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分析《盘山公路》一课是鄂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公路》单元的第二课。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井能流动,让学生初步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2.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存在,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学习“提出猜想——实验验证——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等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本课将以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围绕“自主探究”这一主线展开,即“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实验探究——记录现象——得到结论”。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课堂设计了多个情罱.以激发学年的学习兴积.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神奇的磁力》是三年级《磁铁的奥秘》单元的第一课。全册探究能力的训练重点是做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拟写实验计划,了解对比实验,做好实验记录,能够清楚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本单元以磁铁为载体,编排了《神奇的磁力》、  相似文献   

6.
盘山公路实质属于变形了的斜面,具体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为何不直接从山底修建到山顶的公路,而是“盘”起来,使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教学中把盘山公路和斜面直接联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有效进行这一课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7.
教学分析 《沉与浮》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前面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的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的沉浮”,  相似文献   

8.
1.设计思想: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的的新理念。学生实验课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最佳时段,也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掌握实验方法的有效途径。依据认知规律和课标要求,本节实验课采用操作示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徐建新 《快乐阅读》2011,(18):145-146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空气与生命》是初中八年级下科学学科中综合性很强的一个主题。它涉及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也涉及实验设计和探究,有效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教学。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感知了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质量。《第一节空气》基于学生基础上运用《科学》学科中学到过的科学探  相似文献   

10.
教学分析本课是《盐到哪里去了》一课中的活动一,目的是以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为线索,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分成两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2.
鲁桂红 《科学课》2009,(1):36-38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3.
谌文静 《科学课》2008,(4):26-27
教学分析本课是在了解凝结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这个活动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的基础上,不仅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感受有关雨的美景、美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了解凝结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这个活动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的基础上,不仅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  相似文献   

15.
教学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斜坡的科学》一课的第一课时。本课是按照“问题——体验斜面——猜想——模拟实验——对比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组织教学的,即引导学生猜想时为他们提供场景,在亲身感受中有根据地猜想,再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让他们在亲自动手中认识斜面的作用:斜面能够省力,而且高度一定,斜面越长越省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分析 本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与质疑验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教材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1 教材分析 1.1 地位与作用密度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教材从识别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谈起,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引出密度的概念,并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 1.《岩石的组成》这节课要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物,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二是利用工具,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培养其观察身边矿物的浓厚兴趣。了解学生关于岩石组成的初始概念,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向科学概念转变,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威武的盾牌》是人美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第六册中的第六课。本课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从美术角度来阐述的,它告诉我们盾牌除了具有防御功能以外,还可以通过盾牌上的动物头像设计使盾牌增强威武感,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惧感,从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本课主要是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段来表现动物头像的威武感。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 科学观察是小学科学课堂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活动。科学观察能力也是评价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维度,本课重在突出对学生科学观察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