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个孩子     
一天,华生医生请福尔摩斯做客。福尔摩斯看到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便顺口问道:“您有几个孩子?”华生说:“这些孩子不全是我的,那是四户人家的孩子。我的孩子最多,  相似文献   

2.
地火     
近年来.北京出现了一种新型校外教育机构。这些机构似乎没有直接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好像就是让孩子无拘无束地“疯”玩儿,就是没有保留地还孩子以“宁静”.就是让孩子“回归”自己.重新发出没有被文化“污染“的笑声。这些机构深深吸引着孩子,也吸引了一批教育专家。程志佳先生就是这种新型校外教育机构——“家庭农场”的创办者。  相似文献   

3.
三、四岁的孩子总爱收集一些“破破烂烂”,什么螺丝帽、牙膏盒、玻璃瓶等,装得衣兜、裤兜鼓鼓的。衣服被这些东西搞脏了,家长免不了要训斥孩子一顿,有的一怒之下扔掉了孩子们的这些“爱物”。这种粗暴的干涉,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扼杀了孩子萌动的好  相似文献   

4.
季雨 《山东教育》2004,(9):45-45
有一次,我在班上看各种幼儿杂志.发现《幼教园地》中“家庭教育”专栏很有特色。例如:“如何教育孩子艰苦奋斗”、“溺爱孩子的害处”等这些文章.对我触动很大。心想:为什么不把这些文章拿给老公公看呢?我便借了几期《幼教园地》给老公公看。老公公看后连声说:“这些文章太好了,它告诉人们如果真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身心健康着想,不能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把孩子溺爱坏了。要用我们老人的苦难童年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5.
冯志刚 《上海教育》2014,(10):72-72
只有对数学真正感兴趣、有潜能的孩子才适合读“奥数”。而把“奥数”成绩作为孩子升入名校的敲门砖,或者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认为别人家孩子去学了,自己的孩子不去学,以后就会“吃亏”,这些都是对“奥数”的一种曲解。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看见一些家长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一个圆都画不好。”“你不能积极些吗?什么事都无所谓。”“亮亮又聪明又听话,你要像他就好了。”……不知道这些父母在责怪自己孩子的同时,是否想到你的孩子在被你贴上这些标签之后,会失去自信心,失去自尊,失去自我价值? 有没有一种教育方式孩子  相似文献   

7.
每到秋冬季节,总有不少家长为孩子的“感冒”伤脑筋,原因是这些孩子一到秋凉时节便开始鼻塞、咽痛、头疼,喷嚏连天,感冒药、消炎药吃了一大堆,效果却不明显,搞得家长很烦恼。其实,这些孩子患的并非是“感冒”,而是一种季节性的疾病——过敏性鼻炎。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前,当一群伴随着共和国诞生的礼炮呱呱落地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围着一位留齐耳短发的姑娘不停地喊她“闵阿姨”时,她总是欢快得像个孩子:“小朋友,来来来,咱们再唱一首歌。”四十年后,这些当年喊“闵阿姨”的孩子的孩子甜甜地喊她“闵奶奶”时,她又总是习  相似文献   

9.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育”的声音:这个说“我的孩子太任性了,一不如意就闹翻天”;那个说“我的孩子一点个性都没有,窝囊得不行”;也有的说“我的孩子天生就是跟我作对来的,什么事都跟你反着来”;还有的说“我的孩子光长年龄不长能力,什么事都依赖你”……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奇怪的是,孩子身上的这种缺陷却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些毛病不就是我们许多大人小时候的缺点吗?为什么这些问题会不受时代的影响而成为永远的问题?这正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任性、自卑、逆反、依赖”———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为什么既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10.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们有的多动,有的自闭,有的在智力或社会性发展上相对滞后等。我们中国的老师习惯把这些孩子称为“问题儿童”。在美国幼儿园里,“问题儿童”被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childrenwithspecialneeds)。他们会把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安排进普通班级,和“发展正常的孩子”(chil-drenwhoaretypicallydeveloping)一起接受教育。在这样的班级中任教,老师除了具有幼儿园执教资格外,还必须取得与之相关的资格。他们知道,如何在一个全纳的环境中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交策略来提高这些孩子的社会交…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文汇》2013,(16):18-18
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小学暑假前的“最后一课”主题就是“减负”。家长会上,学校明确要求家长在“假期不要让孩子学新课,还要每天和孩子沟通一次”等。这些要求具体而实在,家长觉得暖心、贴心,认为这是一份让孩子和家庭易于完成的好作业。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面对的是一群不同寻常的孩子:智障、耳聋、失明……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孩子最需要自己的关怀。多一份牵挂、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呵护、多一份宽容,这是老师们给这些孩子的;让孩子们找回自信,找回快乐,这是老师们最大的心愿。在第20个教师节即将到来的时候,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群特殊的老师们———在我看来,即使是那些最有“问题”的孩子,只要对他们宽容,给他们机会,他们身上潜藏着的光彩就一定会让你惊喜。———浙江省丽水市特殊教育学校胡美芬老师“这些孩子的境遇真是让人同情。”胡老师说,“他们又聋又哑,刚…  相似文献   

13.
在家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玩具,这时成人出自某种原因把那件玩具拿走了,有的孩子哭闹几声也就作罢了,有的孩子却哭闹不休,大有不把玩具拿回来誓不罢休的劲头。许多父母较喜欢前一种孩子,认为这些孩子“乖”、“听话”,是好孩子,而觉得后一种孩子太“犟”,不听话。其实,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通常“犟”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韧  相似文献   

14.
幸福的思考     
在启智学校工作的李老师,教的是一群先天残疾的孩子。一次,在讲到“幸福”这个词的时候,他顿住了。因为,他不知该怎样向这些不幸的孩子诠释这美好的词汇。在李老师看来,这些孩子从来就没有过幸福的体验。  相似文献   

15.
人们都熟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普通的道理。可是当家长面对孩子的时候,常常把这些至理名言忘得干干净净。所以,要想教育孩子,首先不可忘记要了解孩子。但是,家长仅仅做到了解孩子还不够,还需要学会理解孩子。因为孩子是一个未成熟  相似文献   

16.
金马 《山东教育》2005,(5):125-126
一、父母首先要安慰孩子责怪孩子无能,教孩子“以牙还牙”,或者不问青红皂白,简单对待,武断处理问题,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做法会造成孩子失去正确的是非观,心理上感到压抑,有委屈不敢向父母诉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孩子和同伴交往时,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分享。相信很多家长和我一样,觉得自己的孩子“抠门儿”。而我们这些爱面子的家长往往会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勒令孩子:“把你的汽车给小伙伴玩一会儿,别那么小气。”当孩子用“生命”捍卫自己的玩具时,  相似文献   

18.
月牙儿     
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孩子 摘下了筒花的一瓣 把它放进了墨绿的湖里 像一只漂泊的小船老师评语; 这些几乎.脱口而出的孩子话,涛t慈笼。这些孩子用他们的.心和.气去艘翅世界,去开拐典的情味,而这些体脸是所润的“成人”体珠不到的。月牙儿@潘淑巧!学生 @胡文杰~~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一些小班幼儿明明知道父母会来接自己 ,仍然哭闹不停呢?这其中“做怪”的就是家长的“该放手时不放手”。通过观察我发现 ,这些家长在送孩子入园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他们总是反复向老师说明 :“我的孩子胆小内向 ,请多关照。”“我的孩子吃饭不行 ,请帮忙喂喂。”“要是哭的厉害 ,请打电话。”“要是……”与此同时 ,他们又反复叮嘱孩子 ,遇到这个怎么办 ,碰到那个怎么办 ,一副依依不舍、放心不下的样子。这些殷殷嘱咐孩子看在眼里 ,慌在心里。幼儿极易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 ,而家长们这种做法恰巧是一种反面的心理暗示 ,徒增了幼…  相似文献   

20.
威胁说不会再爱他“如果你不按照我说的做,我就不再爱你了。”这种威胁通常不能实现。因为孩子很清楚这是谎话。欺骗孩子一次,你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不到孩子的信任——孩子会认为你是个爱说谎的人。这样说会好得多:“我很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喜欢。”听之任之“你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无所谓。”感觉到你们的漠不关心时,孩子马上会检验:“它”是不是真的。孩子在等待着,你们的指责是否会随之而来。因此,最好用朋友关系取代你们的漠不关心,哪怕是他的行为让你们很不满意。娇惯孩子“我可以自己做这些,我的孩子现在还做不了这些。”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