《收藏界》2006,(9)
中华艺术向来是开放进取,兼容并蓄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偏离传统文化的精髓。收藏是一项高尚文明的活动,可以益智怡情,愉悦身心,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可以使人们更深入地走进历史,传承人类文明,可以在把玩欣赏藏品的过程中,去探索先民文化踪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展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艺术收藏界的风采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北京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在相关收藏单位及收藏家的大力支持下,特隆重推出“中国民间藏品荐览”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出版《中国民间藏品荐览》画册、建立藏品交流网站及藏品论证会等活动。  相似文献   

19.
杨才玉 《收藏》2007,(1):24-24
宋人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除旧布新、喜迎2007新年来临之际,纵览和展望中国民间收藏的现状和前景,既令我们欢喜,也不免有些担忧。喜的是中国民间收藏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热度深入中国城乡各地,越来越成为数千万人的业余爱好和精神文化追求;忧的是中国民间收藏理论准备不足,政策环境仍不够宽松,市场的无序竞争、管理混乱状况无大的改观。当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的“眼学鉴定”理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思维定式受到实践的挑战,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影响民间收藏健康发展、影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鉴定理论,改变过时的思维定式,已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本刊今年第5期刊登陈竺勤先生《从"至正十一年"铭元青花谈起》一文后,很快收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和收藏爱好者的来信,质疑和探讨陈竺勤先生的观点和见解。本期我们刊发了郭宽先生的文章,同时转载《中国文物报》记者王征先生关于《中国古陶瓷学会召开元青花专题研讨会》的消息。我们惊喜地发现,我国古陶瓷研究的官方权威机构终于发言了,这对引领元青花的研究和辨伪,指导广大元青花爱好者如何收藏元青花,维护元青花研究的科学性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我们期望广大收藏爱好者、古玩行业的"行家"和古陶瓷界的专家学者消除隔阂和偏见,携起手来,为研究和解决元青花领域的各种疑难问题共同奋斗。我刊将开辟专栏,刊载各种不同的见解和声音,展开元青花研究辨伪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