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笔下挖出了多少国民劣根性山东/桑文彬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造国民性的工作,是鲁迅一生的追求。那么,鲁迅在其创作(主要是小说和杂文)中主要揭示了国民的哪些劣根性呢?专制性和奴性。鲁迅曾借用“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专制者和奴才的逆...  相似文献   

2.
"苦孩子"出身的刘庆邦对民间人物喜怒哀乐价值判断与道德标准都了如指掌,三十年来一直坚守着以平民的立场书写底层人性的闪光点和劣根性,表现出他对国民性的极大关注。文章试从对看客的描写、对底层宗族势力的审视、对宿命论的批判以及对民间固有法则的批判四个方面来分析刘庆邦作品中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底层民众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将国民的奴性心理视为国民性的主要病根之一,并在他的小说中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批判。奴性心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安于命运、安于现状的服从和驯顺;表现出愚昧、无知、轻信、迷信;表现出虚伪、狡诈、圆滑、散漫、懒惰。并由此发展为整个社会的麻木、冷漠。通过批判,力求促进一种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民族精神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SARS与国民劣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RS是一场灾难,亦是难得的教育资源,这其中,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SARS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中华国民的诸多劣根性,也检验出了我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虽然这一话题有些沉重。我这里仅想从我国科学家在SARS研究这场战役中全面落败的事实中反观某些国民劣根性,从而  相似文献   

5.
鲁迅论“国民劣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乙己》《药》《祝福》《故乡》《阿Q正传》等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形象的描写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杂文中,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也有许多论述,了解这些论述,对我们解读上述小说会有很大帮助。现将鲁迅先生的相关论述分十五个方面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直是张炜崇敬的作家,张炜在小说创作方面深受鲁迅影响。从二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文化精神气质的构造两方面入手,寻根究底张炜受鲁迅影响的深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国民日日报》是继《苏报》后国内最重要的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它从近代中国屡屡惨败中看到国民的劣根性,对其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并对国民性改造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尽管在理论上和认识上还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但它为唤醒中国人的新国民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了积极的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0.
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鲁迅先生毕生最重要的贡献,其中,"精神胜利法"随着"阿Q"形象而家喻户晓.然而,所谓"国民性"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精神胜利法"所能概括的,鲁迅先生还在各个方向就此作了深刻的探究和剖析,对"看客"人格的批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看客"人格的核心是"看戏的虚无党",通过"看"这一活动,看众不断地拒绝和解构"崇高",于是,悲剧和正剧在"看"中被转化成了滑稽剧."看客"的心理是残酷的鉴赏、无聊的起哄、敌视的嘲笑与幸灾乐祸."看客"其实是"吃人的同时被人吃".为了使"看客"们"无戏可看",鲁迅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相似文献   

11.
12.
杜国进 《学语文》2006,(3):16-16
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树起了一块里程碑。其里程碑的意义源于小说对国民弱点的揭示和强烈的反封建的意识,当然也包括他那纯熟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于鲁迅小说的艺术手法,人们津津乐道于他的现实主义手法,而往往忽视了他的浪漫主义手法和象征主义手法。这里,我想谈谈鲁迅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13.
姓名只是一个人的称谓、符号,而鲁迅小说中使用的人名则都是经过精心考虑,仔细推敲的,因而含意深刻,并显示出强烈的艺术魅力。概而言之,有下列三方面特点。第一是饱含深意,并能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以凝炼、简约称,但他在小说中也大量地运用了重复。据统计,在他的小说集《呐喊》《镑徨》《故事新编》中,31篇小说有20篇使用了重复修辞,这种现象在中国现当代的短篇小说创作中是不多见的。美国学希利斯·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将小说中的重复现象分为三类:①细小处的重复,如语词、修辞格、内心情态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色彩的运用本是绘画的基本手段之一,高明的文学家却往往把它用于自己的创作中,以更好地描摹风景、刻画人物、表情达意。鲁迅即是个中高手,他的小说中色彩的运用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杰出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6.
色彩的运用本是绘画的基本手段之一,高明的文学家却往往把它用于自己的创作中,以更好地描摹风景、刻画人物、表情达意。鲁迅即是个中高手,他的小说中色彩的运用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杰出的表现技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上卓有建树的大作家,往往在描写民俗风味和地方色彩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 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艺术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为新文学如何表现风俗画给我们留下 了丰富的遗产和珍贵的启示。收在中学课本中的《孔乙己》、《故乡》、《祝福》、《社戏 》等许多名作,都是一幅幅绝妙的浙江水乡的风俗画,它们至今仍然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艺术 魅力。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习俗包括诸如交往方式、婚丧礼仪、居所陈设、酒食服饰、节日礼俗、 习尚情趣等。鲁迅笔下的生活是地道的二十世纪初中国东南沿海的农村生活。鲁镇与平桥村 那套古老的缺…  相似文献   

18.
晓苏是故事大王,故事是晓苏小说的主要审美形式,无论是他的“油菜坡”系列,还是大学故事,都非常注重情节,一个个精致的故事.让人应接不暇。晓苏的故事比较中国化.也就是他更多地吸取了中国传统故事和民间故事的营养.不玩西方的那种叙事圈套,不设置迷宫,不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晚苏的故事很民间.既反映着日常的民间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所以,他作品基调是冷峻、灰暗的,人物是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被侮辱),内容是苦难、血泪的,甚至是血腥的,但我们读鲁迅的小说。却又会发现他的许多作品中常常写到笑。《呐喊》《彷徨》二十五篇小说中,除《一件小事》外,几乎每篇小说都写到了笑,最多的有近二十处。如此悲惨的社会。苦难的人生,鲁迅为什么要在小说中经常写到笑呢?换句话说,其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要笑呢?笑什么呢?有什么可笑的呢?只要我们认真研读鲁迅的小说,就会发现这笑大多是麻木的笑、愚昧的笑、无聊的笑,或是无奈的笑、可悲的笑、带泪的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常常把议论汇入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中,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可以这样说,恰到好处的议论,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这个手法的成功运用,可以有如下几个作用。首先,有助于表达或升华作品的主题思想。这种议论,往往出现在人物命运已成定局、故事情节结束之后,使主题思想更加深沉,更加哲理化,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教育意义。如《故乡》的一段议论:“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和闰土“隔膜起来”,宏儿和水生却“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