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辅导员》2009,(5):11-12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总有他们的过人之处。所以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不少东西。那么,在读书方面,名人有什么诀窍呢?有哪些值得我们效仿?悦读姐姐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先贤不仅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留下了许多文化精品 ,而且留下了许多治学的宝贵经验。人类虽步入信息化时代 ,但古人的学习诀窍并没有成为古董 ,认真学习和揣摩古人的学习方法 ,仍然十分有益。( 1)一心一意。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说 :“心不在此 ,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浪漫诵读 ,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读书要“心眼专一” ,即读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聚精会神 ,就是一心一意。( 2 )二分群书。清末大思想家梁启超把书统分为两类 :一类属于精品 ,需要用心精读 ;另一类属于一般读物 ,需要快速略读。( 3)三种时…  相似文献   

3.
名人读书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在学生时期作文就很出色,他的文章常被同学们传诵。据史料所载,毛泽东读书总是一边读、一边注、一边抄,然后写笔记、评论。这样,既读得有深度,又练了笔。一次,他读《伦理学原理》,对全书用墨笔逐字逐句地圈点,还打上单线、双线、三角叉子等符号。这本书十来万字,他写的批语  相似文献   

4.
名人读书     
许多人爱读书,但是人们的读书方法、阅读趣味却应有尽有,甚至千奇百怪。南北朝有一名学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相当刻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他读了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想编写一部宋书,一辈子也没有完成C他满腹经纶,却一事无成,这样的结果恐怕要归咎于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读书习惯了。文学造诣极深的巨匠茅盾同样有背书的习惯,他能熟练地背出120回的《红楼梦人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恐怕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红楼梦》等一批古典小说对他的影响。把书本知识转…  相似文献   

5.
臧克家 ,山东诸城人。诗人。1923年入山东第一师范 ,开始接触新文艺。喜欢读新诗 ,经常吟诵郭沫若、冰心、冯至等诗人的作品 ,“也读泰戈尔的诗和日本的俳句。”(《我与新诗》)1930年入青岛大学中文系 ,又读了闻一多和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尤其是读闻一多的《死水》 ,“改变了我在中学时代对新诗形式问题的看法。”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诗创造》、《文汇月刊》。1949年后 ,先后任华北大学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诗刊》主编等。一生“爱读书 ,爱买书” ,与书为邻 ,与古人为友。认为读书于创作十分…  相似文献   

6.
7.
名人读书联     
发奋识遇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北宋】苏东坡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 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明】郑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 楚吴 —【清】蒲松龄 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 —【清】林则徐名人读书联  相似文献   

8.
张玉庭 《求学》2001,(10):11-11
  相似文献   

9.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早在儿时,妈妈就教我背过这首著名的古诗——那时候我还小,虽能咿咿呀呀地背,却并不懂得其中的含义。   等到后来稍稍长大了点,才知道了此乃王之涣的《凉州词》,再长大了些,也就进而发现此诗的确是千古绝唱——那苍凉,那雄浑,使人一听便心驰神往,仿佛真的看到了“远上白云间”的黄河,真的感受到了边关古塞的无限寂寥。   可是且慢,也有看了后大惑不解的,谁?著名的气象物候学家竺可桢。他是这么想的:玉门关远离黄河,此乃不争的事实,既然如此,何…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07,(3):57-57
程潜少年时,学习十分刻苦。夜阑人静。也经常点着油灯苦读。一次,一个盗贼光顾程家,看见程潜正在一遍一遍地诵读《诗经》,正襟危坐,琅琅有声。小偷被他的抑扬顿挫深深吸引,于是不偷。后来,他对乡人说起程潜:“程家的后生书读得非常认真,将来必有出头之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名人读书经     
读书,历来是人类高尚的精神活动。悉心揣摩古今一些名人学者的读书经验,我们将获得有益的启迪。心眼专一宋代大儒朱熹强调读书要“心眼专一”。他说:“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就告诉我们:读书必须聚  相似文献   

12.
名人谈读书     
人各有志,纵观人世间,多少人曾力功名利禄自寻烦恼,往往陷入深渊不能自拔,不少人因此抱病在身,遗憾终生,伤元气者有之,亡命者亦屡见不鲜。然而自古以来,多少名士却以读书为乐,甘于寂寞,潜心治学,宁静淡泊,自然而充实,其渊博的学识令世人所仰慕。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在看书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跳过去。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相似文献   

14.
名人读书法     
马克思读书"三字秘诀":博(博览 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读 (熟读成诵)。 鲁迅读书有"三性":目的性、灵活 性、广泛性。 茅盾"三式"读书法:第一遍,鸟瞰 武(求得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读式(品 味妙处);第三遍,消化式(吸收其中的  相似文献   

15.
名人谈读书     
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塞涅卡(古罗马哲学家,剧作家)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相似文献   

16.
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学习认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  相似文献   

17.
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决”: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相似文献   

18.
名人·读书     
名人·读书谁都知道,杨振宁是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美籍华人,他是世界科学界的一颗耀眼的巨星。不久前,当他的名字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与一颗行星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引起不少人对他的崇拜和敬意。读万卷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活百个人生,使自己精神、品行不断进入新的境界,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有道德修养的健康人。要求:1.请以“名人·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完成作文。2.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文题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名人·读书@清辉  相似文献   

19.
名人读书法     
茫茫书海,择其善者而读,是每一位读者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了解历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大有裨益。不求甚解法这是晋代陶渊明的读书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是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相似文献   

20.
名人读书法     
《今日教育》2012,(4):59-59
1.鲁迅的读书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