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曝书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之 《图书馆论坛》2007,27(6):281-284
曝书是古代保护图书的一项重要制度。论文考证了古代曝书的历史,并论述了古代曝书的作用、时间、参预者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历代祖先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创造出辉煌璨烂的文化,古代典籍便是古代文化发展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活动的主要史实,累积着古代人民的经验与智慧,是时代的见证,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研究古代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然而,古代典籍在长期的流传中,不断地遭受人为的损毁和自然灾害的侵蚀,逐渐地减少,其损失是极为严重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大量史料的分析,对曝书的概念、晾晒的对象、曝书的时间等误解进行了探讨,认为“曝书”并非在太阳底下晒书,“曝书”的对象并非仅限于书籍,并非只有农历七月初七才可曝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大量史料的分析,对曝书的概念、晾晒的对象、曝书的时间等误解进行了探讨,认为"曝书"并非在太阳底下晒书",曝书"的对象并非仅限于书籍,并非只有农历七月初七才可曝书。  相似文献   

5.
韩青 《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11):128-132
  相似文献   

6.
夏秋曝晒图书,以去蠹防虫蛀霉变,是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的保护图书的方法。至宋代,由君臣们去馆阁观书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有组织的“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谏官、御史及待制以上官毕赴”的曝书会,成为图书展览会性质的文化盛会。从一个侧面使我们看到宋代文化形态的绚丽斑斓、丰富多彩,感受到宋代社会浓厚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介绍了《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部政书的成书、体例和所包含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古代学者对书厄原因的探讨主要蕴含在书厄的分类之中。近代学者将书厄分类进一步系统化,更加强调人为因素对书厄形成的影响。当代学者则将战乱、政治、文化、经济、社会风尚、保管和自然等各种因素纳入分析书厄原因形成的视野,研究角度日益多元化,认识逐步趋向一致。归纳古代书厄形成原因研究的历史演变,分析该主题研究的特点,既是对古今学术研究思想的系统总结,也是对古代文化传播机制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殷梅 《兰台世界》2011,(12):26-27
关于我国古代书装史研究的成果非常多,比较集中的是关于图书装帧形式的研究,本文就我国古代书装史的研究进行分析,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评价,找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和不足之处,以期对现实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制书是皇帝的专用文书.始创于秦代,终结于清朝,时间跨度达两千年之久,代表着封建皇权,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文章以朝代为线索,按照制书发展的时间顺序考证制书的变迁情况,分析制书在各个朝代的功能、体式、工作制度、处理程序等变化发展,探究制书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古代书装史研究的成果非常多,比较集中的是关于图书装帧形式的研究,本文就我国古代书装史的研究进行分析,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评价,找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和不足之处,以期对现实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制书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书是皇帝的专用文书.始创于秦代,终结于清朝,时间跨度达两千年之久,代表着封建皇权,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文章以朝代为线索,按照制书发展的时间顺序考证制书的变迁情况,分析制书在各个朝代的功能、体式、工作制度、处理程序等变化发展,探究制书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徐旻昊 《出版史料》2008,(3):I0001-I0002
  相似文献   

15.
16.
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图书典籍的活动,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影响重大,但它的一些局限性也给后世目录学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林明 《图书馆》2012,(2):131-134
中国古代采用染纸和涂布方式来使纸张免受虫蚀。染纸所用的材料有黃蘗、花椒,涂布材料有靛蓝涂料、铅丹涂料。  相似文献   

18.
19.
古代藏书家聚书不易,一旦失书便会产生种种复杂的心态。有恐惧失书的,有痛惜哀叹的,有顺其自然的,有不怕失书的,有主动散书的。研究、思考这些文化现象,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古代藏书家不同的藏书观念,并与今人的藏书观念相映照,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典籍遭受厄运的事件,并分析了造成图书典籍厄运的社会和自然原因,以及图书典籍遭受厄运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