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美国阅读心理学家吉布森和利文认为:“阅读乃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按此说,人们在阅读中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纳信息等思维活动获得文本的意义从而达到对文本的理解的。这样的理解.应该说是与原文的内涵和外延相一致的,它不会超出文本原有的思维空间,即阅读只是对文本所叙述的事实或事理的接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李林 《吉林教育》2004,(10):32-32
许多人往往觉得鲁迅的东西读不懂,是“茅坑里的臭石头应该搬掉”。但我们知道若与大师搏弈往往遭到拒绝不是因为人师的水平糟糕,而是我们还没有与大师对话的资格。同理,否定鲁迅先生不是不可以,但这还只是那些能够和鲁迅对话的人的权力。因此,读鲁迅的杂文也好,散文也好,尤其是读小说和散文诗,都应该首先具有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态度。在这样的态度下,不断提升我们的欣  相似文献   

3.
数 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 ,数学思想和方法包括数学各分科的具体解题方法、解题通法和数学观念三个层次。传统的数学教学较注重数学基础知识、解题方法和解题通法的教学 ,忽视其中所蕴含的数学观念 ,错过了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的机会 ,还会造成学生不能养成运用数学方来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对学生来说 ,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比知道“应该这样做”更为重要。学生懂得“应该这样做” ,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储存阶段 ,只有真正地懂得“为什么要这样…  相似文献   

4.
我的动漫史     
5月16日 晴 我曾经一度疯狂地爱上了“Cartoon”这个词,用中来说应该是“卡通”,而我认为应该用“动漫”来理解更为合适,直到现在我还这样坚信着,倒不是因为想显示自己的英水平有多好,只是不想自己所一直所忠爱的或说是信仰的东西被抹杀掉,他应该有属于每个人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云心 《中文自修》2010,(7):22-24
碘盐争议本来只是个科学问题,现在闹得越来越热,甚至引入了“选择权”这样复杂的因素。即使是人们的“选择权”得到了满足,人们还是不知道:盐,到底是吃加碘的,还是不加碘的?  相似文献   

6.
睦言 《家长》2010,(10):16-16
给得多不如给得好 在给孩子零花钱时,很多家长只是觉得不能委屈了孩子,于是不管孩子的年龄、阅历,也忽视了孩子对钱的概念和掌控能力,只知道一味地多给。这样不仅会使孩子变得虚荣、爱攀比,还容易让是非观念不强的孩子陷入误区,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不应该只满足于不委屈孩子,而应该给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7.
邓小抚 《青海教育》2013,(11):21-21
一、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学校发展规划是从英国引进的—个概念。过去,我们对规划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文本”的规划上。更多的时候,规划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的“官样文章”。今天,我们应该这样认识学校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8.
“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是一句古话.字面直解是,知道它是这样,知道它为什么这样.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致知境界.知道是这样,只是对知识、事物表面的、外在的实然状态有所了解或把握,但并不知道内在的、深刻的本质和因由.前者是感性的肤浅的“知”,后者才是理性深刻的“知”;前者是“是什么”的知,后者是“为什么”的知.对高职教育来说,学生所学的知识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和境界为宜?即究竟是“知其然”好,还是“知其所以然”好?  相似文献   

9.
“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怎样才能觅得解读文本的“金钥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托尔斯泰说:“优秀的艺术构思,应该有这样一个点,所有光会集中到这一点上,或从这一点放射出去。”的确,优秀的文本在艺术构思、情感抒发、思想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这一点”,“这一点”可以是文本构思的“原点”,可以是文本情感的“交点”,也可以是文本思想的“节点”,还可以是文本语言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梁苏明 《作文》2023,(16):35-36
<正>高中阶段,学科知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已经给学生理解知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教师若只是围着应试的圈子打转,忽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或依托数字化时代的优势提供过多附加于文本之上的信息,将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且,教师的观点和策略仅仅来自网络和所谓的“权威专家”,逐渐失去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和对他人的个性化挖掘,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缺少问题设计和比较探究,只是从要素、题干的角度去分析文本,趋向于功利的答题抢分,这样的语文教学只会趋向无趣与呆板。  相似文献   

11.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必由之路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说“在大学前的教育阶段,学习学科的目标不在于培养小小科学家、历史学家或美学家。相对的,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年轻人能够坦然面对理性的核心,亦即懂得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了解这个世界。”他还说“年轻的学生不必知道生物进化过程的细节、作曲的过程、或关于编纂史料的辩论。他们应该了解的是,精通各个学科的专家如何思考问题。”①多元智能理论并不排斥学生掌握具体的学科知识,只是强调,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已经不可能掌握各行各业的全面知识,即便是自身所从事领域里的全面知识也很难尽悉。现代教育必须迎接“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让他们为明天服务”的挑战。培养会思考的人,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如何思考”,帮助他们思考,是教育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听《愚公移山》一文教学时,发现有的老师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设计过这样的问题(也不排除在提倡“多元解读”文本的今天,有的是学生提出):愚公和他的子孙们是否应该“搬家”?学生多有选择搬家的,因为搬家比挖山更快、更经济。而且这样的观点居然还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当下,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特征。要走出阅读近视或浅阅读的沼泽地,我们就不能满足于文本原版语言的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本质的意蕴与情韵。透过文本,能敏锐而准确地“看”到文本背后的东西——言“后”之意,本源之情。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培育学生“文本透视力”上——确定文本最佳的透视区域,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应该包含两个方面:解读文本价值和解读教学价值。本文就第二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思考。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语文课的教学只停留在弄清楚这篇课文的内容上,有的教师只是将教师用书上的内容搬到学生的笔记上而已。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语文阅读的终极目的或最高目标,是对言语  相似文献   

16.
记得我在区骨干教师高层论坛上曾经为了说明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用“我们应该牵着蜗牛去散步”做比喻,引起了与会教师的热烈反应。省语文特级教师教研室赵主任说:“我认为这样还慢不下来,应该是蜗牛牵着我们去散步”。在大家的笑声中,市名师储校长接口:“我认为这样还缺乏情调,应该是我们与蜗牛手牵手地散步”。  相似文献   

17.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上老师似乎什么都“提到”了,但并不知道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不知道什么知识应该在什么阶段教,语文课堂只是教课文、教思想,这是典型的“提到”式教学。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文本的文学解读出发,根据生情设计精简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一课一得甚至多课一得,读写结合,“教会”学生;同时,学生知道与熟练掌握还有很大的距离,教师要创设各种境遇,让学生反复操练,在“操千曲”中“习得”。  相似文献   

18.
古人书画中有临摹一词,也就是初学书画的人,应先对名人的名作或摹或临,依样画葫芦,但即使是这样的照搬照抄,古人也讲究在“形”似基础上再追求“神”似,更何况我们学习写作?仿作绝非抄袭,当然愈应该追求神似。在模仿范文时,不但应知道范文之美,更应知其所以美。如果只是形式上的模仿,而不求实质上的理解,亦步亦趋,循规蹈矩,势必使自己的写作走上形式主义的歧途,这在我国诗文发展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谈到文章的作法时,主张要“多看大作家的作品”,“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不过就初学写作者而言,“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怎样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要想知道“不应该那么写”,就要看“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因为“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他认为“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只是“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在教学中我们部认识到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对于这个论述我们只是停在一种感性的认知层面上,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更没有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不能够满足于教好教材,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对于文本的独特认知。这种学习不是简单地放弃对于文本的感知中,架空来学习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