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高职生与新生代农民工在价值体系上共同存在功利主义倾向、道德素质滑坡、幸福感落差明显、精神文化匮乏等问题,可从以下四方面来共建两者的价值体系:以“产业报国”思想引领价值体系、将“权责统一”作为共建的前提、将“以人为本”作为共建的核心、用“文化融合”作为共建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依据和方向标。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在文化建设中要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主要体现为其居于社会各种文化的核心地位、其对社会文化的领导力和其对社会文化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实现其主导性,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性的深化度、长久性的视角来看,内在文化引导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性的关键,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文化的主导其实质是对思想观念的主导,因精神文化主导必然是引导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内容的建设,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引导力。在引导理论具有说服力的前提下,引导的技巧、形式的合适性都将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力,引导手段也有一个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其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呢?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之根本;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领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引领作用的体现;情感结构是观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们真实影响的窗口。  相似文献   

5.
制度既具有强制性亦具有导向性,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为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对校园社团文化的引领提供了制度路径。为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社团文化的引领,学生社团制度构建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法治理念和制度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理念。既有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范畴,位阶甚低,同时存在地方、校际差异,应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立法范畴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将具有促进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社团文化功能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法律化,努力提高学生社团管理的法治水平,促进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社团文化引领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红色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孕育母体,是弘扬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要加强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造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多渠道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把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传播;把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要倡导某种体系,这样一些价值体系成为该民族的精神导向,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及价值体系的建构方式。形而上学为西方文化价值体系提供了前提以及运行的基本方式,从宇宙论形而上学到主体形而上学的发展,从对知识对象本身的探究到对知识主体的探究,西方价值体系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可以说,形而上学是西方文化价值论的本根,价值实现方式在形而上学的背景下才是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引领功能所决定的,也是塑造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应以"重要他人"为主要教育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来确定教育方法,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选择教育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从基本的生存型转向了发展型,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具有较高的期望。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既是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尊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既彰显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完整性,又能助力他们实现从生存型到发展型的完美转变。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构成因素分析入手,探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5个方面内容,提出了制度支持、组织支持、社会支持、自我支持等4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的社会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社会支持的获取是社会个体实现其阶层流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近几年对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与媒体实践调查问卷所得数据为基础,阐释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实现路径的特征,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各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实现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使用对其向上流动状况具有较大影响。首先具有不同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于向上流动实现路径的偏好存在一定差别,对网络工具支持持满意以及不满意态度倾向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向上流动实现路径上呈现明显差别,对网络情感支持和网络信息支持给予不同满意度的农民工在向上流动实现路径上没有显著差别。此外,婚姻、户口类型、出生年代、文化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趋势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升自我能力仍然是个人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会结构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却又不被真正接纳。剧烈的文化冲突使这一群体难以融入城市文化,同时对乡土文化和主流文化又有一定程度的疏离和怀疑。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应以变革城乡二元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益、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消费途径为切入点,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价值多元化对原有价值体系的解构以及对新价值的生成产生的巨大作用是今天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一。高校承载着价值文化体系构建的历史重任。大学生是青年价值文化的主要创造者,高校对学生的价值观培育要重视对学生价值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法制现代化的模式是指各国在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动力机制以及在处理和解决由传统向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时的价值选择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发展范型。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法国法制现代化具有典型的先发特征,是内发型、传统变异型、个人权利本位型、形式合理与价值合理并重发展型统一的法制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一系列重要概念,主要是文化、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价值、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力、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业态。厘清这些概念及其关系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大连作家写作在体现了各自的价值理念与审美追求的基础上,突出反映了作家群体在主题、风格、叙述策略上的"群体性"区域特征。具体从文化场域、文本场的趋同性与互文性、权力话语的导向(意识形态和传媒的导向功能)深入探讨其区域性特征的生成机制,以期促进区域文化创作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彝族水文化是彝族在千百年来世代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传承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总和,是彝族传统文化中以水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综合体。彝族水文化有“逐水而徙”“、缘水而生”“、崇水而敬”“、取水而净”“、治水用水”与“因水而治”等主要内涵。彝族水文化极富现代生态价值,在水环境恶化、水问题频出的今天,应加强多学科协作,全面挖掘、整理和传承彝族水文化精髓,以早日建成边疆民族地区生态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学校管理模式是学校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的有机结合方式,各要素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和操作要求,在学校改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从制度约束、人本关怀到文化生成的发展趋势。现代学校管理以文化作为管理与改进的内核,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观,以基于文化创生和特色建设的学校管理模式,将制度与文化结合起来,将制度与秩序的变革与人的价值重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价值和制度的服务功能,以教育生态的视角,从主体性培养、制度性探索两方面进行学校管理的教育生态建构研究,尝试建立内在的生态养成与外在的生态保障,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参与者的主体性,从而推动形成学校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引领和推动学校工作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8.
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德如 《教育研究》2006,27(12):72-78
价值取向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就是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对课程文化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主体性、多维性、结构性、生命性、超越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品质。保持必要的张力,追求主体性发展、科学人文性、生态课程观、和而不同、课程理解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选择。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生成通过反思性尝试、规律性把握和创新性超越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加快推动文明治理和治理文明,是实现国家治理手段和目标的统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治理文明的五层内涵(文化文明、价值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和器物文明)相对应,文明治理必须以治理文明为目标、以价值文明为引领、以制度文明为核心、以行为文明为基础、以器物文明为载体。治理文明和文明治理的基本特征可统一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核心价值,是对这些价值的具体体现和真正落实。要实现文明治理,必须实现全内涵(从文化文明到器物文明)、全领域(从经济到外事)、全层次(从个体到全球)、全主体(从国家到个人)、全世代(所有世代)的文明治理,也就是"五全"文明治理。同时,要实现文明治理,还必须实现物质治理和文化治理、制度治理和价值治理、行为治理和心灵治理、一般治理和器物治理、硬治理和软治理、法制治理和民主治理、科技治理和人文治理、正式治理和非正式治理、大治理和小治理、境界治理和精美治理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我国国家治理才能最终形成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文明,并最终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