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媒体在“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中的不当表现,或许商人会用“敬业”辩护。然而,当这种“敬业”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时,对媒体来说,它不是荣耀,而是耻辱。  相似文献   

2.
2011年10月22日发生的杨武案引起了各媒体以及人们的广泛关注。事发后媒体的报道方式以及一些受众对于杨武事件的评论同样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论。因此,关注媒介暴力对于当事人造成的二次伤害及其形成原因与相关对策,对于媒体和广大受众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芳 《新闻三昧》2006,(12):32-33
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在获得线索前去采访一起溺水事件时,到现场却因抢救当事人而放弃了采访,“由于一直忙着给孩子做人工呼吸,当时连溺水女孩名字都没问到。”当急救车赶来时,曹爱文又接到了另一个新闻线索,她不得不赶赴下一个采访目的地。这次“失败”的采访引来了各界好评,她被网上誉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并受到了单位和上级部门的表扬。而此前不久,另一家电视台却播出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农民工因肺穿孔被送到医院,但因交不起手术费3000元钱,只能在一旁等待。极度疼痛使他无法站立,只能一脸蜡黄地蹲在地上,豆大的汗珠从脸上不断地…  相似文献   

4.
5.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6.
继"养生大师"林光常、张悟本之后,同样以"养生秘诀"起家的"神仙道长"李一也终于被打回原形,成了又一张"画皮".但回顾一场场闹剧的起起落落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事件背后有着太多的"推手",才使得这些"江湖骗子"从逐渐被神化进而"得道成仙","修成正果".  相似文献   

7.
在河南卫视的一档鉴宝类节目中,一位名叫安子熙的女嘉宾满心欢喜地端出"干爹"送给自己的翡翠挂件,结果却被当场鉴定为玻璃做的地摊货。正当节目视频被当作笑话疯传于网络时,该女嘉宾又通过微博澄清自己是"托儿",表示节目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演戏,都是节目组安排的……悬疑  相似文献   

8.
所谓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笔者认为,主要是指引发新闻事件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或公众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而通过新闻的报道又引起或造成当事人或公众物质或精神的再一次伤害。而无意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后果可能比第一次伤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深圳一名妇女遭殴打、强暴,据一些媒体报道,该妇女的丈夫知道妻子遭受暴行,却躲在隔壁,忍辱一小时后才报警。对这一事件,一些媒体的强势采访令人心寒:受害妇女在家中被媒体堵截.蜷缩在床上.用毛巾紧捂住脸,侧身避挡着镜头,而紧挨着她的,至少有四家电视台的采访话筒。有记者逼问受害人的丈夫.你为什么不救老婆,  相似文献   

10.
杨江 《青年记者》2012,(1):36-38
沉默半月后何以成新闻 5《底层的懦弱》是我发表在2011年第45期《新民周刊》上的报道,聚焦了2011年10月22日发生在深圳市宝安区河东社区的一起“联防队员”强奸案.我在文章的开篇中就提到“这起强奸案从三名涉案当事人命运发生交集开始就在沿着一条不太正常的轨迹发展”,其实,回顾这起新闻事件发酵的过程,我们亦可发现,这个新闻从媒体介入之初开始也在沿着一条不太正常的轨迹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5日、6日这两天,我吃完晚饭就痴痴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看湖南卫视《变形记》的“成长之痛”。节目是将长沙一蜜罐里泡大的叛逆少年与陕北穷山村的留守少年实行角色互换。不知道外面繁华的留守少年突然掉进蜜罐里,依然用质朴的个性牵挂他的弟弟和妹妹,并挤时间打工挣钱为80多岁的爷爷买一盒胃药;而叛逆少年则在陕北的穷山村里呆了七天,性格由张狂到沉思、悔悟。这一节目与湖南卫视以娱乐为主的定位是相悖的。然而它却令人感到心灵震撼,让人觉得这么严肃而沉重的话题与湖南卫视的娱乐定位没什么不妥,反而觉得十分妥贴。  相似文献   

12.
长平 《青年记者》2007,(13):75-75
云南省政府首创“诤言奖”的消息发布之后,可能出乎主办者的意料,立即遭到媒体人士的广泛批评。也有个别媒体人士予以支持,并表示了对批评的惊讶:政府问计于外脑,我们鼓掌欢迎;问计于百姓,为什么反而遭到批评呢,难道不是老百姓更了解自己政府的问题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难免对社会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新闻伦理在新闻媒体从业者心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导致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主要分析新闻话语暴力导致的二次伤害现象,在探析新闻话语暴力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因基础上提出规避二次伤害的策略或方法,以期对新闻媒体从业者在新闻报道中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对受害者的再次伤害.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1在"读图时代",图片新闻以独特的方式迅速发展,在新闻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新闻摄影会引起一些新闻伦理方面的争议。在突发性灾难发生后,如何使灾难新闻报道符合伦理道德,往往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新闻摄影在灾难报道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新闻摄影具备新闻性、真实性和瞬间形象性等特性。新闻摄影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传递新闻信息量的多少及  相似文献   

15.
戴静霄 《新闻传播》2014,(2):317-318
日益丰富的媒体传播形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的整体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对于报道过程中的道德伦理观的把握在行业商业化的冲击下日益淡化。本文以早前引起人们广泛讨论的"杨武事件"为例,看媒体片面性的报道所带来的影响及后果。  相似文献   

16.
阎世铎平患"内讧"? <阎世铎连夜平息"内讧"?> (<华西都市报>5月28日特派记者王浩) 昨天晚上,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阎世铎飞抵西归浦,现场督战参加世界杯的国足将士们.而阎世铎在这个时候出现也许与一些敏感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天灾人祸,特别是一些自然灾难往往难以预测,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在救灾的过程中,离不开媒体的采访与报道。但一些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却对受灾人进行第二次伤害。本文试图剖析一些因采访引起的二次伤害现象并提出化解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记者来说,在稿件中再现事发现场是一项重要技能。富有现场感的稿件可以最大程度地把事发现场的情景和氛围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现场感和新闻真实性有着紧密联系,不少编辑和记者都力  相似文献   

19.
何静 《新闻传播》2024,(6):34-36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与日俱增,与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相比,信息传播技术也变得更为发达。在现代社会中,网络上的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多,同时也意味着人们生活中所接收到的信息数量的增加,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同时也更快速地获取更多的信息。新媒介的发展,使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事新闻写作和传播,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某些新闻事件的报道和展示。由于重大灾难性事件具有新闻价值,公众的关注速度很快,而在灾难报道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二次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从灾难新闻报道的案例出发,对灾难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避免灾难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主流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主流媒体"的初期讨论,存在官方和民间、计划和市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较大分歧.本文指出,"主流媒体"是一个包含着不同层面内涵的复杂概念,它具有多重功能:首先,"主流媒体"是一个框架性概念;其次,它是一个理想性概念;最后,它还是一个有特定具体内涵的概念.在此认识基础上,本文认为,我国现在形成了"传统主流媒体"和"新主流媒体"两种"主流媒体"并存的张力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